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祭十二郎文》導學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積淀文言語感,培養翻譯能力。
2.體會文章的感情,把握課文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品味敘述中抒情的藝術。
3.繼承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珍惜生命,關愛親人。
【知識鏈接】
1.文體介紹及本文與一般祭文的區別。
(1)祭文(悼詞)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生平事跡,評價其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品質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傳統祭文,又不同于韓愈本人撰寫的其他大量的哀辭、祭文、銘狀、碑志。那些都是應約而寫,是念給生者聽的。而本文不為發表,是作者面對死者敘往事訴衷腸的肺腑之言,正所謂“未嘗有意為文”卻達到了“文無不至”的境界。
2、寫作背景: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后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于是寫下這篇祭文。
3、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唐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對古文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其散文與柳宗元齊名,并稱“韓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馬說》《師說》等。
4.基礎知識(見新學案p85)
【自主學習與檢測】
一、詞類活用
1、西: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名作狀,向西)
2、東:東亦客也(方位名詞作動詞:在東邊居住。名詞“客”用作動詞,客居)
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動詞使動,使……夭折)
4、業: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名作動,繼承……事業)
5、視:而視茫茫(動作名,視力)
6、致:將成家而致汝(動詞使動,使……來)
7、全:強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動)
8、殞: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使……喪亡,使動)
二、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賓語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詞結構后置)
3、吾實為之,其又何尤?(賓語前置)4、從兄嫂歸葬(于)河陽(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選擇,是……還是)
6、未可以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賓語“之”)
7、吾念,汝從于東(省略句。即“汝從我于東”)
三.重點句子翻譯
(1)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我幼年喪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親是什么模樣,只好靠哥嫂撫養。
(2)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東邊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從長遠考慮,還不如我回到西邊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來。
(3)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誰能料到你竟突然離我而死呢?當初,我和你都年輕,總以為雖然暫時分別,終究會長久在一起的。因此我離開你而旅居長安,以尋求微薄的俸祿。
(4)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假如真的知道會這樣,即使讓我做高官厚祿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離開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絕后了呢?你(那么)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難道年輕強壯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卻應活在世上嗎?實在不敢把它當作真的啊!
來。
(6)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于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尸痛哭,入殮時沒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時又沒有親臨你的墓穴。
(7)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
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這都是我造成的災難,又能抱怨誰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盡頭呢?
2、此文與一般祭文的不同點在哪里?
此文不拘常格:雖沿用四言,但破駢為散,文意曲折,氣勢飛動;打破了一般祭文為死者歌功頌德的陳腐舊套,專從骨肉至情方面下筆,寫親人之間的日常瑣事,在敘述中抒發苦情與悲情。
整體上按“回憶往事---寄托哀思—再回憶往事—再寄托哀思”展開。
3、追敘往事的情感觸發點是什么?由此分哪幾個時段追述了哪些往事來寄托哀思?
觸發點:驚聞噩耗
追敘往事 寄托哀思
時段:少時 相依--------孤苦零丁、骨肉情深
成年 相別-----聚少離多、悔恨自責
相思--------驚愕懷疑、凄苦悲傷
相隔---------痛責內疚、沉痛之極
【合作探究,問題生成】
1、課文梳理 正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3):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第二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后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后惡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從此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4-9):寫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應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后與侄兒相見的愿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聯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說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
第十一自然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俱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結束,“眼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時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續寫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蕩。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后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后令人潸然淚下。難怪東坡先生會有“讀《祭十二郎文》不輟淚者,其人必不友”的說法。
(一)、第一部分
1、這部分主要抒寫了什么感情?生離之情:
?、?、幼時為伴,未曾分離; ②、三別三會,聚少離多。
2、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寫這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①、在敘事中飽含感情。憶之深是因為情之切,處處流露真情。
②、敘事是抒情的基礎。這里敘生離為后面的死別奠定了抒情基礎。
3、找出最為感人的細節,在誦讀中體味感情。
細節: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情感:體現出為母為嫂的深切關愛與憐惜;“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僅寥寥八字,卻字字透出嫂嫂的焦慮、期待和悲傷。十二郎遽然辭世之時,韓愈又重提舊事,也流露出韓愈無盡的沉痛與凄涼。
(二)、第二部分
1、第5、8、9段,依次疑死訊、究死因、推死期,寫這些有什么作用?
