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實錄及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前播放歌唱家張也演唱的《多美的南通,多好的家》MTV,不少同學隨著旋律唱起來。)
(旋律漸止。)
師: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跟唱,說明大家很喜歡這首歌,誰能告訴我原因嗎?
生1:這首歌旋律優美,唱出了我們南通人心中的驕傲和自豪。
生2:歌詞也很美,“……看不夠的美景,唱不盡的歌,好風好水好時候,杏花春雨年年有……多么美的南通,多么好的家”,這是我們南通良好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師:說得好!我們的家鄉曾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有口皆碑,這其中有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功勞!
的確,好的環境需要持久保護,人與環境的關系也需要我們準確定位,提升認識,這樣才能對自然永葆一份親近之意、敬畏之心。美國“新環境理論創始者”——奧爾多·利奧波德的認識就很有見地,能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今天,我們一同學習他的《像山那樣思考》。(板書課題。)
師:課前,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現在請快速瀏覽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①哪些詞語的讀音、意義需要注意。
②作者提出“像山那樣思考”的由頭是什么?
③誰應該“像山那樣思考”?思考什么?
(生速讀全文)
生1:嗥(háo)叫 殘羹剩飯(gēng,吃剩的飯菜,比喻別人取用后剩下的一點兒東西) 嘎(gā)啦 砰砰(pēng) 蜿蜒(wānyán) 餓殍(piǎo,餓死的人或動物)
生2:作者以對狼嗥叫的內涵的思考為由頭引出“像山那樣思考”的議題。
生3:人類應該像山那樣思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平等地和諧地與自然相處。
師:非常好!讀文章就應該這樣,既要能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又要能準確感知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作者為什么要以對狼嗥叫的內涵的思考為由頭呢?他筆下的狼嗥有什么特點?
生1: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以對狼嗥叫的內涵的思考為由頭,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為下文的展開找到了一個很巧妙的切入口。
生2:作者筆下的狼嗥“驕傲”、“不馴服”、“對抗性”、“悲鳴”、“蔑視”。
師: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呢?
生3:“驕傲”,說明狼知道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悲鳴”,說明狼的嗥叫是一種痛苦的哀號,為人類的執迷不悟而傷感;“不馴服”、“對抗性”、“蔑視”,說明這是狼用來反抗的號角,體現了它桀驁、不屈的狼精神。
師:狼精神!彰顯了一種令人震顫的生命強力。誰會留意狼的這聲呼喚呢?
生4: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山。
師:有人,有植物,也有動物。他們(它們)對狼嗥的感受是不是在同一層面上?
生5:不是。前面五個不能理解其中蘊藏著的深刻含義,只有山能理解。
師:為什么?
生5:前五個只是明顯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懼,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夠客觀地聆聽。
師:“明顯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懼”具體指什么?
生6:相對于山的長久的、客觀的、深刻的思考,他們或懷有希望或深感恐懼,鹿擔心自己生命不保,松林靜觀一場血腥混戰的到來,郊狼企圖從中獲利,牧牛人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獵人試圖消滅狼,他們都是從一己角度思考問題,是眼前的、主觀的、膚淺的。
師:說得太好了!山之所以能理解這種隱藏著的含義,除了長久、客觀、深刻之外,還有它的包容與尊重,包容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尊重各種不同生物的生存權力與生存方式,從自然界的全局全面地看問題,而不是局限于個體的角度。讓我們齊讀文章的第二段。
(生齊讀)
師:一聲狼嗥,山在思考,山能理解。文中除這一處之外,還有體現山在“思考”的句子。
生1:第三段中有“山對狼有一種秘密的看法”。
生2:第六段,“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生3:第八段中有“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生4:第十段,“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
師:很好!閱讀文章就是要善于篩選出關鍵句,關鍵句抓住了,也就能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可是,山不是人呀,文章這樣寫是什么用意呢?
生1:作者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山以人的屬性。山的思考其實就是作者的思考。
師:作者理解狼的嗥叫的含義嗎?
生2:以前不理解,現在理解了。
師: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生2:文章四至八段寫了作者的一次親身經歷,這一經歷讓作者對狼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師:好!請你朗讀一下這幾個段落,可以嗎? 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作者的認識是如何轉變的。
(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生1:一狼死在了作者的槍口之下,那“垂死的綠光”震撼了作者的心靈,他從那雙眼睛里讀到了某種“新的東西”。
師:“新的東西”指的是什么呢?
