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長亭送別》預習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劇中的愛情觀;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3.理解本文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
二、學習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三、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生卒年不詳。他的創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所作雜劇十四種。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等不同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其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優美,被認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西廂記》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部劇作,在元代就被譽為:“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她誕生七百年來,被全國多個劇種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關于《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的生平史料卻極為少見。元末鐘嗣成所編纂的元雜劇作家傳《錄鬼簿》,也只說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輩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數語。也難怪,元雜劇作家大多是混跡于倡優之間,縱情風月的市井文人,無權無勢無地位,誰會為他們樹碑立傳哪!
王實甫雖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兒子卻都是元代顯赫的官場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實的史料,從中倒可以了解王實甫的一些形狀。據《元史》記載,王實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興縣。他的父親王逖勛從質子軍,跟隨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嚕渾氏為妻。阿嚕渾人在元代為色目人之一種,亦稱回回人。這樣,王實甫應該有一半回族血統。如果按現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選擇族別的政策,王實甫可以選擇漢族,也可以選擇回族。至于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漢族人的。王實甫是回族,還是漢族?現在也只能是一個謎了。
王實甫的父親,曾“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太原郡侯。”母親阿嚕渾氏,“贈太原郡夫人”。王實甫不僅出身官宦名門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先以縣官入仕,因治縣有聲,后提升為陜西行臺監察御史。但總因“與臺臣議不合,40歲即棄官不復仕。”王實甫40歲就當了省級領導干部,本來前途無量,卻棄官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頭扎進關漢卿的“玉京書會”,出入于歌臺舞榭之中,廝混于勾欄瓦舍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王實甫的兒子王結,《元史》中有傳,“以宿衛入仕,官至中書左丞、中書參知政事,地位顯赫。”王結對自己有這樣一位不務正業的父親,大概覺得臉上無光,曾勸解父親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養老,有“微資堪贍赒,有園林堪縱游”。但王實甫癡迷于“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飚飚,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他樂此不疲,已不可能放棄他的創作了。王結也無可奈何。
元大都時期的西四磚塔胡同一帶,有勾欄數十處,是元雜劇演出的主要場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實甫、關漢卿等,整日流連于此,能體味到社會下層人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愿望。
王實甫一生共創作了14部雜劇,除《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四丞相歌舞麗春堂》留有全本外,還有《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韓彩云絲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廂記》,在戲劇結構、矛盾沖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元雜劇的一個高峰,成為最具舞臺生命力的一部佳作。《西廂記》所表達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西廂記》突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的格式,長達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劇情簡單化和模式化的缺點。這一形式上的大膽革新,對后來的戲劇創作起到了引領作用。
《西廂記》不僅是一部戲劇,她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誰不為這華彩的詞章而拍案叫絕哪!
2、《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是《西廂記》情節的源始。傳中有鶯鶯的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也就是《西廂記》命名的由來。與元稹同時代的人還寫過《崔娘詩》《鶯鶯歌》等。
《西廂記》描寫書生張生在寺廟中遇見崔相國之女崔鶯鶯,兩人產生愛情,通過婢女紅娘的幫助,歷經坎坷,終于沖破封建禮教束縛而結合的故事。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有鮮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題。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已經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沒有把“夫貴妻榮”作為婚姻的理想。他們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愛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祿之上。《西廂記》結尾處,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達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反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級制度的進步主張,鼓舞了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爭。《西廂記》之所以能成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不僅在于其表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進步思想,而且它在戲劇沖突、結構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西廂記》的戲劇沖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封建勢力的代表“ 老夫人”與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展開的沖突。這是維護封建禮教的封建勢力和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間的沖突。此外,《西廂記》還有由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種種矛盾引起的另一條戲劇沖突的線索,這些沖突雖然屬次要,卻是大量的,錯綜復雜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推動戲劇情節一環扣一環地發展,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這正是《西廂記》令人叫絕之處。《西廂記》的角色不多,戲卻很多,情節曲折。
文學家、詩人郭沫若曾經說過:“文藝母親的女孩里,要以《西廂》最完美,最絕世了。《西廂》是超過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3、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間(13世紀后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最常見的劇本結構形式,合為一本,每個劇本一般由四折戲組成,有時再加一個楔子。所謂的“折”相當于現在的“幕”,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全劇矛盾沖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個階段。元雜劇在四折戲外,為了交代情節或貫穿線索,往往在全劇之首或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小段獨立的戲,稱為“楔子”。元雜劇以北方音樂為基礎,因此有別稱“北雜劇” ,采用的是北曲聯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個套曲,每一個套曲一般都連綴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牌組成。每折一個套曲,常見的是第一折用仙呂,第二折用南呂,第三折用中呂,第四折用雙調。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凈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等。
預習任務
1、正音(A級)
玉驄( ) 迍迍( ) 金釧( ) 靨( )兒 揾() 掙( )揣() 諗( )知 玉醅( ) 白泠( )泠 羅幃( ) 青鸞( )
2、釋義(A級)
勞燕分飛: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舉案齊眉:
3、默寫范仲淹的《蘇幕遮》(C級):
4、默寫[端正好](A級)
歌詞賞析:
清風帶醉意
彎月蕩清潭
離別的朋友對坐長亭把盞
那不舍的留戀
隨風繾綣在楊柳岸
不為君折柳
不顧月影殘
送別的人握手長亭留戀
那殷勤的青鳥
為你我把思念傳
你我把盞對著花弄月
清風思念伴那月影嬋娟
十里長亭不舍的送別
再次相聚會是何年
你我共飲對那月影殘
離愁別緒撥動彎月清弦
十里長亭辭別的心酸
把尺素帛書寄鯉魚鴻雁
舉杯飲盡,淚流滿面
祝君一路平安
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