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像山那樣思考》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中狼嗥的含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句來解讀文本的能力。
2、提高對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情感與價值目標:
把握作者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
2、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像山那樣思考的內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會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句解讀文本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學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進入這本書的壓臺戲。在這本書的最后一個專題中,我們涉及到了人與自然這樣一個人文話題。通過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和感受: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蘊涵著各種各樣的美。她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她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面對大自然,郁達夫和高建群“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蘇軾和柳宗元“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態環境的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湖山沉思”的第二篇文章——像山那樣思考。
二、描述畫面(看 圖)
(一)引導學生列舉一些含有“狼”字的詞語并概括其共性
明確:引狼入室 聲名狼藉 狼心狗肺 狼狽為奸 狼吞虎咽 如狼似虎 …都屬貶義詞
(二)描述畫面
要求:
1、觀察要細致(它在干什么?發出怎樣的聲音?)
2、要帶有個人的感情傾向
(三)交流 點評
(四)圖中的這只狼顯然在長嗥,要求學生給狼的叫聲前加些定語 。
三.研讀探究
(一)研讀第一節,激發學生的疑問
1.思考:第一節寫的是什么?劃出其中的關鍵詞語。
2.齊讀
3.討論: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馴服的、對抗性的”“蔑視情感的迸發”?
提示:可結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思考: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
(讓學生回答,僅僅讀第一節是很難弄明白的,我們不妨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向下閱讀 )
(二)研讀第2、3節
自讀 思考:
這一聲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對象的注意?它(他)們聽出了什么?
提示:1.找標志性的詞語(“只有山”) 2.找關鍵語句
明確:
一類: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戰與流血的預言
郊狼——得到殘羹剩飯的允諾
牧牛人——銀行赤字的壞兆頭
獵人——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
——→ 從自身利害考慮,從狼的嗥叫中聽出“希望和恐懼”
另一類:(“只有”)山
“客觀地去聽取”,從狼的嗥叫中聽出“更加深刻的含義”
山從狼的嗥叫中究竟聽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義”,且讓我們繼續向下閱讀。
(三)學生自讀4-7節、四人小組討論:
1、 為什么要殺死這只狼?
(學法指導:閱讀時從文本中找關鍵句)
明確:從社會角度:“在那些年代里,我們從未聽說過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那種事。”從自身角度:“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2、作者的觀點是如何轉變的?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 (找出關鍵句)
明確:“在它的眼中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的綠光”
“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
“在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新的東西”指什么?——山的秘密看法和隱藏的含義
“這種觀點”指什么?——必須殺死狼的觀點)
(四)女生朗讀7-9節,思考: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會怎么樣?
失去了狼——→鹿的數目增加——→灌木和樹苗被吃光——→山禿——→鹿死
失去了狼——→牛群數目增加——→草場嚴重損害——→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
(五)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最后一節
1、默讀
2、劃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來困難的句子
3、學生質疑、相互討論
4、重點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① 我們現在從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詞(如:“這一時代的”“似乎”“大概……,不過……”等)
明確:我們“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斗”,本身并無什么錯誤,而且也應該考慮這些,但問題是我們僅僅著眼于我們自身而不顧及其他,僅僅著眼于現在而不顧及長遠,這樣我們也便不難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句話了。恩格斯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表達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到了這一步作者又是怎樣認識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萬物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明確:
荒野中的萬物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無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與萬物應和諧相處,這應是我們從荒野中獲得的最大啟示。這樣我們便可明白作者對狼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對其生態價值的認識上,而是將其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它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的一員,人與狼本質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的認識發展到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而我們也由此提高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即人類只是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的凌駕于其他萬物之上的權力,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應和諧相處。
③ 解決研讀第一節時留下的疑問:
狼的嗥叫隱藏著什么樣的內涵?如何理解文章一開始說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悲鳴”?
明確:聯系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
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四、感受主題
瀏覽全文、思考:
1、我們應如何像大山一樣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明確:
山,是永恒的,它沉穩、冷峻、闊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縱覽古今,深刻而冷靜地見證著地球上的一切。我們像大山一樣去思考,就是要求我們要客觀地、從長遠出發去思考我們面對的世界,去思考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
現在,我們從上到下都在創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不是僅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呢?是不是還應包括點別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樣作點思考。
2、本文是從什么角度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的?給我們寫作以什么啟示?
明確:選取個性化的角度,借對狼的嗥叫內涵的思考去表現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一個重大主題,以小見大。
五、朗讀下面三段話,進一步感受主題
1、 “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對人類來說,我們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義,需要人類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
2、“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利奧波德
3、“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六、作業
本文以“狼——鹿——草”這條食物鏈的被斬斷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類種種短視行為背后隱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機。讀過這篇文章,當你再次面對一棵草、一株樹、一窩螞蟻、一群飛鳥的時候,是否也會這樣提醒自己:像山那樣思考。其實,長久地傾聽著自然的聲音的何止是群山?試想,占據地球四分之三面積的海洋,面對人類在藍色世界中的所作所為,又會思考些什么呢?
請以“像海(水)那樣思考”為題,選擇恰當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