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錦瑟》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選擇《錦瑟》這首詩的初衷是覺得古詩字數少,而且高中又學過,準備起來應該沒什么難處,事實上真正著手去解讀這首詩,尤其是以一位教師的視角去講解給學生聽,對我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我先去網上百度了各種教案,總體上來看大同小異,可供參考的價值不是很大,然后,考慮到我們高中曾將這首詩選入過課本中,我又向同學了解了一下他們對這首詩的一些見解。普遍反映的情況是《錦瑟》這首詩太朦朧了,不知道作者所要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我那時便暗下決心,給他們講懂這首詩。其實,也是從那時起我就犯下了一個錯誤,即文本定位沒有找準正如老師給我的評課中提到,幾千年來都把《錦瑟》定位為是首朦朧詩,到你這兒把它一條條講得這么清楚,說明你的文本定位是存在問題的。下面我先將我被評之前的教學實錄寫下來。
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李商隱的一首詩歌,大家都知道,李商隱是我國唐朝后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他流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我們先一起回憶一下,然后,我找幾位同學起來說幾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的,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對李商隱有了解的同學都知道,李商隱本人是非常喜歡并且非常擅長使用典故的,同時呢,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現力的意象。而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這首《錦瑟》里面就有非常豐富的典故和意象,同時,這首詩也是李商隱詩歌的典型的代表。在解讀這首詩之前,我們可以先一起探討一下李商隱能寫出朦朧詩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說,他創作朦朧詩的背景是怎樣的?我們都知道,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盛唐詩兼有高華明朗、含蓄蘊藉的詩美,洋溢著青春樂觀的氣息。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與韓愈、孟浩然是這一階段存在的兩大詩派。元、白這一派崇尚的是平易,舉個例子就能說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那首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啟蒙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得就很平直如白話。而韓、孟這一派它崇尚的是奇崛,同樣是寫草,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相比之下,就將早春的朦朧美刻畫的比較生動而委婉。這兩大詩派在詩歌發展史上都有著創造性的貢獻,但也有一些缺點流弊,李商隱可能有意糾正韓、白的一些缺點,努力恢復盛唐詩的某些優點,但是由于時代衰頹的影響,盛唐那種飽滿健舉、明朗與含蓄相結合的詩美已經不可能重現了。而在他的詩里,含蓄蘊藉的一面往往發展成了對朦朧境界的刻意追求。從他青年時代所作的《夕陽樓》和《燕臺詩四首》就已經很明顯的看出他這方面的特殊愛好。(《夕陽樓》和《燕臺詩四首》我給大家附在了詩的下面,課下的時間大家可以和《錦瑟》作一下對比性閱讀,看看詩人早期朦朧詩和晚期朦朧詩的共性。)而到了晚年,《錦瑟》一詩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好,下面我請大家先對照注釋通讀全詩,整體感知一下。然后,我找兩位同學起來說說你們的看法。(幾分鐘后)生一:我認為,《錦瑟》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對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生二:我感覺,這首詩是寫詩人的愛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時也許摻雜了一下別的情感在里面吧!好,剛才這兩位同學
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這首詩的見解,而且呢,說的各有道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商隱,一起深入具體的解讀一下這首詩。
(在黑板上寫下《錦瑟》這首詩,讀一句,解一句。)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首聯:⑴錦瑟:繪有錦繡般美麗花紋的瑟。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
⑵無端:沒來由地,平白無故。
⑶五十弦:傳說古瑟本為五十弦,后改為二十五弦。《漢書·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作者也有“雨打湘靈五十弦”之句。可見,說錦瑟有五十弦的很多。
無端是無心的意思,說錦瑟五十弦本屬無心,而作者見瑟上弦產生年華易逝的聯想。大概是因為詩人觸物興悲,這一年詩人四十五歲,與該句中見五十弦瑟而心驚之語契合。“思華年”既因“五十弦”的數目而觸發,也因“一弦一柱”所發出的悲聲而引起。“思華年”這三個字是這首詩的主題。
請同學們和我一道翻譯一下這兩句話,這兩句是說:錦瑟平白無故而有五十弦,聽到這弦弦柱柱所發出的悲聲,不禁追憶起自己的年華身世。下面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頷聯、頸聯是怎樣一步步思華年的?
