日期:2021-05-16
這是促織最后一段改寫,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促織》結尾漫議
吳九成
關于《促織》的結尾,歷來存在爭議。一些持否定觀點的同志們認為:《促織》最后拖了一條“光明的尾巴”,作者“庸俗地給他(指成名)安排發財致富的結局”,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促織》“并沒有把矛頭指向封建帝王,”“絲毫沒有表現被壓迫者的反抗”,“更不想觸動封建制度的一根毫毛”,末尾的議論“只是立足于勸誡”。這種觀點,很有必要議一議。
先說那條“光明的尾巴”。
為了研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從作品本身的實際出發,弄清以下幾點:成名的“喜劇”結局是現實的,還是虛幻的?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是普遍性的,還是個別性的?《促織》的結局到底是“喜劇”還是丑劇?作者對這場丑(或“喜”)劇是頌揚還是批判?弄清了這幾點,也就容易明白這條“光明的尾巴”到底有什么作用了。
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實告訴讀者,成名因無法貢納促織而“憂悶欲死”,后又被“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轉側床頭,唯思自盡”;成子因蟋蟀“股落腹裂”,嚇得投井而死,成名夫婦“搶呼欲絕”,終日“茅舍無煙”。統治階級為了一只小蟲逼得成名家破人亡,這是活生生的現實。可是,成子身化促織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卻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由此而帶來的榮華富貴,當然也就是子虛烏有了,作者本人也未嘗不了解這一點。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在此處“弄虛”呢?“弄虛”是為了“寫實”。作者的意圖就是想證明:成子以自己的身家性命變作一只小蟲去讓皇帝賞玩,可見皇帝所玩之小蟲者,實為民命也;皇帝玩民命如玩小蟲,何等可惡!如若成子不用生命化作小蟲,則其父之老命必送矣——“杖至百”和“唯思自盡”的前文不是交代得一清二楚了嗎?很明顯,成名“喜劇”結局的虛幻性,正強化了成名悲劇發生的現實性。
即使成名因禍得福是真事,這對于受盡壓迫剝削的千百萬勞動人民來說,也只是個別的、偶然的現象。這個結論,作者自己已經點明。他在文章一開始就交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在末尾的議論中又指出:“獨是”成氏以促織富,“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這就明白告訴讀者:由于封建朝廷的荒淫無度和殘酷壓榨,老百姓“貼婦賣兒”、傾家蕩產是必然的、普遍的,而發財致富則是偶然的、個別的。成名可以因貢納了一只好的小蟲而“裘馬揚揚,”那么,其他人也就必然會因無法貢納一只好的小蟲而傾家蕩產,百姓的生死禍福,都系之于區區一只小蟲!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已經荒唐到使百姓難以聊生的地步!可見,作者給成名以一個“喜劇”的結局,決不是沒有看清當時的現實;而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還必須指出:《促織》的所謂“喜劇”結局,實在是作者所嘲諷的一出丑劇。清人馮鉦巒在評注本篇時,就曾指出:“撫臣名馬,邑宰卓異,成生入庠,皆題后背染之法,然調笑不小矣”;清人但明倫也看出了作者如此束筆的真正意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作者的“毒罵”。這些蒙恩受蔭者,不是由于在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是由于在理政上取得了可觀的政績,也不是由于在闈場上忽然寫出了一鳴驚人的好文章,僅僅是由于向皇帝進貢了一只蟋蟀!作者安排這樣一種荒唐可笑的丑劇收場,無非是要告訴讀者,統治集團的上上下下,不是沉湎于聲色狗馬,便是致力于阿諛奉迎,已經腐敗透頂,難于收拾了。細讀《促織》的結尾,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筆上“針針從棘”的芒尖,也不難嗅出墨中嗆喉刺鼻的辣味。
再說作品的“矛頭”。
這本來是個很明白的問題。作品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指出:“歲征”促織是由于“宮中尚促織之戲”,這就挖出了導致百姓傾家蕩產乃至家破人亡的總根子。作者生怕讀者忘記了這一點,又在末了的那出丑劇中讓皇帝擔任了“總導演”,特地寫明是“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一首一尾,明白無誤地揭露了皇帝既是那些悲劇的制造者,又是這類丑劇的導演者;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敗、罪惡,正集中地體現在最高統治者身上。這是作品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傾向。有的人之所以認為《促織》的矛頭沒有指向皇帝,是因為只注意了這樣一句話:“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似乎是在勸誡而未痛罵。殊不知,“皆關民命”一句,由于有了成子投井這一血淋淋的事實作佐證,已經是極其尖銳的抨擊了,怎能說矛頭不是指向皇帝呢?即使那“不可忽也”一言似有勸誠之意吧,抨擊之中有勸誡,也不能因此就認為矛頭沒有指向皇帝。分析作品必須立足于作品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傾向。再說,蒲松齡也不是沒有罵過皇帝。他不但罵過,有時甚至罵得很厲害。在《增補幸運曲》(俚曲)這部作品中,他就曾借百姓之口,大罵明武宗道:“這個朝廷精混帳,只管他閑游閑耍,那知道百姓遭殃!”《聊齋》中的《局詐》、《張鴻漸》等篇,矛頭也都是針對封建帝王的。在我國歷史上的著名作家中,敢于直接把矛頭指向封建帝王的并不多見;蒲松齡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此尖銳地批判封建帝王,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了。
還有一個與“矛頭”有關的問題,這里需要順便說一說。
