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鴻門宴》導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引言】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著名片段,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司馬遷在從容不迫的敘述中,一次又一次掀起情節的波瀾;富有個性的語言和動作描寫,使項羽、劉邦、樊噲等歷史人物鮮活地浮現在每一位讀者的腦海中。難怪“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贊嘆道:“《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
【整體感知】
《鴻門宴》結構梳理
(一)
無傷告密“欲王關中”(矛盾焦點)
范增說羽“急擊勿失”
項伯夜訪“毋從俱死”(“義”)
張良獻計“不敢倍德”
(二)
項王留飲“為人不忍”
范增舉玦“默然不應”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樊噲闖帳“死且不避”(以攻為守)
(三)
沛公出逃“脫身獨騎”
張良入謝“不勝杯杓”
項王受璧“置之坐上”
亞父破斗“不足與謀”
【揣摩探究】
“三張”與“五弛”
整個“鴻門宴”的情節,大體可概括為“三張”“五弛”。
三張:宴會開始后,“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氣氛趨于緊張,一張。項羽因為沒有察覺項伯徇私通敵,完全相信了項伯的勸告及劉邦的表白,“默然不應”;而主張“急擊勿失”的范增不肯罷休,離席叫項莊進來以舞劍為名,企圖“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于是宴會頓時充滿殺機:讀者眼前,項莊和項伯拔劍對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情勢更趨嚴峻,二張。張良如坐針氈,離宴找樊噲告急,樊噲撞倒守門衛士,闖宴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此時故事發展到最高潮,緊張的氣氛達于極點,伴隨刀光劍影而發生的血肉橫飛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張。可是,事情卻出乎讀者意料之外,緊張的氣氛竟逐步緩和下來。
五弛:項羽對于貿然闖宴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贊其為“壯士”,讀者的心弦稍稍寬松,一弛。接著,樊噲又鋒芒畢露地指斥項羽,頌揚劉邦,其調子雖然是劉邦語言的翻版,卻比劉邦要尖銳得多。但“項王未有以應”,并賜“坐”。劉邦與樊噲配合之默契,使項羽更加相信劉邦無意做關中王。讀者的心弦又進一步松弛,二弛。但是,殺機仍未徹底消除,身處“魚肉”地位的劉邦坐不安席,機警地托詞離宴,樊噲、張良會意隨出,宴庭內外一片動亂。司馬遷描述卻有條不紊,使讀者的視線在宴庭內外不斷移動變化:庭外,“賓客”劉邦與群臣緊急策劃脫身之計;庭內,“主人”項羽與左右還不知道,于是“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氣氛張中有弛,三弛。情節繼續發展:庭外,劉邦輕騎簡從,抄小路脫身回營;庭內,張良獻禮,項羽“受璧”,四弛。此時范增的全盤計劃被打亂,因此范增受玉斗后,“拔劍撞而破之”,滿腹怨恨地說:“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一很有見地的預言,完全為后來事態的發展所證實。“宴會”至此結束,劉、項沖突暫時轉為平緩,五弛。
一種顛覆性的解釋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宴會,劉邦通過巧妙的周旋與眾人的幫助,逃回了軍營,為日后爭奪天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鴻門宴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次宴會。直到今天,鴻門宴的故事依舊為人們津津樂道。
有人認為:項羽不殺劉邦是最現實的選擇,是明智的表現,是其“才氣過人”的鐵證。
盡信史不如無史。要了解鴻門宴的真實情況,不能只靠司馬遷的文字描寫,還要仔細分析鴻門宴發生的歷史背景,了解其本質。
鴻門宴實質上是一場協商關中地區統治權的政治談判。當劉邦一路西進攻取咸陽后,擔心項羽來爭奪勝利果實,采納謀士建議,派兵把守函谷關,不納諸侯。然而,很快項羽的軍隊攻破函谷關,兵臨城下時,他不得不改變計劃,以應對危機。這場危機的實質是滅秦之后關中統治權歸屬誰的問題。雖有“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在先,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功勞最大,實力最雄厚,被尊為諸侯盟主,入關前他就封秦國降將章邯為雍王,將關中地區視為囊中之物。劉邦雖然想做關中王,但他的實力不夠強大,函谷關已經被項羽占領,自己的十萬軍隊難敵項羽的四十萬人馬。劉邦為保住性命、保存實力,只能向項羽低頭,讓出關中地區。
因此,鴻門會談是必然發生的。通過會談,劉邦讓出了權力,項羽得到了關中,既然目的已經達到,項羽就沒有必要再將劉邦殺死。項羽兵不血刃,以談判的方式取得關中地區,維護了自己盟主的地位和權威,也使自己免除了一個殺害功臣的惡名,更顧及了曾經并肩戰斗的兄弟之情,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才智可見一斑。
劉邦作為楚漢戰爭最后的勝利者,他是不可能公開承認自己曾經向項羽妥協,以關中地區來換取身家性命這樣不太光彩的事情的。因此,陸賈的《楚漢春秋》隱瞞了這些事實,加之司馬遷出神入化的描寫,讓人形成了對鴻門宴的模式化、固定化的認識。然而,鴻門宴不是權力游戲的結束,僅僅是一個開始,項羽因為其后諸多的戰略失誤,一步步走向滅亡。他的失敗原因有很多,全部歸于鴻門宴,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文言知識之“固定結構”】
1.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也可換作“有所”。)
2.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與……比較,哪一個……”。)