頷聯:⑴莊生:即莊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莊周與?”
⑵曉夢:說夢境的短暫。這里的曉夢不是早晨做夢的意思啊!
這句用莊周夢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寫錦瑟之聲如夢似幻,令人迷惘。大家應該把著意處放在“夢”字和“迷”字上。
⑶春心:本指對愛情的向往,但這里喻指對理想的追求。
這里兼用的《楚辭·招魂》里的“目及千里兮傷春心”,含有傷春之意,傷時、憂國、感傷身世。
⑷托:寄托的意思。這句寫瑟聲的凄迷哀怨,如杜鵑泣血。
這句的著意處在“春心”和“托”字。暗喻自己滿腔傷時憂國之恨,壯志未遂之悲,身世沉淪之痛都只能托之于哀怨、凄斷的詩歌。
頸聯:⑴滄海:青蒼色的大海。
⑵月明珠有淚:古代認為海中蚌珠的圓缺和月亮的盈虧相應,所以,這里把“月明”和“珠”聯系起來;又有海底鮫人淚能化珠的傳說,所以又把“珠”和“淚”聯系起來。又有《新唐書·狄仁杰傳》:“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這句詩,糅合以上幾個典故,構成了滄海遺珠的意象,讓我們一起想象這樣的畫面:明月映照著空闊的青蒼色的大海,被遺棄的明珠晶瑩圓潤,正如盈盈的淚珠。這句詩形容的是瑟聲的清寥、悲苦。
該句與“望帝春心托杜鵑”這句雖然同屬悲凄之境,但是一則近乎凄厲,一則近乎寂寥,大家仔細體會一下,還是有區別的。珠有淚,仿佛毫無道理,而正是這樣才體現出人格化的珍珠內心的悲苦、寂寞,這句寄托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悲哀意義較為明顯。
⑶藍田:山名,又名玉山,在今天的陜西藍田縣,是著名的產玉地。
司空圖《與極浦書》:“戴容州(叔倫)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這句形容的是瑟聲的飄渺朦朧,如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及,寄予的是作者的種種向往和追求,都是望之若有,近之則無,屬于虛無縹緲的處境。
尾聯:⑴此情:統指頷、頸兩聯所回憶的種種境界。
⑵可待:豈待、何待的意思。
⑶惘然:悵然若失的樣子。這兩個字概括了“思華年”的全部感受。
這兩句是說,這一切的情境其實等到今日成為追憶時才不勝悵惘的?即使在事情發生的當時就已經令人惘然若失了。
對這首詩中逐字、逐句的解析就結束了,下面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一下這首詩。這首詩可能是詩人晚年回顧平生遭遇,抒寫身世之感的篇章。作這首詩的那年詩人四十五歲,與句首見五十弦瑟而心驚之語是契合的。
這首詩素來被解讀的歧義紛紛。其實首尾兩聯已經言明,這是思華年而不勝惘然之作。華年之思源于見錦瑟之形(五十弦),聞錦瑟之聲(弦弦柱柱所發出的悲聲)而生。所以,頷、頸兩聯承接的是“一弦一柱思華年”既描寫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寥、飄渺的音樂意境,又借助描寫音樂意境的象征性圖景對華年所里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
錦瑟既是詩人興感的憑借,又是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征。從整體上看,它和詩人許多托物喻志的篇章性質是非常相似的。如《蟬》、《賈生》,這兩首詩我給大家附在了課件的下面,課后大家和《錦瑟》做對比性閱讀。但是,具體到這首詩中,由于他在回顧華年往事的時候沒有采取歷數平生的方式,而是將自己的悲劇身世和悲劇心理幻化為一幅幅各自獨立、含意朦朧而又頗具象征意義的圖景,因此它既缺乏通常抒情方式所具有的明確性,又具有通常抒情方式所缺乏的豐富的暗示性,能夠引起讀者多方面的聯想,歧義紛出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但是,只要抓住“思華年”和“惘然”這條主線,結合詩人身世、創作以及對頷、頸兩聯所展示的圖景從意象到語言文字仔細體味揣摩,則不難理解到其中所蘊含的象外之意——身世遭逢如夢似幻,傷春憂世似杜鵑泣血,才而見棄如滄海遺珠,追求向往終歸于飄渺虛幻。