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6
這是《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朗誦并品讀這首詞。
2、理解本詞情感,掌握手法。。
3、了解悼亡詩及其特點、手法。
【教學重點】:賞析精妙詞句,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掌握本詞虛實結合、對寫等的手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著名女作家方方說過:“如果我生活在蘇軾的時代,我一定想方設法嫁給他。”的確,蘇軾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個天才,不但詩詞文賦樣樣精通: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為豪放派鼻祖;散文上位列“唐宋八大家”;又寫出了光耀千古的前后《赤壁賦》。而且,他一戲墨,就開創了中國文人畫之先河;他一寫字,就成為北宋四大書法家之首;他一好吃,就傳出“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豆腐”等各種佳肴;他一穿戴,就使“東坡帽”、“東坡屐”民間長存……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蘇東坡稍一動彈,就會留下一道濃重的文化色彩,怪不得大學者林語堂用這樣驚人的語句來稱贊他:天縱大才!
但蘇東坡吸引我們的,不光是他驚人的才華,還有他身上所蘊含的無窮的人格魅力。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邁,也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今天,我們再來了解蘇軾人格魅力的另一面——深情。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朗誦并品讀這首詞。
2、理解本詞情感,掌握手法。。
3、了解悼亡詩及其特點、手法。
三、解題
《江城子》是這首詞的?詞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這首詞的?題目。乙卯是什么意思?(提問,乙卯年) “乙卯年”用的是天干地支紀年法。《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說明這首詞記的是一個夢。那作者的夢中人是誰呢?(蘇軾的妻子王弗)
公元1075年,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這也是文學史上第一首悼亡詞。此時詩人四十歲,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四、初讀感知。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讀全詞,初步理解這首詞的內容和情感。
詩言志,詞言情。學一首詞,首先要體悟詞中的情感,方能讀出情感。下面我們就去細細地讀,慢慢地品。
5、探究品讀(一)
1、賞析詞的上半闕:
“十年生死兩茫茫”
“茫茫”一詞什么意思?(消息不通,音容渺茫)這一句中含有蘇軾什么樣的情感?(思念和悲傷)十年了,還沒有忘記亡妻,說明思念之深。請學生再讀一遍,老師指導,語速(舒緩)、語氣(低沉)和重讀(十、生、茫茫)。開頭第一句也為下文定下了悲傷和思念的感情基調。蘇軾是怎樣思念他的亡妻的呢?我們看下面兩句。
“不思量,自難忘。”
明明思念妻子,為什么卻說不想去思念呢?(提問明確: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為相思實在太苦,太傷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結果卻是“自難忘”。。“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不一定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所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所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兩句詞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深切的思念之情)請學生再讀一遍。老師指導,語速(舒緩)、語氣(低沉)和重讀(不、難)。
蘇軾深切思念的妻子王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來看參考資料。
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作為進士之女的她,一開始并沒有向蘇軾夸耀自己通曉詩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后來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里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后面傾聽談話,事后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所以,王弗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更是事業上的賢內助。
可惜的是,他們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11年,王弗就因病早逝。蘇軾從京城(開封)一路護送妻子的靈柩,回到四川老家,把她葬在母親墳墓旁邊。蘇軾在安葬愛妻的山坡上,種下三萬棵青松。蘇軾有詩句記載此事:“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
蘇軾天性是個粗枝大葉、處處對人不設防的人,而聰慧的王弗正好彌補了他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補,除了恩愛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能共同抵抗風風雨雨,而今愛妻英年早逝,這種失去知音的痛楚哪里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因此,蘇軾自然發出下面的感慨: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蘇軾這時身在密州,密州在現在的山東省,而他的亡妻葬在四川,兩地相隔千里,自然倍感凄涼。正所謂: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總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請學生再讀一遍。老師指導,語速、語氣和重讀(千、孤、話,凄要拉長音)。
蘇軾為什么感到凄涼呢?除了孤獨,還有什么原因?我們往下看。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一句什么意思?(提問學生,縱使相逢也認不出我了,因為已隔十年,我已經灰塵滿面,鬢發如霜一樣白了)蘇軾為什么感到凄涼呢?(提問,感傷衰老)蘇軾年方四十,怎會如此衰老,這分別的十年他又經歷了什么?
