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荊軻刺秦王》第一課時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本文按時間及事件發展的順序,完整的敘述故事的特點。
二、掌握課文中的多義詞,并能正確翻譯課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語句,解釋其中某些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三、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四、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自讀課文,文字較淺易,可以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不懂的詞句可以借助工具書解決之。
二、教師適當補充相關知識,讓學生質疑問難,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自讀檢測。通過檢測來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教學時數
2 教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2.掌握課文中的多義詞,并能正確翻譯課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語句,解釋其中某些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初步理解內容。
二、整體感知
(一)關于《戰國策》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約240年(460—220)。《戰國策》是國別體。作者不可考,西漢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夸張渲染。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說服力和鼓動性。
(二)時代背景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