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春江花月夜》賞析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們接著來學下一句: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芳甸”,有的人可能會解釋成花草叢生的原野。芳嘛,就是花的意思。這樣理解,就有點淺了。我們講,這首詩要從“若虛”處理解,不要從“若實”處理解。大家想一下,這個時候能看到花花草草嗎?真實的花花草草是看不到的。這個“芳甸”,重在于“甸”,這是古語的一種表現方式,如芳香兩字,重在香,輕在芳。如果把芳香理解成芳草一樣的香就錯了,重在香;同樣的,這里的芳是形容詞,不是名詞,是虛指,實指在于“甸”。這里先強調說明一下,我們后面再來講,就更有意思了。
月照花林皆似霰。這里的“花林”,也是如此。花是形容詞,輕在花,重在表現林。所以,有的人釋義或是理解成在花樹上,或者理解成月光照在花上、樹上,那就有點淺了。這里的花,怎么理解呢?我們說花花世界,這里的花,不是指真實的花草之花,指的是多變、復雜。這里的花林,如果我們理解成樹林形態不一就更為妥當了。“霰”,這個字好理解——有點象冰雹,但比冰雹小,質量比雪大比雹小,很小很小的如雪似冰的小顆粒。如此,我們就勉強來翻譯一下: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原野;月光照在樹林里,就好像是細密的霰。我們沒有譯芳甸的芳,也不譯花林的花。
現在我們再來講這兩個意思。剛才,我們講到了蘇東坡描寫西湖的詩,是淡妝濃抹的,是有綠肥紅瘦的,因為那是白天,是陽光照射下的場景。而在本詩中,是晚上,是月夜,那么這一切就是素色的,是沒有花肥綠瘦的,是由黑白兩色所構成的一幅畫。正如中國的水墨畫一樣,是用墨色的濃淡來構圖;而不是像白天,是靠赤、橙、黃、綠、青、藍、紫來構圖。因此,這里我們要理解成:芳甸之芳,是因為原野上地勢不平,月光照在不同的地勢上所形成的圖案,如花一般;同樣的,花林的花,也是因為樹林的高低不同,月光照在這高低大小不同的樹林上,所形成的不同圖案,豐富多彩。花花世界的“花”,就是豐富多彩。當然,還是要強調,這里的豐富多彩,不是顏色,而是形狀、大小。
我們通過與蘇東坡關于西湖的詩一對比就會感受到,本詩寫的是明月之夜,原野、山樹因形狀不同而感應的光照不同,于是就構成了一幅如中國水墨畫一樣的美景。這個美景是以素取勝,是以純取勝,是以黑白兩色的明顯反差而形成的一幅“月夜春江花”。再強調一下這兩句的“芳”與“花”,不要簡單地理解成實有的“花”與“芳”,那是在月光的照射下,各種反光物的樣子,如芳、如花、如原野、如樹林。
講到這里,為了說明這里講的“芳”與“花”字不是名詞,而是一個形容詞,我們再來進一步探討一下。我們知道,本詩的題目是《春江花月夜》,但是如果我們認真細讀的話,這個“花”的情景作者卻沒有描寫過,或者說,沒有直接地描寫過。大家不要誤以為有“花”字就是描寫花了,那么作者真的沒有描寫過“花”嗎?不是!這個“花”便是我們現在學到的這幾句。這個“花”不要簡單地理解為花草的花,要更深地理解為花花世界的“花”。花花世界的“花”,是豐富的意思,花樣很多的意思。如果明白了這個“花”,是一個名詞做形容詞用了,我們才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月夜,非常的好看,山川地貌、江河湖水、原野樹木,在月光的照射下,各顯姿態,各呈千秋。這個“花”是花樣繁多,不是花草的花,明白了嗎?
