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這是《秋天》教學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背景
新課程在瑞安實施已進入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中,我們的課堂可謂異彩紛呈,生機勃勃。課堂上教師放下了架子弓著身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學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課堂氣氛活躍,充滿歡聲笑語,掌聲雷動、音樂飄飄。但是有些所謂的“新課堂”與新課程理念“貌合神離”,在追求所謂個性張揚的背后,給人以浮躁、花哨的感覺。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公開課更甚,環節繁多,花樣迭出,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漸漸的有些教師迷失了,覺得課越來越難上,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的不輕松,效果也一般。因此,許多教師提出了在新課程下我們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呼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跟風;多一些腳踏實地教學,少一些形式主義的花架子。讓課堂遠離“嘩眾取寵”的新潮,遠離“時髦”的誤區,呼吁營造真實、自然、高效的語文課堂。以下就以人教版七上的《秋天》一課的教學為例,結合上述的膚淺認識,談談自己在市西部語文教學調研公開課上的真實課堂實踐及反思,與同行探討。
《秋天》是篇語言精美、構思精巧、意境優美的文章。出自名家何其芳的早年創作詩集《預言》。此詩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了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創作出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美文自然要美教,鑒賞、誦讀、涵詠的訓練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和對詩歌優美語言的品味,來完成對詩歌優美意境的體會,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是酌定的目標。我在環節的設計上從引秋,說秋,讀秋,品秋到頌秋,環環相扣。
案例描述
引秋
師:同學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生齊答:秋天。
師:中秋的月餅還讓我們唇齒留香,可前日的秋雨卻給我們帶來了濃濃的秋意,也告訴我們到了“秋風起兮白云飛”的季節了。我想大家都感受到了這季節的獨特魅力了。
說秋
師:那誰能為我們說說你所見的秋日景色呢?
生1:田野里的稻谷熟透了,金燦燦的,農民們在忙碌而高興的收割。
生2:山上很多樹的樹葉都黃了,有的還隨風飛舞。
生3:秋風起,天氣涼多了,早上去上學的路上都覺得有點冷了。
生4:我看見了樹葉一片片地枯黃、凋零,田野里的野菊花盛開了,金燦燦的一片。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交流,我發現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觀察
能力都能強,可謂“明察秋毫”。通過本單元前面課文的學習,我
們體驗了:朱自清筆下的江南春天,風和日麗,山青水綠。老舍的水墨畫——濟南的冬天,陽光朗照,水色天空。這堂課讓我們走進現代詩人何其芳筆下的秋天,看看又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板書:秋天 何其芳)
師:先讓我們簡要了解一下詩人何其芳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出示課件1)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1936年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于1937年出版,并獲《大公報》文藝金獎。
讀秋
師:有人說,秋天是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季節,尤其是詩人眼中的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詩人何其芳筆下的秋天,看看跟我們眼中的秋是否一樣。要求:讀準字音,其他同學認真聽幫助指正讀音。
一生讀
師:在字詞方面都讀準了嗎?
生1:背簍的背,他讀第一聲了,應該是讀bei第四聲。
生2:歸泊的泊他讀po了。
師:大家同意上面兩位同學所說的嗎?
生答:同意。(有點遲疑)
師:兩位同學的語音基礎很好,說的很對。不過老師想提一個字,“向江面的冷霧什么(撒)下圓圓的網”?
生:sa.
師:不對撒網應該讀第一聲。一起來讀讀這句: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生: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同桌互讀一下,每人都讀一次給對方聽,聽的同學注意對方是否讀準,如有錯誤給與糾正好嗎?
生讀(每位同學都很投入)
待生讀好后
師:現在老師想請全班同學齊讀一下,老師希望大家異口同聲好嗎?