在詩中,作者給我們所展現的這些象征性圖景在時間、空間、時間、情感等方面盡管沒有固定的次序,但卻都是詩人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一再重復的主題和反復流露的心聲。它相當典型地反映了走向沒落的晚唐時代才人志士的悲劇心理和對自己悲劇命運感到迷惘的情緒。好,對這首詩的解讀,我們今天就到這兒。對李商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下作進一步的了解,謝謝大家。
課堂附給學生課件: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1. 錦瑟:繪有錦繡般美麗花紋的瑟。瑟是古代一種樂器。
2. 五十弦:傳說古瑟本為五十弦,后改為的二十五弦。《漢書 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作者亦有“雨打湘靈五十弦”之句,可見說瑟有五十弦的很多。
3. 莊生:即莊周。《莊子 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莊周與?”
4. 春心:本指對愛情的向往,常用來喻指對理想的追求。這里兼用《楚辭 招魂》里的“目及千里兮傷春心”,含有傷春之意,傷時、憂國,感傷身世。
5. 月明珠有淚:《新唐書 狄仁杰傳》: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6. 藍田:司空圖《與極浦書》:“戴榮州(叔倫)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附:夕陽樓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樓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燕臺詩四首·李商隱
春
風光冉冉東西陌,幾日嬌魂尋不得。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
暖藹輝遲桃樹西,高鬟立共桃鬟齊。雄龍雌鳳杳何許?絮亂絲繁天亦迷。
醉起微陽若初曙,映簾夢斷聞殘語。愁將鐵網罥珊瑚,海闊天寬迷處所。
衣帶無情有寬窄,春煙自碧秋霜白。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鎖冤魄。
夾羅委篋單綃起,香肌冷襯琤琤佩。今日東風自不勝,化作幽光入西海。
夏
前閣雨簾愁不卷,后堂芳樹陰陰見。石城景物類黃泉,夜半行郎空柘彈。
綾扇喚風閶闔天,輕幃翠幕波洄旋。蜀魂寂寞有伴未?幾夜瘴花開木棉。
桂宮流影光難取,嫣薰蘭破輕輕語。直教銀漢墮懷中,未遣星妃鎮來去。
濁水清波何異源,濟河水清黃河渾。安得薄霧起緗裙,手接云輧呼太君。
秋
月浪衡天天宇濕,涼蟾落盡疏星入。云屏不動掩孤嚬,西樓一夜風箏急。
欲織相思花寄遠,終日相思卻相怨。但聞北斗聲回環,不見長河水清淺。
金魚鎖斷紅桂春,古時塵滿鴛鴦茵。堪悲小苑作長道,玉樹未憐亡國人。
瑤琴愔愔藏楚弄,越羅冷薄金泥重。簾鉤鸚鵡夜驚霜,喚起南云繞云夢。
璫璫丁丁聯尺素,內記湘川相識處。歌唇一世銜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
冬
天東日出天西下,雌鳳孤飛女龍寡。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上遠甚蒼梧野。
凍壁霜華交隱起,芳根中斷香心死。浪乘畫舸憶蟾蜍,月娥未必嬋娟子。
楚管蠻弦愁一概,空城罷舞腰支在。當時歡向掌中銷,桃葉桃根雙姊妹。