生2:對自己這種行為的深刻反省,對狼產生的憐憫之心,對狼的生命的新的認識,對人與自然萬物關系的深沉思考。
生3:作者以前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得不到山的認同。
師: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
生1:鹿能夠滿足滿足人生活的需要。
師:后來呢?
生1:后來發現消滅了狼之后,鹿的數目急劇增加,植物都被鹿吃光了,鹿群餓殍遍野,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了”。
生2:作者認識到了這個世界沒有狼還真不行,破壞了自然界的生物鏈,“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狼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的生命應該受到人的尊重。人,沒有理由剝奪狼生存的權利。
師:“人,沒有理由剝奪狼生存的權利”,說得多好啊!長久以來,人類都是以萬物主宰的身份存在的,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無視其他生物的存在,認為自然只不過是上帝創造出來為人服務的工具和奴仆,人類可以對自然肆意妄為,而不必對其有絲毫的憐憫之心。
多媒體顯示:
西非獅 1865年滅絕
恐鳥 1800年滅絕
南極狼 1875年滅絕
中國白臀葉猴 1882年滅絕
亞洲獅 1908年滅絕
東袋貍 1940年滅絕
這樣一些可愛的生命,我們再也看不到了!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肆意妄為所釀造的這杯苦酒只能由我們人類自己品嘗!
生3:作者終于認識到了“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
師: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3:荒野是指一種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存在,那里的生物完全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態規律生活著,彼此平等,誰也不能以主宰、主人的身份凌駕其上。這樣的一種和諧,也就是荒野給與我們人類的啟示。
師:很精彩,謝謝!通過以上交流與分析,我們感覺到山的確是狼的知音,作者也成了狼的知己,山的思考其實就是作者的思考,故而才能對那一聲嗥叫有著如此獨到而深刻的感悟與認識。從中我們看到作者有著怎樣的人格魅力呢?
生1:作者對自然萬物有著強烈的悲憫情懷。
生2:作者對生態環境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
生3:作者顛覆了傳統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收斂起了凌駕一切的傲慢,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謙恭意識與平等思想。
生4:作者有著尊重自然的生態良知。
生5:作者對大自然有著真誠的、審美的、非功利的愛。
生6:作者有著健康的土地道德觀。
師:土地道德觀?這對我們來說可是個新名詞,你能解釋一下嗎?
生6:這篇文章選自《沙鄉年鑒》,我在資料上看到別人引用了利奧波德這樣一段話,我讀一讀——土地不僅包括土壤、巖石,也包括生長在它上面的動物、植物、微生物,還包括水、空氣和氣候。它是一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有它繼續生存的權利,人類不應該以征服者的角色出現,而應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山川河流、土壤巖石、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等一切自然物和生物,都有按照自然生態過程持續存在和繁衍生息的權利,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這就是大地道德。任何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
師:這位同學善于參閱課外資料,拓寬視野,提升認識,值得我們學習!
師:認識到了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融的關系,體會到了利奧波德崇高的人格魅力,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人與自然關系變得對立、不容、惡化,是20世紀工業化時代開始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卻不是這樣。利奧波德的觀點也只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才逐步形成的。1939年6月,利奧波德作了一次題為《大地的生物學觀點》的演講,初步闡釋了他的大地整體觀。1944年4月,利奧波德寫下了著名的《像山一樣思考》,進一步說明了他的生態整體利益思想。1947年,利奧波德又作了一重要演講——《生態良心》,倡導人類樹立生態意識,形成生態良心,呼吁人們不僅僅從人類自身的角度考慮問題。《沙鄉年鑒》在他去世之后才得以出版。其實,這樣的生態觀念,我國古代先哲們早就作過相關論述。
(多媒體顯示)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意思是:天地各得其位,萬物自然發育)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意思是: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而不相違背。)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
師:大家自由朗讀幾遍。
(生朗讀)
師:這樣經典的論述,言簡意賅,哲理深藏。老師再給大家一點時間,希望大家能背誦出來。
(生背誦)
師:而在文學家的筆下,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待,并將自己的生命與自然合二為一的生命體驗也是很多很多的。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他以一種整體主義的視角對大自然進行審美觀照,在其審視自然的過程中,山水、花草不再是獨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觀之物,而是與自身生命渾融一體,自身徹底地融入大自然之中,進入了一種“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下面,請大家細細品讀他的經典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我們與詩人同臨其境的感受描述出來。
