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5
這是逢入京使備課,是優(yōu)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jù)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xiāng)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fā)。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jié)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jīng)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xù)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tài),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xiàn)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xù)、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么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xiāng)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jù)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云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jù)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xiāng)思。一般說,久居他鄉(xiāng)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xiāng)。在春秋季節(jié),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diào)“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xiāng)思之切。
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學生朗讀完全文整體感知后,老師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描述畫面后并讀給同學們聽。
有一個學生首先站了起來說:“我喜歡春天放風箏這幅圖畫。”老師示意他讀,讀完之后老師接著提問:“這一段中有一句諺語,你知道嗎?”學生答:“我知道,‘一年之計在于春’。”
教師接著補充:“同學們,這就是諺語,諺語是指在群眾中流傳的固定的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你還知道有哪些諺語嗎?”學生思考片刻,一個個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發(fā)言。
教師見學生激情如此之高,興奮地說道:“同學們,我知道你們很喜歡歇后語,是不是?讓我們打開網(wǎng)絡看一看網(wǎng)上有多少歇后語。”學生歡呼:“好!”教師看了一下手表,還有十多分鐘,可以盡興發(fā)揮,教師很快打開電腦,輸入網(wǎng)址查找。學生看著大屏幕上的歇后語,一邊看一邊讀,讀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臨近下課,老師連忙讓學生把這一節(jié)課所學到的諺語和歇后語抄寫在摘抄筆記本上。下課鈴聲響了……
思考:
機智包含著敏感性,是一種全身心的、審美的感知能力;語文課堂的教學機智則應是基于言語實踐的即興投入的審美感知。上述案例可以啟發(fā)我們思考:
一、生成必須牢牢把握“語文”的韁繩
“生成”也許是一種不曾預約的精彩,但更是一種富有靈性的召喚,一種價值引導下的自主構建。應在充分預約中尋求平衡,醞釀突破。在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語文”的韁繩,瞄準教學目標,善于轉(zhuǎn)化一些教學意外的“事故”。在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適時作出反應和調(diào)整。如上述案例中當學生說喜歡春天放風箏這幅圖畫后,老師示意他讀,讀完之后老師接著提問:“這一段中有一句諺語,你知道嗎?”學生答:“我知道,‘一年之計在于春’。”此時不能背離教學目標,隨意拓展到諺語的搜集,仍然讓學生回歸文本,結合具體語境體悟語句的含義及作用。
教者可以這樣引導:
1.作者引用這句諺語的用意是什么?讓學生討論領悟引用這句諺語的目的在于啟發(fā)人們:春是一年的開始,應該把全年的事情及早安排。
2.從文中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人們珍惜春光作好一年的打算?讓學生結合具體語句品味,如“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一句中加點字詞的咀嚼;“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句中使用疊詞的妙處的探究。
二、生成莫讓學生與文本漸行漸遠
閱讀教學同時又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該引導學生在語言的叢林中漫步,或駐足欣賞,或仔細玩味,學生才能談得上對文本有個性化的理解和獨特的感悟。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說:“書面語的閱讀只有還文字以聲音,才能在傾聽中找回生命的氣息,找到心靈的感覺。”個性飛揚而不隨心所欲,思維馳騁而不胡思亂想,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語文閱讀教學。
我在上《春》這個片段時,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思路:
師:你喜歡哪一幅圖畫?
生:我喜歡春風圖。(聲情并茂地朗讀)
師: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和煦的春風撲面而來,能說說自己喜歡這幅圖的理由嗎?
生:我覺得作者寫出了春風的柔和,用了比喻句“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非常貼切。
師:還有其他同學喜歡“春風圖”嗎?結合具體語句說說理由。
生:作者調(diào)動多種感覺來寫春風。
師:你能具體說說嗎?
生:“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這是嗅覺;鳥兒“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這是聽覺。
生(補充):“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是觸覺描寫,寫出了春風的和煦溫暖。
師:下面讓我們伴著音樂,輕聲朗讀“春風圖”,感受朱自清先生筆下春的風采。
(學生伴著輕音樂《安妮的仙境》,有滋有味地誦讀)
這樣處理,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心靈的自由,又水到渠成地達成目標;既大膽創(chuàng)造,放飛個性,又務求實效,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既有教師的寬容和學生的自主,又有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律。這樣就能達成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實現(xiàn)課堂教學無序和有序的統(tǒng)一。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