教師補充:
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壓,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斷地放外任,左遷,歷盡滄桑,備嘗艱辛。
所以,讓蘇軾內心倍感凄涼的不僅僅是思念的痛苦,對衰老的感傷,更多的是宦海沉浮、身不由己的人世滄桑之感。“鬢如霜” 不光“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是艱難苦恨煩霜鬢,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請學生再讀一遍,老師指導,語速(舒緩)、語氣(低沉)和重讀(縱使、應不識、塵、鬢)。
六、探究品讀(二)
2、賞析詞的下半闕:
“夜來幽夢忽還鄉”
“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急切。
老師指導,語速、語氣和重讀(忽還)。回到家,他看到了什么?
“小軒窗,正梳妝。”
這兩句寫出了妻子的什么特點?溫婉賢淑。這老師指導,語速、語氣和重讀(正)。接下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相別十年的夫妻終于見面了,夫妻二人相見后的場面是怎樣的?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兩句是什么意思?(互相看著對方,一句話也沒有,只有留下的千行熱淚)這兩句是一個相逢的場面描寫。十年不遇的兩人終于在夢中相見了,這時肯定有千言萬語要互訴衷腸,可二人為何卻相對無言呢?
我們來賞析“無言”和“淚”這兩個詞。(提問)為何無言?(感情太深太濃,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所以一切盡在不言中。所以這時的“無言”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吧。)
淚中含有哪些情感?(提問學生。再次相見時的激動、驚訝、喜悅和不易。)
老師指導,語速、語氣和重讀(無言、淚、千)。
同學們看下一句,還是寫夢中嗎?(不是。)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一句是什么意思?(提問,料想得到妻子每年因思念我而腸斷心傷,在明月高懸的夜空下,在長滿矮小松樹的山岡上)這一句為何不寫蘇軾思念妻子,而反過來寫亡妻思念蘇軾,這時什么手法?(提問學生。對寫法。從對方落筆。)這樣的手法有什么樣的作用?(提問,表面上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實際寫自己對妻子思念,這樣會使作者思念亡妻的感情表達得含蓄、深沉,詩句更加精煉、涵義更加豐富)老師指導,語速、語氣和重讀(腸斷)。
通過大家細細地讀,慢慢地品,我們對這首詞應該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和體會。那么就讓我們有感情地再把這首詩大聲朗誦一遍吧。
3、分析情感手法:
板書:夢前——此情無計可消除
夢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夢后——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首詞,雖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凄婉哀傷的語調。
虛實結合,對寫法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
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么真摯、深沉,實實在在。
正是因為借助于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真意切。
"對寫法",也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七、高考鏈接——悼亡詩
悼亡詩,古代詩歌題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晉潘岳的《悼亡詩三首》。現在廣義的也指對亡故親人或朋友表達追悼、哀思的詩歌
悼亡詩的特點:
1、意象生活化,多為日常生活的細節。
冷火殘燈,陳箱舊筐,孤帳空床,荒閨塵窗,未完針線等。
例如:元稹《遣悲懷》(其二)“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2、觸景生情,虛實結合,用典,對寫等手法。
詩歌創作一般采用回憶、夢境和想象的方式,表現對妻子或親人的深切思念。
例如:白居易《夢微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八、布置作業
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①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②,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 ①閶門:蘇州西門,詞人舊居。②晞:曬干。此二句化用古樂府喪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1.這首詞上片的后兩句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詞句進行賞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經歷了清霜之后已經枝葉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對比翼雙飛的白頭鴛鴦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經歷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鴛鴦失伴”為喻,將自己喪偶之痛和老來孤獨之境表現得格外悲涼。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下片作簡要分析。
答案 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深厚感情和無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實寫墳場之雜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嘆人生短暫,以引發下句“舊棲新垅兩依依”的深情。最后兩句通過細節描寫來寫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過的床上,聆聽著南窗的夜雨,遙想當年妻子在深夜里為自己補衣的情形,沉痛地表達了對夫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