有人認為:《促織》“不僅絲毫沒有表現被壓迫者的反抗,反而把成生的逆來順受視為‘長厚’”,可見作者“不想去觸動封建制度”。作者在末尾的議論中確有“天將以酬長厚者”一語。但作者為何把成名稱為“長厚者”,這就很難說了。《促織》中,作者沒有寫成名的反抗,這固然是事實;但作者也沒有去贊揚他的逆來順受,這也是事實。因此,“未寫反抗”決不能成為指責作者的理由。再說,短篇小說只能從某一個側面反映社會生活,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寫,《聊齋》中的四百九十一篇作品,每篇作品都各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就《促織》而言,它與《聊齋》中的《冤獄》、《石清虛》、《潞令》、《韓方》、《申氏》、《亂離二則》等許多作品一道,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尖銳的階級對立,組成了一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象圖畫,為描寫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提供了廣闊的時代背景,有自身的藝術價值,我們不該去求全責備。事實上,《聊齋》中有不少寫人民反抗斗爭的作品。《王者》、《夢狼》、《紅玉》、《竇氏》、《商三官》、《田七郎》、《張氏婦》等等,就塑造了一系列封建壓迫的暴力反抗者形象。因為作者已經清楚地看到:“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整個社會,“沴氣冤氛,暗無天日”,竟是一個“毫白皂白”的“強梁世界”(《續黃粱》、《成仙》)!在這樣的社會里,人民群眾當然只有起來斗爭才有出路。正因為如此,當《紅玉》中的俠客夜刺縣令而未中時,作者很惋惜地喊道:“惜乎擊之不中!”寫完田七郎殺貪官、斬惡豪的故事后,他又慨嘆道:“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這一切都告訴我們:作者更多的是主張積極的斗爭而不是消極的哀告。這是蒲松齡思想上的主導方面。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估價。了解了這些情況,對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促織》的結尾也許是有幫助的。
至于說到蒲松齡“不想去觸動封建制度”,那倒是確實的,盡管他在《促織》中批判了封建帝王,在其他作品中也寫到了人民的反抗。但是,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某種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總是與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封建制度的變革,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確實需要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時候,才會由資本主義的代表人物來提出這一歷史的要求,并付諸行動。十七世紀,即蒲松齡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中國盡管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生產力的發展還未達到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階段,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還沒有出現,怎么能要求那個時代的人(不管是蒲松齡,還是其他人)去“觸動”封建制度呢?他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種種弊病,甚至可以對這個制度提出血淚的控訴,但他無法觸動這個制度,更談不上科學地指明這個制度的替代物。這就是歷史的局限。如果因為這一點而責備作者,那只能是超越歷史的苛求。
明朝宣德年間,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戲,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這東西本來不是陜西出產的。有個華陰縣的縣官,想巴結上司,把一只蟋蟀獻上去,上司試著讓它斗了一下,顯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級于是責令他經常供應。縣官又把供應的差事派給各鄉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閑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籠裝著喂養它,抬高它的價格;儲存起來,當作珍奇的貨物一樣等待高價出售。鄉里的差役們狡猾刁詐,借這個機會向老百姓攤派費用,每攤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幾戶人家破產。
縣里有個叫成名的人,是個念書人,長期未考中秀才。為人拘謹,不善說話,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里,叫他擔任里正的差事。他想盡方法還是擺脫不掉里正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產都受牽累賠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的錢,憂愁苦悶,想要尋死。他妻子說:“死有什么益處呢?不如自已去尋找,也許還有萬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認為這些話很對。就早出晚歸,提著竹筒絲籠,在破墻腳下。荒草叢里,挖石頭,掏大洞,各種辦法都用盡了,一直沒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規格。縣官定了限期,嚴厲追逼,成名在十幾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兩條腿膿血淋漓,連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來復去只想自殺。