接下來,我們還要做進一步地探討。要知道在古語里面,這個“花”與“華”是一個字,不是兩個字。在這里,我們就把它當成一個“華”字,當然,這個“華”字應是繁體的。這個“華”字意思就很廣:比如光華,這個“華”就與光照有關;比如我們說年華,這個“華”就與時間有關;比如我們說英華,這個“華”就跟花有關。大體來說,這個“華”的原始意就是這幾個。表示時間、光照、花朵,這是原始意。再引申,就有了精華、浮華、華麗、華美等等。我們從根上來理解這個原始的意思:一是時間、二是光照、三是花朵。我們如果再細細的品味,站在一個更高的境界去品味的話,這個“華”其實講了一個意思,“盛景不常在,好花總會敗。”好是好,美是美,但不會持久。
我們接著再來品味,現在作者講的月是什么月?講的是水中月!那么第二句應怎么講?空中華,或者說是空中花。我們再試著去品味一下前面我們講到的詩。剛才我們講到了水中月、空中花,有一些朋友們就開始惆悵上了。呵呵,沒有聽我把下面講完愁上了,這便是水中月、空中花啊!因為這個時候,作者還沒有講到真正的月,也沒有講到真正的花,現在講的這一切都是虛幻。
我們現在來學下兩句: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剛才我們講到了“華”,空中之華,水中之月,這也是作者的筆觸。現在作者筆鋒一轉——更為現實,更為客觀。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流霜”是比喻光線、光照。我們用手電筒來照射時,是可以看到流霜的——流光,但是因為月亮光照四方,所以就是普照,是公平的、合理的。光照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你自己。為什么會有光影?不是因為有光影,而是你有不平。如果一樣東西是平的,光給的它布施也是平的;如果你心頭有波波坎坎,光照著你,就呈現波波坎坎。此時,作者表達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懷,這也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道理。水本無分別,但到了你的肚子里,是因為你有了分別。光照亦復如是,沒有分別,但因為對象有分別,所以光的投射才顯示出有分別。“空里流霜不覺飛”要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層意思:沒有所謂的流霜,沒有所謂的飛不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也是一樣的道理。
作者站在一個更高、更遠的角度來看,實際這一切都看不見,月光除卻了世間萬物的花樣、十色,那些花樣、十色(水中月、空中華)都是假的。于是,作者就得出了一個更高、更智慧的結論: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在這個世界上,月色中,其它的都是纖塵,唯有皎皎空中一輪明月才是真的。清明澄澈純凈,才是世界的本來。
我們再來引用一下《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樣的一輪明月,不就是自然,不就是世界的一個德的化身嗎?這個德才是真的,別的外在的“瀲滟隨波”、“春江月明”、“芳甸”、“花林”、“空里流霜”、“汀上白沙”,全是假的。明白了嗎?
有的朋友講,還是有點沒有聽懂,我們就再作一點現實的補充。先前,我們群里有朋友談到了感情問題,談到了其它的苦惱。苦惱從何來?是從短淺來!這也正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意思。人的一生,七老八十,如果我們的眼光,只是盯在眼前: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老公回不回來?孩子聽不聽話?這不是很苦嗎?!過一天算一天,不計長遠,必定是苦的。上班擠公共汽車,你上火;遇到老板批評,你上火;晚上回家沒有做飯,你上火;孩子作業寫不好,你還是上火。豈不知這些東西都是水中月、空中花啊?!我們以前講過,有的家長,晚上孩子作業做不好,上網來發火,發完了,第二天早上,對孩子又是親親、又是乖乖了。這個火,不正是水中月、空中花嗎?明月當空照,小鳥回家了,呵呵。
講到這里,我們說一個故事。曾經有人問佛祖:“月亮在哪里?”佛祖用手一指,說:“那是月亮!”那個人看著佛祖的手指,說:“這分明是手指啊,怎么會是月亮呢?”以手指月,要認月,不要短視在手指上。還是那句話,人生所經歷的一點坎坷、波折、磨難,在歷史的長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呢?月亮當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接而引申,人類的一切,在歷史的長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們講了十句,但還是有一些朋友沒有更好的理解,所以我就特意畫了一幅畫,供大家更形象地感受。為了更好地說明,我又在畫上加了幾句話。
從寫作的角度講,作者是從低寫到中,再到高;從近再寫到了遠。這也表明了作者告訴我們的一個事實: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全都是水中月、空中花,而唯獨空中的一輪明月是真實的。真實到什么程度呢?無纖塵——干凈、清明、純潔、一塵不染。通過一輪明月,揭示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同時也揭示了人心。從更高的宇宙觀來看,只有一塵不染的東西才是真實的,人心也同此理。這也是經典中莊子、老子他們講的一個人有如嬰兒、有如赤子之心一樣。嬰兒、赤子之心就是沒有受到污染的,這才是真心。
在這里,作者揭示了一個真相,這個真相就有如《滕王閣序》里所講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講的大體意思是:宇宙是無窮的,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作者也用詩來揭示了這一真相。但他的層次要比王勃更高,王勃只是看到了一個人生命的短暫,并沒有告訴我們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講的便是這個意思。