破鬟倭墮凌朝寒,白玉燕釵黃金蟬。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燭啼紅怨天曙。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教學點評: 教學設計要注意抓住朦朧特質,文本定論要準確,朦朧感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讓學生體驗到的。朦朧詩讀后的體驗即學生的讀后感普遍是讀不懂,而如何在教學中做到緊貼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朦朧詩的朦朧美而不是將朦朧的東西講清楚,這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所在。抓住主題,但是要注意表達方式。 在詩歌導入的時候,不應該用唐朝詩歌的發展史來引出李商隱的朦朧詩,大的社會歷史環境作導入較為牽強。而是應該將李商隱的生平遭遇作為重點來介紹給學生聽,從詩人的身世遭逢的可悲可感可嘆引出《錦瑟》的創作背景。這樣處理會更好一些,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步做的是先行組織者策略,處理的得當與否對下一步的深入解讀很重要! 上課節奏太快,沒有足夠考慮到學生的感受:與學生眼神交流是不夠的或者說基本是沒有的;要關注學生的反應,不要再講臺上走來走去;不要老是看黑板,自顧自的講是不足取的。 整堂課的互動是不夠的,要注意同學生的溝通交流。教學設計不足、不到位,歸根結底是由于自己懶得去思考、去設計,擔心自己設計的問題會引發學生多方位的思考,而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一維的,擔心自己的問題把自己陷進去,生怕課堂會失控,而采取一味滿堂灌的方式,簡單未必討好。背后更深層的原因是書讀得太少、沉淀不夠、底氣不足。 《錦瑟》一詩當中是有很多典故的,而我在講課時只是簡單的將典故一帶而過,直接說明典故的內容、表達的含義,這是不夠的,應該將典故講清楚,這就涉及到表達方式的問題了,應該講出畫面感、講具體。最適宜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這是讓學生獲得感受的很重要的途徑。不會講故事的語文老師不是一個好的語文老師。 個別字的筆順有問題,比如“追憶”的追字,不應該先寫走之旁。細節問題應該留意,與其說細節不如說毛病,我有反寫筆順的毛病,找出這些具體字一定要改正。 反思教案中修改的地方:
1. 將介紹唐朝詩歌發展史的地方置換成李商隱生平。
李商隱的一生經歷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這時,曾經是歷史上空前強大和繁榮的唐王朝已經趨于沒落。而李商隱就生活在唐王朝趨于衰退沒落的時代。他的家庭,從高祖一代起,都只做過縣令、縣尉和州郡僚佐一類地方官吏,而且曾祖、祖父都死得早,“百歲無業”,“家惟屢空”。他九歲時,父親李嗣又在浙西幕府中病故,于是,他奉喪侍母由浙西返回鄭州時生活更是艱難:“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生人窮困,聞見所無。”這種寒微處境,既使他對社會生活較早的有所體察,也促使他自幼“懸頭苦學”,企圖從科舉進身,以“振興家道”。從詩人開始步入社會到開成二年末,是他政治上依托顯宦、積極為登第入仕而努力的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上通過摹仿學習前輩詩人初露風格個性的時期。從開元三年應宏博落選,到會昌六年武宗去世,李商隱三試吏部,兩入秘省,是他不斷謀求在朝廷上立足,有不斷遇到種種挫折的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上由前期著重抒寫對現實政治關切與感受,逐步向后期著重抒寫個人身世遭逢和人生感喟的過渡期。而詩人最后十二年是詩人政治上窮途抑塞、生活上飄泊天涯的時期,也是他深婉精麗、富于傷感情調和象征暗示色彩的詩風最后成熟的時期。在這十二年中,他仍然繼續寫了一些政治抒情詩和針對現實政治而發的詠史詩,但占創作中最大比重的卻是感嘆身世遭遇,抒寫抑塞苦悶的詩作。無論是寫景、紀行、酬贈、詠物、懷古都是貫穿或滲透身世之感和人生感慨,呈現出詩人獨特的形象與個性。