這時,村里來了個駝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預卜兇吉。成名的妻子準備了禮錢去求神。只見紅顏的少女和白發的老婆婆擠滿門口。成名的妻子走進巫婆的屋里,只看見暗室拉著簾子,簾外擺著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爐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邊望著空中替他們褥告,嘴唇一張一合,不知在說些什么。大家都肅敬地站著聽。一會兒,室內丟一張紙條出來,那上面就寫著求神的人心中所想問的事情,沒有絲毫差錯。成名的妻子把錢放在案上,象前邊的人一樣燒香跪拜。約一頓飯的工夫,簾子動了,一片紙拋落下來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畫,當中繪著殿閣,就象寺院一樣;殿閣后面的山腳下,橫著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長著一叢叢荊棘,一只青麻頭蟋蟀伏在那里;旁邊有一只癩哈蟆,就好象要跳起來的樣子。她展開看了一陣,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畫著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紙片折疊好裝起來,回家后交給成名看。
成名反復思索,莫非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細看圖上面的景物,和村東的大佛閣很想象。于是他就忍痛爬起來,扶著杖,拿著圖來到寺廟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墳高高隆起。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走,只見一塊塊石頭,好象魚鱗似的排列著,真象畫中的一樣。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側耳細聽一面慢走,好象在找一根針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視力、耳力都用盡了,結果還是一點蟋蟀的蹤跡響聲都沒有。他正用心探索著,突然一只癩哈蟆跳過去了。成名更加驚奇了,急忙去追它,癩蛤蟆已經跳入草中。他便跟著蛤蟆的蹤跡,分開叢草去尋找,只見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撲過去捉它,蟋蟀跳進了石洞。他用細草撩撥,蟋蟀不出來;又用竹筒取水灌進石洞里,蟋蟀才出來,形狀極其俊美健壯。他便追趕著抓住了它。仔細一看,只見蟋蟀個兒大,尾巴長,青色的脖項,金黃色的翅膀。成名特別高興,用籠子裝上提回家,全家慶賀,把它看得比價值連城的寶玉還珍貴,裝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愛護得周到極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縣里去繳差。 成名有個兒子,年九歲,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開盆子來看。蟋蟀一下子跳出來了,快得來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會兒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著告訴媽媽,媽媽聽了,嚇得面色灰白,大驚說:“禍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孩子哭著跑了。
不多時,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象蓋上冰雪一樣。怒氣沖沖地去找兒子,兒子無影無蹤不知到哪里去了。后來在井里找到他的尸體,于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夫妻二人對著墻角流淚哭泣,茅屋里沒有炊煙,面對面坐著不說一句話,不再有一點生趣。直到傍晚時,才拿上草席準備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還有一絲微弱的氣息。他們高興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蘇醒過來。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寬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氣呆呆的,氣息微弱,只想睡覺。成名回頭看到蟋蟀籠空著,就急得氣也吐不出,話也說不上來,也不再把兒子放在心上了,從晚上到天明,連眼睛也沒合一下。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還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發愁。他忽然聽到門外有蟋蟀的叫聲,吃驚地起來細看時,那只蟋蟀仿佛還在。他高興得動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蕩蕩地好象沒有什么東西;手剛舉起,卻又遠遠地跳開了。成名急忙追它,轉過墻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東張西望,四下尋找,才看見蟋蟀趴在墻壁上。成名仔細看它,個兒短小,黑紅色,立刻覺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個兒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來回尋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這時墻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細看它,形狀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頭長腿,覺得好象還不錯。高興地收養了它,準備獻給官府,但是心里還很不踏實,怕不合縣官的心意,他想先試著讓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樣。
村里一個喜歡多事的少年,養著一只蟋蟀,自已給它取名叫“蟹殼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沒有一次不勝的。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抬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門來找成名,看到成名所養的蟋蟀,只是掩著口笑,接著取出自己的蟋蟀,放進比試蟋蟀的籠子里。成名一看對方那只蟋蟀又長又大,自己越發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殼青”較量。少年堅持要斗,成名心想養著這樣低劣的東西,終究沒有什么用處,不如讓它斗一斗,換得一笑了事。因而把兩個蟋蟀放在一個斗盆里。小蟋蟀趴著不動,呆呆地象個木雞,少年又大笑。接著試著用豬鬃撩撥小蟋蟀的觸須,小蟋蟀仍然不動,少年又大笑了。撩撥了它好幾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沖,于是互相斗起來,騰身舉足,彼此相撲,振翅叫喚。