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這是《采桑子》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
鑒賞: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
最后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歐陽修這首詞的最后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然而,以靜入動,以虛寫實,正是此詞的一大藝術特點。
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甚愛潁州西湖風光。或結伴同游,或乘興獨往,經常徜徉于畫船洲渚,寫下了十三首紀游寫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語》作為組詞的序言。本篇是組詞中的一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開筆純用白描,描寫了暮春西湖迷離的美,語言清麗,風格空靈淡遠,全詞充溢著悠然閑怡之趣。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是作者歐陽修晚年致仕后退居穎州(今安徽阜陽)時所寫。歐陽修早年曾貶知穎州,晚年又歸隱于此,對這里的山山水水有深厚的感情。
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脫的風姿。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本詩結構上安排,按照作者游西湖的時間順序來寫。先是交代游玩的時節與景色,百花過后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再到具體所見的景色,凋殘的落紅,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著欄桿,整日里暖風融融。
游玩過后,喧鬧的笙歌散盡,游人離去,此時作者才頓然發覺西湖之春的空靜,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垂下窗簾,一雙燕子穿過細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寥寥幾筆,翩翩如生地向人們展現了一副西湖暮春圖,情景交融,個中蘊涵的深意經得起細細品味。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