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涉江采芙蓉》課堂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
師:世界上總會有痛苦的感情,在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河里漂流,我們今天就要去聆聽一段憂傷的吟唱,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一聲嘆息,是一朵憂郁的苦痛的花朵。
二、作家作品
師:下面請大家聊一聊有關《古詩十九首》的知識。
生1: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作品的合集,南朝蕭統合收于《文選》中。
生2:這些作品的作者是無名作家。
師:也就是說這些作品的作者并不是蕭統,蕭統只是一個整理者。哪位同學還能補充說明一下《古詩十九首》寫了哪些內容。
生3:它深刻的再現了文人在那個時代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師:補充的很好 ,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PPT展示)
1.漢代無名作家的作品合稱。
2.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五言之冠冕”。
3.以平淺質樸的文字展深情。
4.南朝蕭統合收于《文選》中。
《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1.矢志傷時,人生無常的感慨。2、世態炎涼與人生冷暖。3.游子思婦們的離別相思之苦。
三、詩歌賞析
師:了解完了常識之后讓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詩歌,我們把賞析分成了三個層次:(PPT展示)解讀詩歌的三個層次:
1.誦讀—疏通—感受。
2.意象—意境—情感。
3.手法—效果—主旨。
(一)誦讀—疏通—感受
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讀的時候首先注意要讀準字音,然后注意節奏,五言詩的斷句:二三節拍或二一二節拍,本詩采用二三節拍斷句,但在朗讀時可適當延長第三個字的發音時間。
生:自由誦讀,自主感知。
師:可以再慢一點,注意一下“遺”的讀音。
師:下來再請大家動動口,結合課下注釋,有盡量準確而優美的語言翻譯這首詩歌。
生:踏過江水去采芙蓉,生有蘭草的沼澤中長滿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師:把“蘭澤”的“澤”翻譯成了“沼澤”我感覺不太有美感,翻譯成水中或者想象成黃河濕地可能更美,對吧!所以,大家翻譯的時候要盡量去尋找一些更恰當更有美感的語言。
師:下來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四言詩,比如詩經里邊的句子,在腦子里搜索一下,看看還記得哪些?
生1:關關雎鳩……
生2:蒹葭蒼蒼……
師:那就再請大家動動手:將這首五言詩詩歌改成四言詩歌,不改變詩歌原意。
生1:涉江采荷,蘭澤多草,采之遺誰?所思遠道。還顧望鄉,長路漫浩。
同心離居,憂傷終老。
師:大家覺得她改的好不好呢?
生:很好!
師:那哪位同學改的不一樣,還可以來展示展示。
生2:江采芙蓉,蘭澤多草。
師:大家覺得“涉江采荷”和“江采芙蓉”哪個更好一些呢?
生:涉江采荷
師:嗯,“涉”字去掉少了一個動作,就沒有那么生動,有畫面感了。
師:老師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改的版本。(PPT)
涉江采蓮,蘭澤多草。
采之遺誰?思在遠道。
還顧舊鄉,長路漫浩。
同心離居,憂傷終老。
師:為什么讓你改呢?現在請大家將你所改編的四言詩與原詩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
生1:我覺得“長路漫浩浩”改成“長路漫浩”的節奏感不強了,并且沒有以前有感情了。
師:對,為什么沒有感情不強烈了?