一會兒,只見小蟋蟀跳起來,張開尾,豎起須,一口直咬著對方的脖頸。少年大驚,急忙分開,使它們停止撲斗。小蟋蟀抬著頭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好象給主人報捷一樣。成名大喜,兩人正在觀賞突然來了一只雞,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嚇得站在那里驚叫起來,幸喜沒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遠。雞又大步地追逼過去,小蟋蟀已被壓在雞爪下了。成名嚇得驚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腳,臉色都變了。忽然又見雞伸長脖子扭擺著頭,到跟前仔細一看,原來小蟋蟀已蹲在雞冠上用力叮著不放。成名越發驚喜,捉下放在籠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獻給縣官,縣官見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講述了這只蟋蟀的奇特本領,縣官不信。試著和別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敗了。又試著和雞斗,果然和成名所說的一樣。于是就獎賞了成名,把蟋蟀獻給了巡撫。巡撫特別喜歡,用金籠裝著獻給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細地敘述了它的本領。到了宮里后,凡是全國貢獻的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及各種稀有的蟋蟀,都與小蟋蟀斗過了,沒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風。它每逢聽到琴瑟的聲音,都能按照節拍跳舞,大家越發覺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歡,便下詔賞給巡撫好馬和錦緞。巡撫不忘記好處是從哪來的,不久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一高興,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囑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過了一年多,成名的兒子精神復原了。他說他變成一只蟋蟀,輕快而善于搏斗。現在才蘇醒過來。巡撫也重賞了成名。不到幾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頃田地,很多高樓大廈,還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門,身穿輕裘,騎上高頭駿馬,比官宦人家還闊氣。
異史氏說:“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賠上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只有成名這人因為官吏的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揚揚。當他充當里正,受到責打的時候,哪里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老天要用這酬報那些老實忠厚的人,就連撫臣、縣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聽說‘一人得道成仙,連雞狗都可以上天。’這話真是一點不假啊!”
教學目的
一、學習編寫情節提綱,掌握課文的結構特色,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二、懂得小說結尾“異史氏曰”一段的論述及其作用。
三、引導學生掌握文言虛詞“然”的用法,介賓短語中賓語“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課文未加注釋而有一定難度的詞語或句子。
教學設想
一、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預習要求]疏通詞句,通讀課文,熟悉內容情節,思考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對已掌握的文言詞句知識再作一次較系統的整理。明確文言句譯的基本要求。
二、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三、《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課文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托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注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閱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三、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于課本未加注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③展玩不可曉:翻來復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④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注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⑤思試之斗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⑥又試之雞:(接著)又(拿它)跟雞試斗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四、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可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情節提綱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后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五、布置作業:
(1)編寫課文的結構提綱。
(2)翻譯“異史氏曰”一段,并對照課文第1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為了一頭蟋蟀,造成百姓傾家蕩產的罪魁禍首是誰?為什么?
