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坐井觀天》第一課時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來比喻有的人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我的教學對象是培智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在12、13歲左右,由于他們智力有障礙,使他們的邏輯思維、理解能力等方面發展遲緩,針對他們的特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談話、提出疑問,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質疑,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課文,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課文的寓意。
三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7個生字,重點掌握“坐井觀天”和“無邊無際”兩個詞語。
2 能力目標:理解課文的寓意,懂得青蛙為什么弄錯了。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要多聽、多看,不要目光狹小,自以為是。
四、教學方法:讀課文—分析課文—歸納總結段意,抓重點詞語進行講解。強調朗讀,在讀中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知道文章的寓意。
2、難點:理解課文的寓意。
六、教學流程
(一)問題導入法
首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能不能告訴老師,你知道天有多大嗎?(可能會說天很大很大等)你能到前面用手比劃一下嗎?(我想學生會爭先恐后的到前面來。有的同學說:這么大,還有的說:不對,是這么大等等)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這時,我適時的拋出第二個問題:有兩個小動物,它們也為這件事爭吵了起來,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們爭吵的結果呢?這時我順其自然的將學生帶入到課文中。
(二)新授部分
1、 學生自由的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2、逐段的進行講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講解過程中,先讀課文-分析課文-挑重點詞的講解-最后總結段意。強調朗讀特別是小鳥與青蛙的對話。)
第一自然段
交代了青蛙和小鳥的位置。青蛙——井里,小鳥——從天上飛來落在井沿上。這段雖很淺顯易懂,,但是我重點的講清青蛙和小鳥的位置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下面的內容(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做了一個鋪墊。青蛙之所以目光短淺的原因就是因為青蛙一直在井里。
第二自然段
交代了小鳥落在井沿上的原因和它與小鳥的對話。重點的是:小鳥從哪里來?(我從天上來,飛了一百多里。)這句話引起了青蛙的懷疑,青蛙相信小鳥的話嗎?自然地過渡到下一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青蛙認為小鳥在說大話。這時候,向學生提出問題:青蛙為什么說小鳥說的是大話?(學生會答,天只有井口那么小,哪有小鳥說得那么大。)這時,我會問學生,青蛙為什么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為青蛙在井里,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那我們所看到的天和他一樣嗎?(不一樣,很大等等說法)這時我將難點逐漸的滲透,因為青蛙只在一個角度看天,所以它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我們在生活中要多看、多聽,不要像青蛙一樣從一個角度看問題。
過渡句:那小鳥是怎么說的呢?
第四自然段
這里我重點強調“無邊無際”就是:很大,沒有邊際。
過渡句:青蛙對小鳥的話相信嗎?贊同嗎?還是繼續堅持己見呢?
第五自然段
這里我強調了“青蛙笑了笑”“笑”說明青蛙不相信小鳥的話,對小鳥的話表示輕蔑。表示了青蛙的自以為是。(在這里,強調朗讀,要讓學生理解句意后,讀出青蛙那種自以為是,輕蔑的語氣。)讀完后,我出示準備好的教具(井口的模型)讓學生在井口內看天,形容一下從井口內看天,天是什么樣的?拿走井口的模型后看天,天又是什么樣子的?這樣,學生很輕松的就會理解。我采用這種方法的目的是:再次的使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告訴學生:不要目光狹小,要多看、多聽。不要像青蛙一樣自以為是,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課文的最后自然段
講的是小鳥勸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這也是小鳥希望青蛙改正錯誤的一種方法。
小結:
在這篇課文中。以青蛙為反面,以小鳥為正面,一反一正進行分析。教育學生要多聽、多看多實踐,懂得登高望遠、見多識廣的道理。
在整篇課文全部分析完后,再次的通讀全文。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 鞏固練習
1、 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語氣、語調,特別是青蛙對小鳥表示輕蔑時的語氣。
2、 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戴頭飾表演。再次的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 板書設計:
9 坐井觀天
青蛙——井里青蛙:井口那么大
爭論
小鳥——井沿上(天有多大)小鳥:無邊無際
道理:看問題要全面
八、教學效果預設:
本文從交代青蛙和小鳥的位置入手,通過分析青蛙與小鳥的對話,到學生用井口模型的親身體會。以青蛙為正面,小鳥為反面。一正一反的講解,使學生很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