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14.故鄉》教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對于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我一直以來是有自己的一種情結的,可惜,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只在上世紀九三、九四年的時候教過一次,后來教高中便再也與它無緣。今年,我又一次給我初三的學生講起了“故鄉”,這一次一如往常,我仍然會在課前講一些我對這篇文章或者作者的一點理解,來給同學們增添一些感性的印象,以幫助其更好地理解課文。
這一次是從“故鄉”說開去的,在課件展示中,我首先為同學們列出了幾首古詩,讓大家一同去感受“故鄉”帶給人們的共同的心理體驗——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憶舍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
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除此之外,我還把臺灣詩人席慕容的《鄉愁》給同學們補充了出來: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地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別離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自古至今,無論是告別故鄉,還是闊別多年又重回故鄉。故鄉總能成為人們筆下永恒的主題。而對我而言,故鄉則更加糾結,記憶中我的故鄉大概有兩個吧,一個是祖輩居住的地方,一個是養育了我的地方。對于這兩個地方,我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蘊藏在心里。那個祖輩居住的地方是我的籍貫所在地,但我從未在那里生活過一天,小時候跟了父親回去,他自然是感到親切的,而我卻體驗不到;小時候對于養育我的那塊土地,我總覺得那就是我的故鄉,但在別人眼里,我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鄉人。我自己總想融入其中,但似乎總是融不進去,被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冷冷地拒之門外。
多少年過去了,當我跟別人說起故鄉的時候,連我自己都無法說出我到底是哪里的人。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因素,長期以來,我總是要去尋找一個能夠屬于我的故鄉,更確切一點說,是屬于“我”的那個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故鄉吧。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種屬于自己的“故鄉情結”,無論是祖輩居住之地,生我養我之地,還是靈魂寄放之地,都能成為我們腦海中永遠抹不掉的記憶。我以為,故鄉是能夠滿足我們對過去、未來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終極幻想的地方,是一個人的精神母體,是一個一直讓我們都魂牽夢縈的地方。我們整個思想的生命都根植在那一片熱土之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花一葉都給予我們生命所需要的一切;而我們整個生命的過程也都打上了“故鄉”深深的烙印。
對故鄉的思念也成為一代代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終極的精神追求,他們或得意而狂歌,或失意而垂淚,或沮喪而低首,或欣喜而長嘯,無一例外,都把故鄉當作生命的起點與精神的歸宿。
故鄉仿佛一杯陳酒,愈陳愈濃,愈久愈香。故鄉仿佛一本厚重的書,塑造我們的靈魂,點亮我們的心燈,鑄就我們的精神。那么,就讓我們追隨魯迅一起去開啟我們回歸故鄉的精神朝圣之旅。
上面這段文字是經過修正了的一個開場白,我愿意用這樣一種狀態帶著我的學生開始一段尋鄉之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