李商隱的一生,大體上與唐后期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同時。他的悲劇,從根本上說,當然是唐后期整個社會政治現實所造成的,但牛李黨爭作為當時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方面,確實對李商隱的政治遭遇產生過具體而深刻的影響。李商隱詩歌的朦朧之美,已是我們眾所周知。他以韻致補救中唐,其結果不是回到盛唐陽剛之美,而是在陰柔之美的范疇內自辟一境。那種朦朧美不無病態成分,甚至可以說是“神經衰弱的美”,但那是時代社會心理和美學風尚影響的結果,而作為詩歌中的一種新境界、新格調,它的出現在詩歌史上還是有意義的。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領略一下李商隱朦朧詩的典型代表《錦瑟》所帶給我們的朦朧美。
2. 將詩中的典故講成故事
李商隱的詩有的時候叫做《無題》,有的時候他也取開頭的兩個字作為詩的標題,像《錦瑟》。雖然詩的題目是《錦瑟》,但這首詩并不是真的只說這種樂器。我們剛才說了,詩中的形象很重要,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即使文字的本身。我們要先看文字背后的意思,就是錦瑟的形狀、它的聲音、它的本意都是有作用的。“瑟”是一種樂器,所謂“錦”,是說“瑟”上裝飾得非常美麗,這就叫“錦瑟”。“錦瑟”這兩個字彰顯給人的印象是什么?一個就是它的美好;還有就是,不管說“琴”,還是說“瑟”,它們奏出的音樂是可以傳情達意的。中國對琴瑟有一個傳統,那就是你心里邊有什么樣的感情,你就會彈出什么樣的感情,你就會彈出什么樣的音樂。古代有個鐘子期,當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的是高山,雖然他沒有說出來,鐘子期也一聽就知道他的情意在于高山;他彈琴的時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他不用說出來,鐘子期一聽就知道他想的是流水。古人一直相信音樂是一定能夠把你內心的情意、品格都表達出來的。
關于“錦瑟”還有一個典故,古時候,天上的泰帝(就是天上最高的神仙)手下有一個仙女,就是素女。有一次,泰帝請素女鼓瑟,彈得是什么樣的瑟呢?就是這個錦瑟。據說,錦瑟上面有五十弦,一般來講,中國所說的琴有兩種,有五弦的琴,有七弦的琴,中國所說的箏一般是十三弦,琵琶是四弦,可是這種瑟竟然有五十根弦,它比所有的樂器都復雜得多,所以這種樂器彈出來的聲音就比所有的樂器都悲哀。而素女彈瑟發出的聲音太悲哀了,使聽者流淚不止。泰帝說,沒有人能夠忍受這樣悲哀的音樂,就把瑟的弦減少了。“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漢書·郊祀志》),所以后來的瑟最多只有二十五根弦。
所以說,光是“錦瑟”兩個字本身的背后,在古典的聯想上就有這么多的含義。“五十弦”所傳達的是那最繁復、最悲哀、最不能忍受的感情。李商隱說“錦瑟無端五十弦”,無緣無故它為什么“五十弦”呢?其他的樂器是四弦、五弦、七弦,你干嘛是五十弦?每個人天生的稟賦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別人沒有像李商隱這么敏銳的感覺?這么深刻的悲哀?“無端”,無緣無故為什么要這樣?是它自己選擇的嗎?不是。它是生來就如此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是與生俱來的。
李商隱下一句接著說“一弦一柱思華年”,我們說,詩要看你怎樣去寫,寫出來以后又帶有多少感情。假如我們把第二句改一下,李商隱不是說“一弦一柱思華年”么?“一弦一柱”就是說每一根弦、每一根柱,但是如果改成“每根弦柱思華年”那就很笨了,因為那樣就只是在敘述和說明。李商隱說“一弦一柱”,他就一個個的這么說,“柱”是弦底下的支柱五十根弦,所以他說“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每一根弦只要你一碰它,每一個聲音帶出來的都是對過去的“華年”的追思。“華年”是說美好的年華。“思”者,就是追思的意思了。