生齊讀
品秋
品讀第一節詩
師:同學們讀的不錯,當然讀詩如果僅停留在讀準字音的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只有對詩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詩讀的聲情并茂,這就要我們仔細去品味詩歌中優美的語言和意境。有人覺得這首詩的第一節寫的不大好并對它進行了一些刪改,你們看看覺得如何?(出示課件2)
震落了清晨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傳出幽谷。
放下割過稻子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的瓜果。
秋天在農家里。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都刪改了那些地方。
師生共同逐句找出刪改的地方。
震落了清晨的露珠,(滿披著)
伐木聲丁丁地傳出幽谷。(飄)
放下割過稻子的鐮刀,(飽食過稻香)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的瓜果。(肥碩)
秋天在農家里。(棲息)
師:你覺得怎樣?刪了改了好嗎?你能就其中一處給我們談談你的看法嗎?先思考半分鐘。
生踴躍舉手
生1:“飽食過稻香”比“割過稻子”有詩意多了,因為它寫出了農民在秋天豐收了。
師:怎么理解豐收?
生1:飽食嘛,就是飽飽的吃過,吃的飽飽的,寫鐮刀割過很多的稻子,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了農民的豐收。
師:有飽過的經歷嗎?
生1:每天都吃的很飽。
師:什么感覺?
生1:挺好的。
師:你能把鐮刀飽食的感覺讀出來嗎。
生像模像樣的讀。
生2:“肥碩”一詞不能去掉,因為它寫出了瓜果很是好,又大又飽滿,如果去掉就不知道瓜果怎么樣,它也寫出了農民豐收了。
師:說的好啊,老師想問一下你知道“肥碩”的反義詞是什么嗎?
生2:干癟。
師:真好,如果去掉就不知道背簍里裝的瓜果怎么樣了啊。
生3:我覺著“飄”字比“傳”有味道多了。
師:什么味道?
生4:“飄”字寫出了伐木聲動態美,好像我們可以看見伐木聲一樣。比“傳”字有詩意。
師:看來大家都是很有詩意的人啊。(有生笑)“飄”字把聽覺形象化了,寫出了幽谷的深,靜啊!你能把這句的“飄”字讀的有詩意嗎?試試看。
此生讀后齊讀
生5:“棲息”這個詞語不能省去,“棲息”是停留,休息的意思多指鳥類,這里我想是說秋天象鳥兒一樣呆在農家里休息。
師:怎么看出來秋天到了農家里呢?
生6:因為農家里有收割過來的稻谷,還有瓜果,充滿著豐收的氣息。
師:說的真好啊,連老師都佩服你啊。“棲息”一詞將原本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秋天具體化,形象化,真是個好詞!
生7:“滿披”這個詞也不能刪去,因為它寫出了樹葉上有很多的露珠,被伐木聲給震落了,很生動。
師:為什么詩人要寫那么多的露珠呢?寫一兩顆不也一樣的嗎?
生8:清晨有很多的露珠可以寫出秋天到了天氣涼了。
師:還聯系了秋天的天氣的變化,真不錯,讀詩就要善于聯想。
尤其在讀的時候。你們覺得這一節該讀出什么感覺呢?
生9:農民豐收的那種喜悅之情。
師:我們就帶著這種感情來齊讀這一節好嗎?
生齊讀
品讀二、三節詩
師:其實刪改詩句這“活”是老師做的,那些被老師刪改掉的都是含義豐富,耐人尋味的地方。像這樣的地方其實下面兩節詩中還有很多,下面老師想請同學們自己找找選二、三個讓你感受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看法。先請同學們思考兩分鐘。
學生思考
師:可在小組內先交流自己的發現,綜合好組內思想,選派代表提取到全班發言。
生1:我覺得第二節第一句的“冷霧”用的好,因為它與秋天的天氣想吻合,又烘托出了一片朦朧的詩意,很有表現力。和首句的“滿披著的露珠”很相似。
師:一鳴驚人啊。掌聲鼓勵。
生2:“滿載”用的好,我覺得既寫出了蘆蓬上的白霜又寫出了漁船上的魚。
師:好,聯系了整節詩來理解。
生3:“游戲”一詞用的好,它和“棲息”一樣也是擬人,寫出了秋天的活潑可愛。
師:那是在誰的眼中?
生3:是在漁夫的眼中。
師;可見當時漁夫的心情是多么的—悠閑,自得。還可以從哪個詞中可看出這中心情?
生4:“輕輕”。
師:老師請男生用這樣的心情把這節詩朗誦一下。
男生讀
師:剛才有同學問“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魚還是烏桕葉?老師想請其他同學幫忙解決一下。
生5:我認為收起是烏桕葉,因為前面加了一個“似的”,所以說烏桕葉只是很像青鳊魚。
生6:我要反駁他的說法。詩歌后面寫的是“歸泊”,漁民們若沒打到魚就不會回家,不然他們吃什么呢?
