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1
這是《唱山歌》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唱山歌》一課教學內容選自《劉三姐》,脫胎于廣西民歌,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是耳熟能詳。但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故事是遙遠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說,學生對于這方面的音樂貯備很少。同時我們發現,這堂課可以選擇的素材很多很豐富。從電影《劉三姐》到斯琴格日樂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張藝謀的《印象劉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不光教學素材的安排與取舍,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也是遵循了這一原則。在欣賞教學中,由淺到深。從盡量貼近原生態的歌曲欣賞(教師的演唱)到經過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賞,在到現代音樂方式對他的改編;在新歌教學中,有聆聽(聽)到部分的參與(一領眾和)在到摹仿在到獨立演唱最后在啟發創作不同的歌詞。這一切都是循序漸進、力求作到抓住內核與本質,素材很多,很豐富,莫讓亂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二、相和山水間——關于最有效的情境創設
創設情境,是最常用的一個課堂環節設置了。無論學科,無論課型,被廣泛使用。但什么樣的情境最有效?貼切、簡潔、系統,這是筆者在本課的一次次設計中感受到的幾點。
說起情境的創設,最常用的一招,便是風光的導入。本課所對應的廣西、桂林山水無疑是最好的辦法。一開始,我精心設計制作電子幻燈片從風光到民俗涉及到人文歷史特產等等。在試上時發現反映不是很好。走馬觀花的瀏覽使學生心浮氣燥。注意點太多之后反而什么都沒有注意到。后來我也沉下心了問自己,這里的情境到底要起什么作用。其實這里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心理上地理位置的暫時性轉換。感受一個適合于“山歌”產生特定的音樂地理環境。(山的開闊使廣西山歌悠遠,水的柔和又讓廣西山歌不失細膩)。能起到這個作用,那就夠了。所以我們馬上進行了調整,用簡單的幾幅最富代表性的圖片、配上寥寥數語的解說簡潔明快的切入了正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另外,情境的創設不應只體現在多媒體等表面的導入上。更不能應景似的在開頭處出現了一下就不見了蹤影,那是為了情境而情境。在我看來,情境創設而更應該是一個系統,從頭到尾延續在整堂課中。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都發揮作用。這堂課,從一開始與老師的“唱和山水間”到參加“漓江邊的對歌會”再到學完后師生兩大陣營的對歌、學生之間的對歌,都是在創設的特定環境中進行的。其中“對歌”這一環節,還加入了送繡球等具有民俗特色的鼓勵方式,成功的將學生代入了特定的情境。我們還在課堂上設計了“口耳相傳”。即由老師帶領學生哼唱和接唱。最大范圍發揮了民歌“模仿”的本質。這本身也是對民歌產生的原生態的一種情境再現。最后的環節中,老師用稍作改編后歌聲感謝同學的參與和學習,這一切都沒有離開我們創設的情境,那就是相和山水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