“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句李商隱用的是典故。這個典故是《莊子》里面的一個寓言故事。《莊子》里面有一篇文章叫《齊物論》,《齊物論》就是說萬物都是一樣的,要把萬物看成跟自己是同樣的。莊子做了一個比喻,他說,有一天自己“夢為蝴蝶”,他在夢中變成了一只蝴蝶,他說當他變成蝴蝶的時候“栩栩然蝴蝶也”,“栩栩然”就是非常生動地飛來飛去的樣子。后來莊子醒了,“蘧蘧然周也”,很清醒的驚喜的發現他又變成了莊周。
我們都知道,用典故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用法。李商隱在《安定城樓》中說“賈生年少虛垂淚”,他用的這個典故全部的故事,是賈誼關懷國家上了《治安策》,而國家不接受,所以,李商隱以“賈生年少”這個故事自比,比喻自己也很年輕,也很關懷國家,也愿意給皇帝提好的建議,但沒有人聽他的。可是,李商隱在“莊生曉夢迷蝴蝶”這一句中,用就不是莊子本來的意思,與《齊物論》中的哲學思想完全沒有關系。
我們要注意李商隱是怎么說的,他說,莊生做了一個夢,夢中自己變成了蝴蝶。“莊生”、“夢”這三個字,是《莊子》里面本來有的,“迷”字是李商隱加的,“曉”字也是李商隱加的。莊生夢為蝴蝶,這個故事,經過李商隱的改造,說“莊生曉夢迷蝴蝶”,這種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所謂詩的好壞就是看詩人用的字怎么樣,“曉”是說天快亮了,“曉夢”是破曉以前的夢,這是言夢的短暫,因為天很快就要亮了,你馬上就要醒了。人們常說“夜長夢多”,夜長,你愛做多少夢就做多少夢,所以“曉夢”極言夢境之短暫。蝴蝶,是一種美麗、多姿多彩的形象,蝴蝶的翅膀是彩色的,蝴蝶飛起來,高高低低,有很多的姿態,而且是活潑的、生動的,這就是形象給讀者的提示。“迷”字,有的時候是說一種“癡迷”,是一種一種耽溺。當他夢為蝴蝶的時候,是多么美麗、多么多姿多彩,所以他就完全沉溺于這種美好的感情之中了。可是,這種感情,如同夢一樣,而且同破曉的夢一樣,就這么短就醒了。
所以就有佛教《金剛經》上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就是說一切都是那么的短暫,像露水一樣就化了,像閃電一樣就過去了,像夢幻一樣轉眼就清醒了,如同水上的水泡一樣轉眼就消失了。
“莊生曉夢迷蝴蝶”的對句是“望帝春心托杜鵑”。七言律詩里邊的這兩句要對偶,我們以前講過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但對偶也是要有要求的,兩句的意思不能完全相同,頭一句是這個意思,后一句還是這個意思,是不可以的。需要讓這兩句對起來,但意思要改變。
李商隱有一首《無題》詩,有很多人喜歡,但是沒有《錦瑟》好。“相見時難別亦難”,他接連用了兩個“難”字。他說,我們當然不愿意離別,我們覺得離別時很困難的,可是我們見一面也很困難的,可是,我們見一面也很困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一點辦法也沒有,眼看所有的花都凋零了,這是對美好的東西消逝的無奈,是對宇宙之間無常的無可奈何。后邊一聯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說,像春天吐絲的蠶一樣,只要有一口氣,它就不斷地吐絲,直到最后死去,這種奉獻的力量才終了。他說就像蠟燭,點燃自己給人家帶來光明,當它燒成灰燼的時候,它的眼淚才流完。這兩句意思太接近了,這就是“合掌”。