3.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么……呢”,“為”是語氣詞。)
【延伸閱讀】
天地蒼茫一根骨
龐進
司馬遷的祠墓在陜西的韓城市。祠內有他的塑像:束高發,穿紅袍,長眉入鬢,雙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歷史煙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顯著的還有那一襲長及心胸的須髯,給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學者的莊重。據說,人受過宮刑,胡須會隨之脫光,而這尊塑像,依然大須飄拂——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個血性須眉變成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可在我們老百姓的心目中,這個人依然是男子漢,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仔細看,司馬遷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頭向北方偏著。一種說法認為,司馬遷是在遙望北方的蘇武廟,因為這位在北國牧了十九年羊的漢朝使臣,和司馬遷是肝膽相照的僚友。另一種說法認為,司馬遷是在遙望李陵,這位大漢名將的被迫降敵,正是司馬遷罹禍的原因啊。我是傾向于后一種說法的,我甚至覺得“李陵之禍”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是有某種必然性的。不錯,司馬遷是一個有骨氣有血性又才華橫溢抱負遠大的文人,這樣的文人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社會的良心。當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重創十萬敵騎的消息傳到長安時,漢武帝劉徹是笑瞇瞇的,公卿王侯們也紛紛“奉觴上壽”,好聽話說得長樂宮的麻雀都似乎要變成翩翩起舞的宮女。無料幾天后,李陵終因矢盡糧絕、寡不敵眾而被俘降敵。消息傳來,全朝廷都啞巴了,劉徹更是“慘愴怛悼”,臉吊得像經了霜的秋茄子。
“你們還有什么話說?”朝堂上,劉徹目掃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覷,諾諾唯唯;或言李陵該千刀萬剮,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當劉徹對這樣的看法瞇目點頭的時候,我們的太史公站了出來。他說李陵平時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國士之風;此次出征,孤軍奮戰,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敵是一時無奈,日后有機會,他還會報效漢朝的。“好你個司馬遷,”劉徹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賊說話,誰給你的膽量?”
現在看來,司馬遷充其量不過是說了幾句公道話而已。然而,問題倒不在于公道話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來說公道話。社會良心和專制強權在這兒發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劉徹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馬狗,鞭子下馱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樣地站在我的對面說什么公道話的權利?
對武帝劉徹,司馬遷曾經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異常勤奮,總想博得武帝的歡心。即使站出來為李陵辯護,也是見皇上滿臉的“慘愴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殘酷的現實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終于明白了:剛直不阿的書生和專橫殘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為了“草創未就”的《史記》,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業,他咬牙吞血,毅然決然地走向了苦難,“就極刑而無慍色”。至此,司馬遷實現了一個轉變,一個御用工具向獨立人格的轉變。從此,一個書生走到了一個帝王,和這個帝王賴以存在的龐大體制的對立面。你可以摧殘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毀我的抱負;你可以奪取我的生命,你卻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譜寫一部世上從來沒有的大書,讓這個民族記住司馬遷,讓這個世界記住司馬遷!也讓你劉徹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膽。寒凝春華發,血沃勁草肥。煉獄淬火,司馬遷在提升精神的同時,成就了一根骨頭。
好一根骨頭啊!即使面對一百個漢武帝,一千次酷刑,一萬回磨難,這根骨頭也不會酥軟,絕不酥軟!(選自《當代散文精品》)
【賞析】
本文為評傳,將史述和評論緊密結合,在敘述的時候經常給出畫龍點睛的評議,把作者本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入作品中。這些精彩的評論,寄寓了作者情感,升華了人物精神,點染了文章主旨,增強了抒情性。比如“這樣的文人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社會的良心”“讓這個民族記住司馬遷,讓這個世界記住司馬遷!”等。尤其文章結尾處,更是通過強烈的語言造勢將感情升華到頂點,使主旨得到深化,同時也水到渠成地點明了題目。
理解作者筆下的浩然正氣,自然不能脫離當今時代背景。這一曲司馬遷傲然風骨的贊歌,也是對如今“真正的文人”、真正的“文人肝膽”的呼喚。作者在含血帶淚的追念和求索中,把我們對于司馬遷和“真正的文人”的認識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