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7
這是太空一日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太空一日》講述了楊利偉進入太空的所經,所歷,所見,所感,這篇文字選自他的自傳《天地九重》,從這篇課文中,我們可以讀到,他乘坐太空飛船時奇妙的身體感受,他在太空飛行了14圈,經歷了地球上14個晝夜看見怎樣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樣的危險與痛苦,經歷了那些驚醒動魄的時刻,這些內容都寫得十分精妙,詳細。這篇文章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楊利偉無畏艱險的勇氣與對科學的熱愛、嚴謹的態度,他一絲不茍,不怕犧牲,凸顯出的航天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
教學分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速讀課文之后,指導學生根據小標題梳理重要信息,先自己梳理,之后小組為單位討論信息,然后抽代表交流梳理成果。給各小組加分。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險精神與科學精神。主要找出課文中的五次“意外”,“振動疊加”“本末倒置的錯覺”“神秘的敲擊聲”“出現裂紋”“拋傘開傘時”,讓學生找出相關信息,找到楊利偉當時的心里狀態或者具體做法。合作學習,以組為單位互相討論,達成一致的,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全班討論時,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后,教師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結果學生花在第二部分的時間比較長,一班有一個小組沒有找全面,其他組討論結果還不錯。三班采取的是四人一組討論,討論結果展示沒有一班的參與度高。
第二課時,從評析語言、分析人物形象以及理解航天精神和寫作特點入手。重點品析的句子:1.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2.“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認為那些也許是灰塵,高空可能不那么純凈,會有一些雜質,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體懸浮在飛船外面,我無法捕捉回來,我至今還沒弄清那到底是什么。”3.“其實最折磨人的就是這段過程了”4.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里有我的戰友和親人。5.“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面來人了!”。接著提問:作為中國飛天第一人的楊利偉,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結合具體語句回答。(航天精神,堅韌仔細,嚴謹科學,不怕犧牲,敢于拼搏)最后指導寫作特點: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驚險迭出。2.語言準確,生動嚴謹。3.橫向、縱向、對照。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宜安排學生提前預習,這樣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我的學生預習習慣不好,僅僅讀一遍課文而已,相關知識介紹學生沒有搜集。學生對這一題材在課堂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樂于探索細節,把握課文內容比較容易。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好。通過快速閱讀,篩選主要信息,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學習了如何解讀標題。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品析文字,了解太空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體會到了航天人的奉獻精神。課上組織小組討論,一班學生參與度高,積極主動,三班學生基礎差,參與討論狀態不好,有部分學生濫竽充數。但是一班多媒體壞了,我只能口頭說一些課外知識,學生也不能很快通過多媒體獲得課外知識,感覺課外知識獲得量還不夠大。
可取之處:
1、 本文的篇幅比較長,所以安排學生提前預習,這樣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其所 蘊藏的思想感情。
3、 適當的圖片、視頻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課程資源。
不足之處:
1、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由于時間關系,忽視了他們對有關太空問題的解答。
2、課堂過于死板,還應該放手讓學生來提問。
《太空一日》這篇課文是分兩課時來完成的。在第一課時的時候主要是梳理文章結構,了解大致內容;第二課時,抓住細節剖析語言,去分析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第一課時