那么,有些人就會問,這樣講是不是太悲觀、太戚戚了?有朋友曾在群里講到了感情問題,她很糾結。糾結的原因是什么?是想得到一個事實真相,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求之不得,所以舍也不是,不舍也不是。那么,我們來想一想,是不是一個人糊里糊涂地過,兩眼不看,雙耳不聞,就可以幸福快樂了呢?這是自欺欺人的快樂!魯迅先生有一句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們大膽套用的話,也可以這么說: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敢于直面真相。用佛家的觀點來看,什么是樂?什么是真正的樂?知苦為樂,離苦得樂!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苦,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樂。進而我們來講,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這樣的:有好多的虛幻,有好多的假象。我們看破這些假象,就得到了真相;得到了真相,才可以明白人生的至理。
《老子》中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自然、天地、萬物的真相。天地永不變,而萬物在天地的價值觀里,就跟紙做的狗沒有兩樣。生了死、死了生,天地涵養萬物,滋生萬物,照顧萬物,但萬物死了、爛了、朽了、腐了,天地不會為之動容。天行健,該怎么運行,還要怎么運行?明常明,該什么時候起,該什么時候升?該起之時就起,該升之時就升——這才是宇宙萬物的真相。所以說一個人的悲喜、離合、得失、成敗,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宇宙的運行中,能算什么呢?!我們講這些,就是要大家體會一個道理:明白事實的真相,才是得樂幸福的基礎;活在虛幻謊言和睡夢中的快樂幸福,都不是真的幸福。因此,我們要正知、正見地認識到,作者并不是悲觀的,而是積極的、正面的,不去回避,不去躲逃,是直面事實,哪怕這事實鮮血淋漓。
我們再套用《論語》中對《關雎》的一個評價: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作者此時講的人生,講的宇宙,同樣也是哀而不傷。人生雖短,但絕不絕望;盈虛有數,但充滿熱愛。終有一天,身會老死,但每一天、每一刻,都要活在當下。前不久,看到一個大師講了一句話“天天求死,時時為生。”不怕死,所以天天求;活得精彩,所以時時為生。這也是孔子在《論語》中教我們的——不知生,焉知死。
我們接著來看下面兩句: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這兩句,看上去很繞。但從寫作文的角度來講,就是擺關系。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舊人已去,新人再來;舊的去了,新的來了,但月亮還是沒有變。
接下來,還是以經解經地來講這兩句,我們來講《楞嚴經》中與這個相關的一點內容,先來看一下原文: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滅。
王聞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這是《楞嚴經》卷二的一段話。當然,我們現在不是要講解《楞嚴經》,而是用《楞嚴經》中相關的內容來講這一首詩,所以就不一一細釋,而只是講一個文字意。對其中一些與本詩無關的東西,我們也不細講。
這是如來與波斯匿王的對話:
第一句:佛言。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如來說:大王,你初見恒河時是幾歲?
第二句: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波斯匿王說:在我三歲時,經過這條河,那時我就知道了恒河。
第三句: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如來說:大王,如你所說,二十歲時比十歲時衰老,如此直到六十歲時,你的身體日日月月年年都在流化遷變,那么你三歲時看到的恒河,與你十三歲時看到的恒河,它的流水有變化沒有?
第四句: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波斯匿王說:恒河水仍然如我三歲時所見,沒有什么變化,直到如今我六十二歲了,也沒有什么變化。
第五句: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如來說:今天你感嘆自己白發皺皮,認為容顏必定比童年時衰老,那么,你現在對于恒河的認識和你童年時對于恒河的認識有沒有什么不同?
第六句:王言。否也。世尊
波斯匿王說:沒有不同,世尊。
第七句: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如來說:大王啊,雖然你的容顏衰皺了,但是你的認知、觀見的精微、本性并沒有衰皺。衰皺就是遷變,沒有衰皺就沒有遷變。遷變的事物會滅絕,那沒有遷變的事物,本來也就沒有生也沒有滅。
第八句:王聞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聽了如來說法,波斯匿王確切知道身軀死亡,并不是意味著生命歸于寂滅,而是舍棄了現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于是,他為大眾獲得了如此未曾有過的領悟而歡欣快樂。
大家好好學一學這一段《楞嚴經》,用一句話來講這段經文,就是恒河水不會變,但人卻慢慢地變老了。同樣的,在我們講的詩里,也是講這個道理:月亮年年不變,但故人、新人全不見。
正是因為作者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這兩句詩的后面,又緊跟了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用老子的話來講就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你生也好,死也罷;你走也行,留也可,地球還不是照樣轉嗎?蘋果還不是照樣要掉到地上嗎?
人生的道理,其實就在于順其自然,在于道法自然。只有明白了自然,才敢說出“天天求死,時時為生”的話來,日子才可以這樣好好地過,孩子也可以這樣慢慢地教,強扭的瓜不會甜。再來看《易經》,什么叫順其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么,我們又回到本詩的第一句詩上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不就是順其自然嗎?這不就是道法自然嗎?這不就是自強不息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