②安排成名發財致富的結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編寫本文情節結構提綱,深入研究課文思想內容。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作業:
(1)指名兩位學生板書情節結構提綱。
(2)指名一位學生口述“異史氏曰”一段的翻譯。
討論學生的翻譯。明確:
①篇末附“異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這是仿效《史記》“太史公曰”的筆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評論。
②奉行者:以譯“奉皇帝的命令去辦的人”為好,可與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貪吏虐:加以,該是兩個詞,“加”,加上;“以”,由于。“貪”譯“貪婪”為好。
④一跬(kuǐ)步:課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腳的距離為跬,兩跬為一步。課文中是“一舉一動”的意思。
⑤以蠹(dù)貧:蠹,蠹蟲。課文用來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譯作“由于讀書而貧困”。根據文意還是以譯作“由于胥吏的敲詐而貧困”為好。
(譯文見人教社編《教參》,上說略與不同,供參考。)
二、作者創作意圖和情節虛構分析
1、關于作者的創作意圖: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經知道,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針芒直指天子。為了把探討推進一步,請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問題:“促織之戲,唐代天寶年間就已盛行,作者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選定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德年間是‘治世’,還是‘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怎樣的君主?”
估計學生會以為宣德年間是封建時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教師板書下面的幾句話,并進行點撥: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
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當時詩壇的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為什么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系眼前的現實。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斗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間制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于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說了。“預習提示”說這篇“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是很有道理的。
2、關于本文的情節虛構: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知道,本文的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現在請大家再考慮兩個問題:(1)為什么要這么曲折離奇?它與創作意圖到底有什么關系?(2)情節的虛構,是否有史料作依據?
學生回答后,教師用幻燈出示如下明清筆記,然后進一步提問、點撥。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鐘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沈德符《萬歷野獲篇》)
“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焉。”
(《梅村詩集箋注》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3、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這兩則史料在《促織》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則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備一個完整故事的輪廓,為什么不按照這個故事的輪廓來展開情節,而要另外虛構一些離奇、虛幻的情節;
學生回答后,教師作點撥性小結:
正如同學們說的,這兩個材料《促織》里都運用上了,只是進行了改造。這就說明作者借講前明宣德年間事來揭露現實黑暗,不是毫無根據的,把一些“爛污”潑在明宣宗頭上,而是有歷史真實作依據。但也正如同學說的,《明朝小史》中那條記載,雖然事情典型,情節輪廓完備,但僅僅按它的輪廓去寫,要寫得像《促織》這樣既引人入勝,又具有強烈揭露、譴責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難的。現在我們來逐個分析作者所虛構的的離奇、虛幻的情節:
成名夫妻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問卜。但神圖那么靈驗卻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無生路,讀者讀了,自會想到這點。
成名九歲的兒子魂化蟋蟀而且輕捷善斗——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著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試想,一個九歲孩子,經歷著多么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絕境,更使讀者感到心情沉重。
結尾的的喜劇結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但這個情節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讀者讀了,自會聯系當時官場的黑暗現象。
由上可見,作者虛構這些虛幻情節,不是僅僅為了引人入勝,也不是為離奇而離奇,而是要通過這樣的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的情節,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朽,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以上所說,“預習提示”第三段有精要概括,要充分注意。
4、作者表現手法的分析
啟發、提問:要把上述情節構思完美地表達出來,以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必須講究表現手法,你們看,本文的表現手法有哪些特點;
估計學生會提到兩點:一,情節描述細致生動;二,心理描寫真實細膩。
進一步點撥、提問:同學們提出的這兩點是對的。但不能滿足于這種籠統的提法,要深入具體地分析。請再思考并回答下述問題:(1)情節描寫是否都很細致?怎樣顯出跌宕起伏?(2)隨著情節的發展變化,作者的用筆是否也有變化?(3)怎樣做到“虛幻之狀,如在目前”?