生:少了一個“浩”字我們感覺路好像沒有那么長了。
生2:我感覺“同心而離居”如果去掉“而”就沒有那種無奈的感覺了。
師:對,我也感覺,去掉“而”就是講述了一種事實,憂傷好像沒有那么明顯了。再比如“蘭澤多草”去掉了一個“芳”字就少了一個意象特征,從讀的角度五言詩可以用“二一二”節奏,也可以“二二一”節奏,節奏感強一些。我們來總結一下五言詩的特點:
五言的特點:容納更多詞匯,突顯意象特點,細致抒情敘事,富于音樂美感。
劉勰:“五言之冠冕。”鐘嶸:“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師:體味完了,就讓我們再次帶著對詩歌的想象,輕聲慢讀這首詩歌。試著去體味文字本后的深情,再次感受這種一字千金,驚心動魄的力量。
師:我們繼續來悟讀體會文字背后的深情。用一個字形容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并說出你的依據。完成下面填空。這份感情很(),因()。
生1:很“憂傷”,因為“同心而離居”。
生2:很“失意”,因為采了芙蓉不知道送給誰。
師:我們還想聽到更多的答案。
生3:很“無奈”。
生4:我覺得很“深刻”,但是我說不出來為什么。
師:那我們交流一下,我覺得是不是“不思量,自難忘”的感覺。
生:是的。
師:老師再來跟大家交流交流我的感覺。
很美,因為芙蓉、蘭澤、芳草、思念等充滿詩意的元素,營造了非常美好的意境。
很深,因為故事中主人公的“憂傷”綿綿無期,一直到老難以釋懷。
很真、很甜、很憂傷……
師:我想大家已經抓住了這首詩的詩眼——
生:詩眼:憂傷
小結:在文學的世界里,往往越是個人的,越是普遍的,《涉江采芙蓉》中的思念,憂傷是作者的,更是每一位讀者的。
(二)意象—意境—情感
師:作者傳遞這份憂傷,卻選擇了一個非常美好的意象,這個意象是什么?
生:芙蓉。
師:那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芙蓉這個意象呢?下面我們就用一些詩歌來解讀這個意象。
師:荷花(蓮花、芙蕖、菡萏),屈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周敦頤:“蓮,花之君子者也”(PPT)。
生:荷花是君子之花。
師:徐志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鄭愁予: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PPT)
生:荷花還是佳人之花。
師: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蓮諧音“憐”是愛的意思。“芙蓉”諧音“夫容”。可見它還是什么花呢?
生:愛情之花。
師:所以,作者選取了蓮作為他贈送的禮物。古人常以花草贈親朋,表達純潔美好的情感。
小結: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賞心悅目,一幅純美靜謐的畫面,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這樣的意境,意在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三)手法—效果—主旨
師:議一議:你認為詩歌中抒情主人公是思婦還是游子呢?說說你的理由。
請大家發揮想象,詩畫結合,加上主語,用詩意的語言講述詩歌傳達的情感。
你可以描摹環境,描繪神情,刻畫動作,想象語言,揣摩心理……
方法上你可以試著在每句前邊加一個主語,看看加“他”還是“她”。
生1:我覺得是游子,因為只有男性給女性送花。
生2:我覺得是游子,因為古代一般只有男性外出,思婦肯定在家里邊。
生3:我覺得是思婦,因為整首詩的感覺比較細膩,婉約。
生4:我感覺前四句像是思婦,動作和情感都比較女性化。后兩句感覺是外出的游子。
師:大家都說的很好,我們看看古代一些評論家的理解。
古代一些詩評家大都認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PPT)
1.當時男子游宦京師洛陽,遠離江南;
2.女子采蓮是舊俗,“芙蓉”即“夫容”,“蓮子”即“憐子”;
3.《古》是文人獨立創作的作品,可以用懸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來寫。
因此思念的應該是雙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所以詩中有游子思鄉思親之纏綿,也有閨女思念情人之真摯。
師:關于“懸想”,我們再來重點了解一下。
古代思親思鄉詩中一種獨特的寫作技法。本來詩人自己思鄉懷人,在詩中卻撇開自己,從對方下筆,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深摯的情感。這種“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延伸閱讀: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思考:詩人是怎樣寫自己“思家”的?
生:前兩句寫自己思鄉的畫面,后兩句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畫面,把兩幅畫面融合在了一起。
師:請男女分讀,悟主旨
女生讀: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男生讀: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男女齊讀: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主旨:思婦懷遠,游子思鄉。
四、作業:比較閱讀
分析本詩寫景抒情的藝術特色,并體會其情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