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5
這是春夜洛城聞笛一等獎,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簡析
全詩語言樸素,意境清遠,在自然親切的描述中,給人一種淡薄悠閑的貼近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的氣息。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能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中國的古詩文綿延了幾千年,它凝結了我國古人最高深的思想、最偉大的創造和最純潔的感情。我們學習古詩文就是在學生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種子,編織我們中國未來的希望。
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許多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詩仙李白從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四川之后,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采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
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
三、讀讀背背;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翻譯詩文:
夜深人靜的時侯,不知從誰家響起了悠揚的長笛聲,這美妙悠揚的聲音,隨著春風彌漫了整個洛陽城。在這靜靜的黑夜里,忽然聽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誰不為此勾起懷念故鄉的情思啊!
五、詩文欣賞
此詩①②句描寫美妙動聽的音樂聲,但不是為寫音樂的美妙,更不為贊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這與李賀詩《李憑箜篌引 》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它是為下文詩人靜聽笛聲,聽到“折柳”勾起許多游子的思鄉之情伏筆鋪墊。第二句,采用夸張手法,極力渲染笛聲的悠揚、美妙動聽。③④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直抒聽到“折柳”曲后的思鄉之情。
六、練習導學:
1、語言賞析練習
“飛”和“暗”用得好,說說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答:①“飛”字寫出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②“暗”,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
2、藝術手法賞析練習
第二句和第四的藝術手法分別是什么?它們的表達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藝術手法是夸張。它的表達效果是: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
②第四句的藝術手法是反問。它的表達效果是:加強思鄉的感情,有一唱三嘆的美學效果。
3、內容藝術賞析練習
1.前人評價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別懷遠的象征。②我同意關鍵之說。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義才能理解此詩的主題。“柳”在風力的吹動下有循環往復、依戀不舍的姿態,這姿態就象依戀不舍的離人分別時的情態,所以在古典詩歌中,柳,作為寫作對象,常用來作為惜別懷遠的象征。如《詩經》里有“惜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紛紛”。柳永《雨鈐霖》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別懷遠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關鍵之說,因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達詩人惜別懷遠的思想感情很明確。)
2.此詩寫得感人,說說它的感人之處。
答:本詩沒有詳寫笛聲,而是寫由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結句“何人”一詞,說明愛國思鄉人人皆有,愛國思鄉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來這首詩感人肺腑。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么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云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春望》教案設計
姓名:宋晨
年級:2011級
專業:漢語言文學二班
聯系電話:153********
授課題目:
《春望》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第25課
授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目標一:
了解詩意,體會詩境,理解思想感情,并能在課堂上達到成誦或基本成誦。
教學目標二:
學會詩歌賞析的方法,培養讀詩興趣,提高古詩賞析能力。
教學目標三:
通過理解戰爭年代詩人憂國思家的痛苦,從而熱愛祖國,熱愛和平,并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詩歌的美感。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的意境與言外之意。
教學方法:
朗誦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PPT課件與視頻相結合。
教學準備:
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搜集詩歌創作背景和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興趣(1分30秒)
(播放杜甫的幻燈片)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杜甫壯游時期的《望岳》,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豪邁氣概與遠大抱負,那么詩人后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了嗎?(播放幻燈片)杜甫游覽祖國山川之后,在長安居住了十年,這期間他政治上屢屢受挫,生活困苦,更加不幸地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頓在羌村,投奔唐肅宗,想要有一番作為,不料中途被叛軍擄至長安。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長安城處處呈現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詩—《春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作者當時的心境。
二、初讀(4分鐘)
(一)指名學生初讀全詩,進行正音教學。
(二)教師吟誦詩歌,然后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自由朗誦。
三、賞析詩歌(33分鐘)
以前后桌為一組,分組討論PPT顯示的四個問題,討論后PK回答問題。問題有:
(一)首聯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1.分析畫面:“草木深”不止是草木繁茂,更不是整齊的生長,(播放亂草叢生插圖)請同學們看著想象一下,經過戰爭摧殘之后的都城,地上可能散落著盔甲、兵器、人們慌張逃散時遺落的行李,城內早已空無一人,草木也無人整理,放肆的瘋長,應該是亂草叢生、草木蔓延,不僅表明人跡罕至,而且說明拋荒已久,所以首聯描繪了一幅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不堪,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眼前卻是亂草遍地的畫面。
2.分析感情:和平年代的長安城應該是熱鬧繁華、人來人往,通過“國破”“草木深”這樣的意象再現的長安城,亂草叢生、殘破荒涼,一個“破”字寫盡國破家恨的悲哀,一個“深”字再現荒無人跡的凄涼。山河破碎、人民離散,任何一個熱愛祖國的人都會感到痛心擔憂,何況杜甫是一位心系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詩人!詩人通過描寫這樣的景來表達了憂國的思想感情。(板書:破、深:悲哀凄涼→憂國)
3.分析表現手法:首聯明為寫景,實為抒情,這是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表面上讀的是情,其實讀到的、感受的卻是作者的情。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情感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本詩首聯就是詩人將憂國的感情寓于荒蕪殘敗的景象之中。寓情于景是古詩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例如:杜甫《月夜憶舍弟》運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二)頷聯一般有兩種解釋:①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叫而驚心;②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么?