侄兒已死,疑似非真,何其悲傷;不明死因、不知死期,何其悲哀。
2、第4、6、7段,寫自己未老先衰和子孫們的幼弱,這與悼十二郎有關嗎?
當然有關。寫自己的未老先衰,意在為下文蓄勢,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
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歿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這不合情理,故更讓人難以接受,側面表現出作者的哀痛之情。而子孫幼弱,幼年喪父,尤其可悲也。
3、第5段在語言上有何特點,在誦讀中體會情感
這段文字共用了三個“邪”字,三個“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愿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五個“矣”字,則表示不得不信這一噩耗的無奈。
4、這部分主要抒寫了什么感情? 4、死別之情:
?、?、驚聞噩耗, 疑似非真; ②、若死有知, 愿從汝死; ③、子孫幼弱, 睹之生悲; ④、病因死期, 縈繞于心。
(三)、全文
1、全文以悼十二郎為主,寄托著哪些情感?
?、佟⒈沂啦恍遥硕〔煌? ②、悔“旅食京師”,仕途失意; ③、嘆未老先衰,從汝而死;
④、恨英年早逝,兄夭其嗣; ⑤、哀后輩孤苦,少年喪父; ⑥、疚喪葬難周,自責悔恨。
2、祭文之初,作者為什么要詳敘幼時及成年后與十二郎聚散離合的往事?
【明確】敘事是抒情的基礎。往事歷歷在目,憶之深乃因情之切,于敘事中,亦可見作者真情。
3、文章開頭的敘述之中,你以為最動人的細節是何處?請說明理由。
【明確】細節: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情感:體現出為母為嫂的深切關愛與憐惜;“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僅寥寥八字,卻字字透出嫂嫂的焦慮、期待和悲傷。十二郎遽然辭世之時,韓愈又重提舊事,也流露出韓愈無盡的沉痛與凄涼。
4、在寫十二郎之死時,為什么文中還要回敘自己頭一年給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體衰病、子孫輩幼小等事?【明確】這些事都與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關,寫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為下文蓄勢,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同時寫己之衰、子孫之弱,不僅寫出十二郎辭世后家境的凄涼,也更突現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極度悲傷、痛不欲生之情。
5、十二郎之死,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還要反反復復的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第8.9段),甚至對死訊本身,也疑其非真而夢?
【明確】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疑死訊非真而夢,均反映對十二郎憶念之深。
【拓展探究】
1、祭文開頭一節敘寫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請分兩點陳述。
參考答案:(1)表明兩人只好孤苦相依,未嘗一日相離,因而感情特別深厚,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礎。(2)敘寫嫂嫂“撫汝指吾而言”的一席家常話,更值得品味,流露出無比凄涼、無比悲痛之情。
2、文章細敘“二人三會三別,終因謀官求祿,行蹤漂泊無定,不得會合而成永別”有什么作用。參考答案:作者之所以這樣不厭其煩地敘寫,意在指責自己,反省自己為“求斗斛之祿”而帶來無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讀來無限悲哀。
3、文章中寫自己“想到雙方幼子的撫養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現實中來”時,連用兩個“嗚呼哀哉”有什么作用?參考答案:文中連用兩個“嗚呼哀哉”,表現了思緒的起伏跌宕,神情的無可奈何,使讀者也不自覺地產生共鳴,墜入哀痛迷惘之中。
【能力提升】請你以書信的形式,寫一段話勸慰處于極度悲痛中的韓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