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社戲》第一課時教案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4.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1.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寫作背景: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初識課文:聽錄音,弄懂字音,了解課文大意。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4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5-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5—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節)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六件事:A .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 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 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討論并歸納: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討論并歸納: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 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1.練習一、練習二(可以不抄寫題目,答案要詳細準確)
2. 課后詞語抄寫兩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