(生品讀,小組交流,推舉一個同學在全班交流)
生:秋高氣爽,微風習習,山菊在東籬下迎風搖曳仿佛在招呼信步前來的詩人,詩人此時情趣盎然、神態閑逸,輕輕摘下那飽綻著笑容的菊花,詩人在與菊的默契中,偶然抬起頭來見到對面安閑悠然的老朋友——南山。
師:很好!詩人的怡然自樂與山花的清新自然相映成趣,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物我不分,這是一種人與自然相融為一的和諧、美妙之境。
下面我們完成一道續寫練習。
(多媒體顯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在橫線處續寫一組句子。
一朵臘梅獨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風景的內容。一只雄鷹振翅九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劃破蒼穹的寂靜。一匹駿馬奮蹄原野,美在它的矯健,美在它馳騁草原的速度。
它們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們與自然無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恰到好處地與自然相得益彰,它們美得和諧,美得永恒。
其實,自然界到處充滿著和諧的光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人世間也處處散發著和諧的光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續寫,交流,略)
師:時間過得真快啊,一節課就這樣很快地過去了。陶醉在利奧波德哲人的深刻、詩人的激情般的文字之中,沐浴著古圣先賢深厚的思想光輝,的確是一種美妙無比的享受,我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為深入透徹的認識。海德格爾說過,人應該“詩意地棲居”。詩意不僅體現為一種寧靜美好的心理訴求,更是體現為一種可落實于行動的對自然的終極人文關懷。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份訴求與關懷,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草駐足,不僅呵護我們家鄉的那份詩意,更讓全世界永遠保持盎然的詩意!
思路解說
這篇課文是專題板塊“湖山沉思”中的第二篇。文章主題顯豁,表達的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是作者新環境理論與生態倫理觀的詩意表達,文脈清晰,除個別句子意蘊較為深厚,需要加以引導啟發之外,整體閱讀的難度不大。
這樣的文本特點,要求教者的教學設計必須從一個新的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既讓學生真切感悟文本深厚的思想光芒,提高思想認識,提升道德情操,領悟生態責任,又要能讓學生于精研細讀中沉潛文本,深入探究,涵泳奧義,啟智幽思,從而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雙“性”并重的教學理念。根據這樣的思考,本課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中依據我所創設的“入境——悟神——創生”教學模式(詳見《高效課堂:模式與案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融入情感之境,激發學習興趣。人與環境和諧關系的理念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已不是一個特別新鮮的話題,不適合的導入只能給他們以老調重彈之感,無法激發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因此,如何創設一個適合的情境,對本課的展開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情境包括生活環境、問題情境和思想意境。我的學生生活在南通,南通有著良好的生活、生態環境,從感悟家鄉美的角度切入,既讓學生有親切感、認同感、自豪感,同時也在情境與文本之間找尋最佳的“入境”契合點,這樣的激趣才是有效的。實施效果表明,課前欣賞《多美的南通,多好的家》MTV,學生陶醉自豪的跟唱,已然達成了這樣的預設期待,而教師話語的適時轉合,將學生的興趣點巧妙轉接到利奧波德對“人”“境”關系認識深刻性的感悟之上,實現了由感性之趣而至理性之趣的完美過渡。
體悟文本神韻,探究深厚內涵。文本神韻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像山那樣思考》的神韻在于其入題的巧妙,思想的深刻,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崇高。而這三者之中,以“入題的巧妙”為抓手可以帶動后兩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使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如風行水上,自然順暢,不阻不滯,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又使對文本深厚內涵的探究得以向縱深方向拓展,達成課標所要求的三維目標。實施表明,這樣的思考與實踐是成功的。體悟、探究之中,以“對話”為載體,以“主問題”驅動為軸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適時點撥、追問,讓學生的思維著力點始終維系在較高的思維層面上,既有感性又不乏理性,既有必備字詞語句含義的強化,更有超越拓展的深度闡釋。
創造生成契機,強化語文之味。“創生課程”理念認為,課堂實施過程是師生在具體實踐情境中開發自己課程的過程,是師生個性成長和完善的過程。它更強調師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但這樣的“創生”,不是胡亂的開發與粘連,而應該以不失語文味為基要。本課的末尾環節,我先通過感悟先哲先賢名言名句的手段,讓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相融為一的和諧、美妙之境,在深入一步的層面上引導學生提升認識,激發共鳴,涵養情操,既照應了“入境”之初的學習要義,又使課外資源的開發與文本內在神髓的精研相融相合。最后的續寫環節,既是深化情感、價值認知的過程,也是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自然生成,使學生由默察、體悟臻至孕情會思之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