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3
這是《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土壤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之一,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本課教學以土壤為話題,以小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親近土壤,通過質疑、猜想、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和感官,探尋了解土壤的組成,認識動植物與土壤的關系。教學中有以下可取之處:
第一、具有開放性的活動過程,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不僅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等方面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大自然、網絡等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在《土壤里有什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是把某種現成真理告訴學生,而是最大可能的開放教學活動過程。如課前準備學生在大自然中的采集多樣的樣土、根據以往經驗和感受推測和大膽猜想土壤的成分、靈活多樣試驗方案的設計、分組自由選擇探究驗證項目及方法、利用報刊書籍網絡搜集整理資料卡等,教學活動從課外到課內再延伸至課外,教師都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的開放性,給予學生方法技能的多樣性,讓學生多種器官多角度的參與合作討論、觀察、試驗探究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自主探究和實踐創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教學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在《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自己參與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壤提出問題,直接參與對土壤成分的觀察、推測、猜想、試驗方案的設計和驗證、參與交流歸納整理試驗結論等科學創新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是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綜合運用多種感官再看、聞、攥、捻等實踐活動對土壤成分做出分析判斷,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題的教學理念。教師只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成了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顧問,成了與學生交換意見的學生親密的伙伴、幫助發現問題的矛盾論者,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傳道者。
第三、注重多維能力的提高,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土壤里有什么》一課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課前讓學生親自采集土壤樣本,對土壤的初步認知了解;還是課堂上引導根據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提出探究性問題,并進行大膽推測和猜想;或是思考實驗設計方案對土壤成分初步進行探究,教師始終注重給學生提供多維的探究機會。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由討論,充分調動學生感性經驗,激發發散性的思維。在學生實驗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自己合作分工、討論動手實驗,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合作的精神和實驗動手能力,鍛煉和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有了很大的幫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