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2
這是《彼得與狼》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彼得與狼》(Op.67) 是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寫的一部交響童話,完成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兒童音樂會上首次演出。該作品是普羅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該曲雖以兒童為對象,但同時也使成人們產生很大興趣。由作者本人所構思的情節和撰寫的朗誦詞,具有生動活潑而又深刻的教育意義。
故事情節大致是:少先隊員彼得與他的小朋友鳥兒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鴨在池塘嬉游,與小鳥爭吵。小貓趁機要捕捉小鳥,被彼得阻攔。爺爺后來嚇唬他們說狼要來了,把彼得帶回家。不久,狼真來了,吃掉了小鴨,還躲在樹后要捉小鳥和小貓。彼得不顧個人安危,在小鳥的幫助下捉住狼尾巴,將它拴在樹上,爺爺和獵人趕來把狼抓進了動物園。故事寓意深刻,表現了兒童彼得以勇敢和機智戰勝了兇惡的狼。
作曲家運用樂器來刻劃人物和動物的性格、動作和神情,音樂技巧成熟,形式新穎活潑,旋律通俗易懂。全曲既有貫穿的情節,而又不是干澀地平鋪直敘;每一個角色、每一個段落不但形象鮮明,而且還含有表達盡致的藝術魅力。當然,最可寶貴的還是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只要團結起來,勇敢而機智地進行斗爭,任何貌似強大的敵人都是可以戰勝的。
音樂中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弦樂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響,分別代表小鳥、鴨子、貓、爺爺、少先隊員彼得和獵人的射擊聲等。曲中采用長笛的高音區表現小鳥的靈活好動;弦樂奏出了彼得的神情,描繪了彼得的機智勇敢;鴨子的形象由雙簧管模擬,生動地刻畫出那蹣跚的步態;單簧管低音區的跳音演奏描繪了小貓捕捉獵物時的機警神情;爺爺老態龍鐘的神態由大管渾厚、粗獷的聲音來表現,節奏和音調模擬了老人的嘮叨;狼陰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圓號來體現。
流行樂壇天之驕子斯汀(Sting)作旁白的《彼得與狼》確是精彩非常;原來他做足準備,細心研究一些現成的錄音,留心自己的子女對它們的反應,結果是一個十足平民化的演繹方式;他沒有用什么口技,只靠改變嗓子去塑造角色,斯汀講故事的方法富時代感,生動傳神,充滿吸引力。阿巴多與歐洲室內樂團也功不可沒,演出生猛活潑,表情十足、繪聲繪色、技巧滿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