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1
這是燭之武退秦師面試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脈絡。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領略到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愛國情懷,以及遇見人生困境始終抱有希望,默默準備,等待機會來臨的達觀心態。
二、教學重難點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大家都知道三顧茅蘆吧,這是人人皆知的明主求賢的故事。諸葛亮才智過人,他配得起這樣隆重的邀請。但另一方面講,他又是很幸運的,他能在正能為國效力的年紀遇見伯樂。然而,歷史上有很多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卻因君主視而不見,或者小人讒言等種種原因被埋沒了,或者風燭殘年才得以出山。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燭之武就是這樣一位老人,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他的故事。
2.本文選自《左傳》,用PPT出示《左傳》相關知識如下: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請學生簡述故事的脈絡是怎樣的。
(起:首段---介紹故事背景;承:第二段---引出主角燭之武;轉:第三段---燭之武說秦君,故事高潮;合:第四段---故事結局)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學生對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圍繞人物展開,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關鍵就把握住了。教師將下列問題用PPT出示,請學生默讀,然后教師點名回答。
1.鄭伯是個怎樣的人?結合具體的文本加以解釋。
(怠慢重耳,貳于晉楚---勢利自私,失之誠義;局勢危機時才來求賢---目光短淺;求賢不忘威脅“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自私,維達目的不擇手段。綜上所述,鄭伯是一個勢利自私,目光短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試講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從教材、教法、學法、過程、板書五個方面闡述我的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 《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昨日的戰爭”,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 “由教到不教”,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c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誦讀復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5、教學難點:燭之武高超的說辭藝術
二、說教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 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采用以 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 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因此采用預習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四、教學設計
(一)預習設計
1、并結合書下注釋了解《左傳》。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了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5、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有人說“口才,電腦,英語,駕駛”是當今青年必須掌握的四門技術,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見口才在今天同樣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人怎樣憑三寸不爛之舍就使強大的軍隊退卻的故事,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①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②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左傳》的相關知識,解決生字詞,學習積累文章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
2.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清文章的結構,能用現代漢語流利的復述文章。
3.理解燭之武勸退秦師的邏輯思維順序,并體會學習他不顧個人安危,勇于為國出征的大無私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清文章的結構,能用現代漢語流利的復述文章。
難點:理解燭之武勸退秦師的邏輯思維順序,并體會學習他不顧個人安危,勇于為國出征的大無私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家還記得那個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齊軍的曹劌嗎?他是我們初中所學課文《曹劌論戰》的主人公,這篇文章同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一樣,都選自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左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另一位機智勇敢的政治家:燭之武,看他如何單憑一己之力,救國于危亡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互相補充課前所了解的《左傳》及左丘明相關知識。
明確:《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以后才多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左丘明為春秋末期魯國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聽老師誦讀課文,解決汜,縋,闕等生字詞,結合注釋標記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文章內容,劃分文章層次。
【明確】重點詞句
(1)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同“矣”,句末語氣詞)
(2)古今異義詞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把…作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3)重要虛詞
“而”是文言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虛詞用法: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4)詞類活用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撤退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
◎故事梗概
秦晉圍鄭,燭之武肩負重任,出城說服秦國退兵,他巧妙的為秦國分析了當前形勢,指明滅掉鄭國不利于秦國的發展反而會助長晉國的勢力,分化瓦解戰略,最終說退秦師,保護了鄭國。
◎文章層次劃分
第一段:晉、秦圍鄭
第二段:佚之狐居間燭之武,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三段:燭之武巧妙說退秦師
第四段:晉師撤離鄭國,鄭國危機化解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請同學們參照文章,理解鄭國處于何種狀況,為什么需要燭之武這樣的年邁之人“退秦師”呢?
【明確】文章第一段明確表述“晉侯、秦伯圍鄭”,即鄭國處于被兩國圍攻,馬上國破家亡的狀態。
原因是“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他對晉國逃亡中的鄭文公沒有以禮相待且曾經背叛過秦國而依附于楚國。
情況危急到何種地步?“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兩國軍隊已經就位,對鄭國虎視眈眈,戰爭一觸即發。
◎小組討論一下文章第二段中的描述,刻畫了燭之武怎樣的人物形象?
【明確】首先,是佚之狐上奏鄭伯,認為如果燭之武出馬則“師必退”。此時燭之武還沒有出場,但是憑借佚之狐的話我們已經對其有了大體的了解,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著卓絕外交才能的人才,這是對人物形象的側面烘托。
其次是鄭伯與燭之武之間的對話,燭之武先是表明自己“老矣,無能為也已”,一句話將自己終生不得志的憤懣抑郁之情表達出來,最后在鄭伯的勸說下“許之”。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真實,而最后又突出了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拯救國家于危難的犧牲奉獻精神。
◎仔細閱讀第三段,分析燭之武是怎樣勸說秦國退兵的呢?
【明確】“夜縋而出”四字展現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感,說明情勢危機,進一步襯托了此時出城勸退的燭之武的形象。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先明確示弱,獲得對方的認同感,降低警惕性,為接下來的勸說爭取時間和空間。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委婉但是又直擊要害,點名亡鄭對秦國無益而只能增強晉國的實力,雖然秦晉目前尚是聯盟,但同樣也是競爭對手。此時,秦國已經開始在燭之武的引導下進行長遠考慮,逐漸動搖。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這一部分,燭之武不再繼續離間兩國關系以免引起反感,而是轉而倍言存鄭對秦國的好處,向秦國拋出橄欖枝。此時秦伯在燭之武對利害關系的分析中,逐漸向鄭國靠攏。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最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提起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文章后,大家對燭之武的人物形象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在了解當時社會背景的基礎上,讓我們進行角色扮演,思考人物的性格特點 ,展現自己的風采。
(五)小結作業
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說服秦軍撤退呢?思考一下,并寫下來。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知識由于與現在的語言環境差別較大,需要學生理解記憶的東西較多,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零碎的文言知識,不能只靠學生的死記硬背,作為老師,應多多舉例,將其放入語言環境中講解,降低難度,增加趣味性,努力調動起課堂氛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