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杜甫詩三首》解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書注“塞上”:這里指夔州的山。
說“塞上”指夔州的山,恐怕不對。古代詩歌中的“塞上”、“塞下”指邊塞,已成定論。王維《使至塞上》、高適《塞上》、《塞上聽吹笛》。唐代樂府曲名有《塞上曲》、《塞下曲》,戎昱有詩《塞上曲》,李白有《塞下曲六首》,李益有《塞下曲四首》、常建有《塞下曲四首》都是寫邊塞生活的。
杜詩《秋興八首》寫于安史之亂剛剛結束,而吐蕃、回紇立即入侵,戰亂又起之時,他旅居夔州,年老孤獨,面對蕭瑟肅秋,憂國憂民。教材所選是組詩的第一首,是組詩的序曲,通過寫巫山“蕭森”的景象,動蕩的氛圍,抒發了抑郁之情。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寫的是長江的驚濤駭浪洶涌澎湃,動蕩不安,與長天相連;邊塞的戰爭風云陰森殘酷,彌漫大地,與夔州相接。詩人雖處夔州,但心系邊塞。
詩人由江水的動蕩,聯想到邊塞的動蕩。前一句從下到上,后一句由遠及近,含蓄地表現了時局的翻騰起伏。有此鋪墊,才有下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對故園(指長安)的系掛之心。
(2)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書注“省識”的“省”:曾經。
2001年版第五冊教材注“省(xǐng)識”:不識。
2002年版第六冊教材所選王力的《語言與文學》,其中第四節是“語法與文學”,引用了“畫圖省識春風面”,書下注釋“省識”:認識。
同一套教材一本注釋“不識”,一本注釋“認識”,相互矛盾。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注“省識”:略識。
《辭海》注“省識”:察看;認識。
武漢大學選注的《新選唐詩三百首》注“省識”:察看。
比較幾種注釋,還是解釋為“察看”恰當。漢元帝只是憑圖“察看”,說不上什么“認識”、“略識”、“不識”、“曾識”。
現行教材注“省”為“曾經”。根據是張相的《詩詞曲語辭匯釋》:“杜甫《詠懷古跡詩》,其《明妃村》云:‘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此省識字,解者多從省之本義而作略識解,然上句云省識,下句云空歸,句法開合相應,故此省識字以作曾識解為對勁。且證之周邦彥《拜星月慢》詞云:‘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周詞脫胎杜詩,舊識正曾識也。”
如果把“省識”解為“曾識”、“舊識”,就是說漢元帝早就認識王昭君(王嬙),這與事實不符。《西京雜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其貌,獨不肯與。畫工乃丑圖之,遂不得見。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帝按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毛延壽棄市。
這說明,漢元帝事先根本就未見過王昭君,臨行召見時,元帝才發現她是“后宮第一”,但已悔之無及。
另外,教材印刷為“夜月魂”,應為“月夜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