而《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兩句就不是“合掌”。“望帝”是中國一個神話中的人物。傳說,古時候在四川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就是望帝,后來,望帝把皇帝的位置給了他的一個大臣。這個故事本來就是說,望帝做了一些錯誤的事情,他很慚愧,就讓位給臣子,自己卻離開了。望帝死去以后,他的魂魄離開了他的國家,變成了一只鳥,叫杜鵑,但是他一直懷念他的故國,所以,我們中國傳說杜鵑的叫聲好像是“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而且還傳說,杜鵑鳥總是要一直叫到流出鮮血。這是一個神話傳說,所謂望帝變成杜鵑,是神話中原來就有的,“春心”和“托”是李商隱加上去的,什么叫“春心托杜鵑”?李商隱另外有一首詩,題目也叫做《無題》,他說“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他聽到那長有荷花的池塘外有了輕輕地隱隱地雷聲,雷聲指的是什么?中國說“驚蟄”,說從今天以后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就把在土地里面潛藏的,冬眠休息的那些蟲子都驚醒了,所以,當颯颯的東風細雨飄下來的時候聽到那長有荷花的芙蓉塘外面有隱隱的雷聲,把你所有隱藏在心里面的東西都喚醒了。這首詩的最后兩句詩“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他說,春天來了,把草木都喚醒了,把昆蟲也喚醒了,把所有的生命、感情都喚醒了。看到花開,你心里邊的感情也跟花兒一樣開放了。可是,李商隱最后說,你那份春天覺醒的多情的感情不要跟著花兒一樣爭著開放,“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你每一寸相思的愛情,你燃燒的結果是變成灰燼。可見,“春心”在李商隱的詩里面多表示相思、愛情。
我們再回到《錦瑟》這首詩中來,“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人生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那么短暫,是無可奈何的。他說,就是死去了,也會像望帝一樣,有那一份多情的感情。那追求、向往的心變成蝴蝶、變成杜鵑,都不會消滅。“望帝”的“春心”還要托杜鵑,就算變成了一只鳥,還要說“不如歸去”,還要啼號著流出鮮血來。
后邊他又說,“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兩句不像“莊生”、“望帝”那兩句有典故,但這些文字都是有來歷的。我們先說“滄海月明珠有淚”。古人對于蚌珠,有一個神話傳說。古人說“月滿則珠圓”,如果天上的月亮是圓的,那么蚌殼里的珠子就是圓的;如果月亮是缺的,那么珠子就不圓,這也是一種想象。“滄海”是產珠的,“滄海月明”的晚上,月亮是圓的,那珠也應該是圓的,是美麗、完滿的。可是,李商隱卻說“滄海月明珠有淚”,每一粒珍珠上面都有瑩瑩的淚珠,這其實是結合了另外一個神話傳說。古人說,海底有一種人叫“鮫人”,鮫人哭泣時流出眼淚,就會變成珍珠。李商隱把最美好的東西跟最悲哀的感情結合在了一起。“藍田日暖玉生煙”,也是說美好的東西結合著悲哀,也被煙霧籠罩著,也是有一種悲哀,可是,這兩句并不合掌。為什么呢?因為前一句說“月明”,第二句說“日暖”;“滄海”這一句所表現的是一種寒冷的感覺,“藍田日暖”所表現的是一種溫暖的感覺;“滄海”是海,“藍田”是山。中國陜西有一座山叫藍田山,藍田山是產玉的,當風和日麗的溫暖的季節,太陽照在藍田山上,那藍田山上所產的玉石都在一片煙霧迷蒙之中,那么高遠、美麗而溫暖。
這兩句在對舉之中使用了不同的形象,那就是說,無論是日,無論是夜;無論是冷,無論是暖;無論是海,無論是山;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得到那么美麗的東西,這美麗永遠是跟悲哀和失落結合在一起的。李商隱說,我所遇見的情感都是“珠有淚”和“玉生煙”,這是李商隱在對舉之中有一種加強的意思。
“此情可待成追憶”,“可待”是一種表示疑問的口氣,他說就是這樣的感情,要等到成為追憶時,你才悵惘哀傷嗎?這是說一般人,一般人等到真的失落了,他才悵惘哀傷。而李商隱說,他不是,“只是當時已惘然”,就在當時,在美好的情感發生的當時就已經昭示著將要失去的惘然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