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論語》選讀原文及解讀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中,孔老先生用了三個反問句,反問句的語氣比陳述句要強烈,我們仿佛看見一個溫柔敦厚的老者,用反問的語句充分地表達著自己在精神世界的滿足和快樂,這種境界,讓人向往啊!
“時”的意思是“常常”,“習”的本意是小鳥反復地練習飛翔。“說”通“悅”,是高興愉快的意思。小鳥的飛翔不是一次能夠成功的,它要撲打著翅膀,飛起跌下,不斷練習,才能最終學會翱翔藍天。任何學習,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像小鳥學飛一樣不斷溫習練習,才能把學習的內容研究透徹,真正領悟,最終掌握。一旦變不懂為懂,變不會為會,變不能為能,其內心又該是多么愉悅啊!孔子通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①學習是需要不斷溫習的,通過不斷咀嚼研究,我們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越來越透徹,才能真正學會。②這種溫習要經常進行,持之以恒,不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否則就會“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③一旦學習的內容最終被我們領悟掌握,帶給我們的滿足感、成就感、充實感,是很多其他快樂難以企及的。人最大的幸福在于內心世界的充實,而成功的學習是我們內心世界得到充實的途徑之一。內心充實了,又怎能不愉悅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什么“朋”讓人快樂呢?“友”就不讓人快樂嗎?在古代,“朋”“友”意思相近,但是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古人云:同師曰朋,同志曰友。意思是共同學習的人是“朋”,有相同志向的人是“友”。前者帶來的快樂在于砥礪切磋,后者帶來的快樂在于志同道合。一個樂于學習的人,周圍未必能夠有和自己興趣相同,能夠切磋學問的人,若能有這樣的人和自己平等對話,時時交流,肯定會在學業上取長補短,共同得到長足的進步。而在“上窮碧落下黃泉”反復找尋的時候,一個與自己知識層面相同,能夠質疑問難的人從遠方來到自己的身邊,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內心喜悅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的意思是怨恨。君子指有修養有道德,人格高尚的人。這里有兩個問題:1.君子為什么會不被人了解呢?2.君子在不被人了解的時候并不怨恨,是一種行為習慣,還是一種理性認識?
《說苑》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景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貢:“誰是你的老師?”子貢回答說:“我的老師是仲尼先生。”齊景公問:“仲尼先生賢德嗎?”子貢回答:“賢德啊!”齊景公問:“他賢德到何種程度了呢?”子貢說:“我不知道。”齊景公奇怪道:“你知道孔子賢德,卻不知道他賢德到什么程度,這可能嗎?”子貢回答說:“大家都知道天高,無論年齡大的小的聰明的不聰明的都知道,但是天高到什么程度,大家都不知道。因此我知道仲尼先生賢德,但是我不知道仲尼先生到底有多賢德。”
一個道德修養高尚的人,一般人是難以達到他的境界的,這樣,不被人了解就是一種常態了。其實,現實生活中,在任何領域出類拔萃的人都不是能被一般人所能透徹了解的,所謂“高處不勝寒”是杰出人物的宿命,所以蘇東坡才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之嘆。君子不被人了解但并不怨恨,應該既是一種理性認識,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別人不能了解,何必苦苦追求被人了解呢?這種心境,既源于一種“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認識,也源于一種包容和豁達的行為習慣。一般人不被理解,輕則怨艾,重則憤怒;君子則處之淡然,安之若素。可見,修養這個東西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修心立德為先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