學生回答,教師作如下點撥性小結:
情節的描寫并非都很細致,而是有詳有略,用詳反跌略。詳寫成名一家覓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憂忽喜過程,略寫皇上喜悅、撫宰“蒙蔭”的結局,前者的“詳”,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樣的程度。不但全文,每個細節的描寫也常用詳來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詳寫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狀,略寫蟲斗過程,前面的詳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這種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詳略安排上,還反映在同類性質細節描寫的處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兩次都詳寫,但前者詳在“執圖冥搜”,后者詳在迷離恍惚,前者突出視若珍寶,后者突出“惴惴恐不當意”,而實際上后一次獲得的蟋蟀更有異能。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隨著情節變幻和內容性質的不同,作者運筆也有變化。寫故事的發展和高潮,用工筆描繪;寫故事的開端和結局,用粗筆勾勒。同樣是粗筆勾勒,文筆的感情色調又有區別。前者飽含對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飽含對皇上、撫、宰的辛辣嘲諷。這種工筆與粗筆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變化,就使作者的文筆,也同詳略處理一樣,顯得跌宕多姿。
心理描寫的真實細膩,突出表現在虛幻情景的描繪上。其成功之處,一在心理上的細微曲折的變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雖然虛幻,卻逼似生活真實。如成名看到神示畫圖,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好像出現了希望;“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執圖詣寺”后,看到“儼然類畫”,希望更近了一步。這事本來荒誕不經,但人物的心理活動合情合理,加以“躡跡披求”,發現“蟲伏草根”后的“撲”、“掭”、“灌”、“逐”的描寫逼似實際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覺情狀“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誕。又如成名捕捉九歲兒子魂魄所化蟋蟀,為什么聽到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覺得原先那條蟲“宛然尚在”?這是他一夜僵臥長愁、神思昏亂的錯覺。“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為上品蟋蟀,形體上必須“頭項肥,腳腿長,身背闊大”,色彩上則是“白遜黑,黑遜赤,赤遜黃,黃遜青”。為什么后來又覺得“意似良”?因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而按明劉侗《促織志》,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標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將獻公堂”,又“惴惴恐不當意”。事雖神秘,但結合蟋蟀的鑒別,寫出了人物心理細微的曲折變化,就仍使讀者感到真實。
三、隨著上述分析,逐步寫出如下板書,并對這節課略作小結。
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分析
主要在下述兩點上點撥:一是有因果報應的迷信觀念;二是揭露黑暗現實,雖尖銳,目的仍只是為了諷勸天子,并沒有否定整個封建制度,這僅是一種民主思想的萌芽。
學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數歲”就“田百頃,樓閣萬椽,牛馬蹄躈各千計”,“裘馬過世家”的結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應否定這種看法。但要指出,因獻異蟲或善于斗雞走馬而貴顯的現象,在封建時代是屢見不鮮的,這正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
四、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四題,把課文讀到接近能背誦的程度。
第三課時
一、教學要點。
對照比較閱讀,揣摩文意,局部改寫課文。
二、教學內容與過程。
1.檢查作業:“思考和練習”第一、二題,參見第二課時教案,第三、四題參見人教社編教學參考書。第一題中,關于作品的消極方面,要注意蒲松齡生活的時代(17世紀),不能超越歷史條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來順受稱作“天將以酬長厚者”,就是這種歷史局限的反映。
2.對照比較閱讀:
讀下面一則與《促織》相關的《野史》,與課文作比較,有哪幾處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呂毖《明朝小史》)
討論。明確:《野史》是一大悲劇,蒲松齡改寫的《促織》卻是“喜劇”,兩文比較,還有幾處不同:①《野史》為駿馬來換蟋蟀;②妻失促織,懼而自縊;③雞啄食促織;④夫亦自經。蒲松齡的高超之處在于想象豐富,構思靈巧,能將簡單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復雜曲折、扣人心弦的情節,在寫作技法上值得我們借鑒。
3.練習局部改寫:
要求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改寫促織的結尾部分,可以寫出各自設想的結局。
4.布置作業:
將《促織》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