因為之前在自習的時候有給學生放映過《非凡21小時--回顧神舟五號飛天之旅》,太空中的一些場景學生已有所了解,對太空中的情況不至于很陌生,有極強的代溝感。
在這一課時學習時,首先讓學生通過歸置人物檔案的方法來認識楊利偉其人,這個可以仿照《老王》那課給人物寫檔案的方式方法來進行,認識這位中國航天第一人的英雄事跡以及歷史意義。
其次,《太空一日》是通過楊利偉本人的所見、所感、所聞來展開的,可以讓學生瀏覽課文,在文章中所找到所見、所聞及所感。
所見:看到了棉絮狀的東西,類似于一段弧的
地球,舷窗的裂痕
所聞:神秘的敲擊聲
所感:共振,感覺到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本
末倒置的感覺
這點找完之后,可以讓學生到文章中去尋找和歸納楊利偉所遇到的意外以及他是如何對待意外的心理變化,在這里面大致能夠歸納為五次意外。這個可以讓學生自行完成學生上黑板進行羅列,而后教師引導點撥。
第一次意外:共振疊加,五臟六腑要碎了。心理或舉動:以為要犧牲了,頑強忍受。
第二次意外:產生“本末倒置”的錯覺,倒著飛很難受,容易誘發空間運動病。心理或舉動:靠意志克服,最終得以適應。
第三次意外:出現神秘的敲擊聲。心理或舉動:很緊張,邊聽邊看,冷靜觀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時舷窗出現裂紋。心理或舉動:緊張、擔心,通過觀察判斷應該沒事。
第五次意外:拋傘開傘時飛船晃動很大,折磨人。心理或舉動:讓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緊張,重視這個過程。
那從他所遇到的意外以及他應對的心理可以看出楊利偉是一個什么樣品質的人呢?課程分析到這里第一節課就已經結束了,所以這個問題就留在第二課時結合小標題來進行。
第二課時
由于上節課拋給了學生一個問題就是“楊利偉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使得他成為了中國航天第一人?”上節課由楊利偉在太空中遭遇的六次意外及應對心理,可以大致概括出楊利偉的精神特點,學生在討論表述大概歸納之后,教師通過從課文的結構出發,從四個小標題中歸納楊利偉的精神品質,把握重點進行引導。
第一小節(升空)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這一節寫起飛時的生死考驗。這不是故作驚人之談,而是當時的真實情況,即火箭和飛船急劇抖動,“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在“那難以承受的26秒鐘”,“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直到“我”眨眼,地面指揮大廳里歡呼鼓掌、才表明“我”渡過了生死難關。由此可見,航天員是冒著生命危險在進行著太空探險。也可以看出楊利偉勇敢無畏、鎮定自若的性格特點。
第二小節(所見) “我看到了什么”
寫了作者進入太空中的真實所見。這時,作者可以比較從容地欣賞天宇之間的美景,欣賞自己居住的地球的美景。由大到小的觀察之后,他告訴我們,在太空中,實際上看不到任何單體的人工建筑,包括一直以來說能看見的長城也是看不到的。足以看出他科學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他在浩渺的太空中看到了地球,看到了首都北京,想到了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從這里面可以看出他對親人和朋友的想念,以及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第三小節(所聞) “神秘的敲擊聲”
寫的是飛船上的聲音探究。作者遇到了平時訓練以及各種預案中沒有的情況,一個是“本末倒置”的錯覺,一個是時不時出現敲擊聲。面對第一個情況,作者依靠意志力克服了這種錯覺;而面對第二個情況,作者卻未能發現原因。楊利偉準確的描述了這個敲擊聲,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當當的,而是用木錘敲擊鐵桶的聲音咚咚聲,關于這樣一個聲音的一個具體的描述。楊利偉在近乎一年的時間里面,反復地去收聽各種科研人員多次模擬的類似于神秘聲音的聲音,他都沒有簽字是因為他沒有聽到相同的聲音,由此也可以體現航天員嚴謹的科學態度。
第四小節(落地) “歸途如此驚心動魄”
這節就返回途中的驚險際遇進行了具體介紹。僅就標題來看就出人意料,按照常人的理解,畢竟是原路返回,怎么還會“驚心動魄”呢?原來,太空探險的確有很多的未知數,飛船舷窗竟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裂紋,這就給航天員帶來了緊張、壓力與恐懼。以及在返回的過程中遇到的反彈,楊利偉最終靠自己的果敢鎮靜和理智沉著應對了這一切。
另外,在文章中還有一些有關細節的語句要重點關注。例如文章中所陳述的26秒,這個精準的數字可以看出來他當時所處的處境的一個艱難,和他頑強的意志;有關在太空中是否能夠看到長城這個事情,楊利偉他根據自己的所見并沒有看到長城嗎?或者這些單體建筑,而且他后續的神六的宇航員也沒有看到。因此可以看出他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還有就是他想自己在太空中的所見所聞以及經驗都無私分享給了他后面的戰友們,這與其他國家宇航員是不同的,充分顯示出他的嚴謹和無私奉獻精神。
在布置作業上,讓同學們自己用自己的筆端,為楊利偉撰寫一段頒獎詞,學習他的事跡,感受他的精神!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會使他們保持相應的關注度。所以在這樣的文章中合理引導,學習航天員的這種偉大的精神就顯得很水到渠成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