生7:都收起來了,因為它們十分相象。你們看注釋上說烏桕的葉子形狀略呈菱形,還有秋天會變成紅色,在水里看應該很像魚。
生8:我認為漁夫什么都沒有打起來,但是卻被秋天那種淘氣喜悅的心情所感染。
師:哦,他打撈上來的原來是一種好心情。老師覺得大家答的都對,因為不管哪種意見,都是你自己理解的,詩歌的理解就應該是開放性的。
生9:“寥闊”這個詞語寫出了秋天草野給人的感覺,很真實。
生10:“清冽”一詞用的好,因為我家門前的小溪到秋天的時候水變小了,石頭露出來了,就是這感覺。
師;好,還聯系生活實際來解讀詩歌。
生;“夢寐”寫的好因為她寫出了牧羊女思念夏夜的笛聲的那種神情,充滿了詩情畫意。
師:你感受到了牧羊女的眼神很美啊。老師想請男生讀這節詩的前一句,女生讀后兩句,好嗎?
分角色讀
師:聽了同學們的分析和朗讀老師也想試試,同學們給老師這個機會嗎?
生齊回答:給
師:那老師如果讀的好你們給鼓鼓掌,讀得不好也給鼓鼓掌怎么樣。
師配樂朗讀。(出示課件3)
生熱烈鼓掌
師:我知道大家給我鼓掌更多的是表示對我的鼓勵。現在老師想給大家也配上音樂,一齊來讀讀這首詩怎么樣。
生配樂詩朗誦
師:課文導語說“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請你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名。
生: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師:看來大家都是有備而來啊。(生全笑)那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誦秋
這樣的秋景你喜歡嗎?最喜歡哪幅?你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誦嗎?
生練背后
分別指名學生背。
師小結;讓我們齊背這首詩來結束我們的這一堂課好嗎?
生試背結束
反思:
回顧這一堂課,我從對教案的設計到課堂的實踐,我想我都是在努力實踐著我所追求的真實、自然、有效的語文課堂.在這節課上有認知的沖突,智慧的的碰撞,情感的愉悅。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思維自然活躍,發言妙語如珠。學生的學習狀態輕松、自然。課堂氣氛不算熱鬧,但學生的思維決不僵硬。,學生的學習行為自主而積極。通過對學生的表現,也折射出了我對構建真實、有效課堂的一些認識。
一、精心預設——真實有效課堂的基礎
預設和生成并不矛盾,它們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精心的預設才有精妙的生成;要想有精彩的生成,必須要有教師課前嘔心的預設。在品秋環節,試教時我采用開放式的討論題:這首詩你最喜歡哪句,談談你的理解。(溫馨提示:可從字詞、修辭、感情等角度來談)結果學生反應冷淡,個別學生發言泛泛而談,整首詩的語言美,意境美,學生跟本體會不到,后改為“刪改師生共同討論的辦法學習第一節后,再小組合作探究后兩節,”這一預設讓學生對詩的品味體現一定的坡度,又符合農村七年級學生的學情實際,使課堂精彩生成不斷,高潮迭起,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整個課堂為之鮮活亮麗了起來。這一預設也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自主探究——真實有效課堂的保障
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為構建真實有效的課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學生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才能真實的表現,有效的學習,才能學有所獲,如在品讀第一節詩時,讓學生對五處或刪或改的地方談理解。學生就能個性化的選擇談自己理解深的地方,讓整個課堂可以向“縱深”發展。后二節詩讓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碰撞思維的火花,在交流面上有所突破。二者都為有效的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共同反思——真實有效課堂的靈魂
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具備反思意識。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反思自己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以便今后教學中進一步提高;反思自己課堂教學的失敗之處,分析失敗的原因,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或方法。除了教師進行反思,學生也要進行有效的反思。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而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我們要留給學生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如在本案例中,我在與學生品讀了第一節詩后,讓學生反思歸納出抓關鍵詞來理解品讀詩歌的美的方法,并以此來學習后兩節,教學中扶放結合學生就學的很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