明確:第一種解釋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詩人感傷國事,即便站在美麗的花前,也無心觀賞,反而會對花落淚,因傷心離別,即便是聽到婉轉的鳥鳴,也無意傾聽,反而會因鳥鳴而驚心。花、鳥是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而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另一種解釋是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以花、鳥擬人,連花感時都落淚,鳥恨別都驚心,這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果,從而表達詩人內心的苦痛怨恨。這兩種解釋實質上并無區別,兩種解釋都是“濺淚”與“驚心”,“濺淚”指詩人想到目前的時局眼淚不由自主向外飛濺出來,“驚心”指詩人想到與家人的離別可能是永別而感到害怕不安、心靈驚悸,可見詩人當時內心的悲痛欲絕,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悲傷離別的痛苦感情。(板書:濺淚、驚心 :悲痛欲絕→傷時)
(三)頸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通過“烽火連三月”一句,我們知道戰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連續不斷,家書很難順利送達,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杜甫,在戰火不斷的年代,卻得不到家人任何的消息,你會是什么心情?烽火連天、兵荒馬亂,詩人與家人分隔兩地,又難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家書是為報平安,親人的平安、健康比萬兩黃金還要寶貴,“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也寫出了詩人因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焦急迫切心情,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強烈思念。(板書:抵萬金:焦急迫切 →念家)
(四)尾聯詩人由春望寫到自己,塑造了怎樣的詩人形象?
明確:1.分析形象:詩人經過戰亂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長安,由國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眼望眼前的頹敗之景,又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他心里焦急憂愁卻又無力排解,搔首踟躕,結果詩人頭上的白發越搔越稀,尾聯塑造了一位面對國都殘敗景象,心念國家興衰,思念親人,老淚縱橫,白發稀少,憂心如焚的詩人形象。
2、分析感情:寫這首詩時,詩人才45歲,卻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更短”表現詩人感慨白頭發越撓越少,可見詩人愁的程度已到極致。詩人嘆息了自己的衰老,全詩又添一層悲哀,國都淪喪,詩人無國;時局動蕩,詩人無安;家書不至,詩人無家;白頭更短,詩人已老,尾聯表達了作者內心集憂國、感時、念家、悲己于一體的復雜情感。(板書:更短:愁→悲己)
四、賞讀(6分鐘)
(一)播放視頻。
(二)指名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評價,全班齊讀,喜歡站起來讀的可以站起來讀。
(三)全班背誦詩歌。
五、總結(半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春望》,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詩歌,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城的殘敗荒涼景象,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向往幸福的愿望。
六、布置作業
運用聯想想象再現情景,創作一篇小情景作文。
板書設計:
春望
破、 深: 悲哀凄涼 → 憂國
濺淚、驚心:悲痛欲絕 → 傷時
抵萬金: 焦急迫切 → 念家
更短: 愁 → 悲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