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草原》優秀教學設計及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認識綠線內的4個字,能正確讀寫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學習生字、新詞,著重理解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
3、弄清課文記敘順序,給課文分段。
4、學習課文第1段,體會草原靜態的美并嘗試背誦。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同學們還記得描寫草原的古詩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
交流背誦《賦得古原草送別》、《敕勒歌》
2、詩中的草原什么樣?想看看嗎?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的美麗風光和人土風情的畫片,請學生談談觀后的感受。(放課件)
欣賞著草原美麗的畫面,此時你有什么想法?
3、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
今天,讓我們隨著作家一起走進草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一邊讀一邊想象:1.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
2.草原人民是怎樣待客的?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下面生字、新詞:“渲染、勾勒、迂回、鄂溫克、天涯??????”,指名認讀
先正音、正形、再講詞義。
(2).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詞交流理解。
(有些詞讓學生互學互幫,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有些詞語留到講讀時解決;有些詞語課后個別解決。)
(3)、弄清課文記敘順序,討論分段。
1.這篇訪問記按什么順序記敘了訪問的過程?
(這篇訪問記按地點轉換的順序寫了訪問的過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別草原。)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并說說每一段段意。
三、學習課文第一段
1.默讀,分層次。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什么?分幾層?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課文第1段寫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課文分兩層寫。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寫產生的感想。)
2.再讀,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樣?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來寫的?為什么抓住這些景物寫?
(讀后討論。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麗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群這些景物來寫的。因為這些景物顯示了草原的特色。)
3.細讀、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這些景物的?
(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寫。)
(2)作者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你最喜歡哪一句?把它找出來多讀幾遍。
(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
(3)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指名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說一說為什么喜歡。(相繼出示多媒體圖片)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通過欣賞圖片加深理解,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默讀、思考、朗讀:在這種境界里,作者產生了什么樣的感情?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說一說“境界”一詞的意思。讀時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關系;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表達作者感受的兩個句子。)
4、指導學生背誦第1段課文。
(1)讓學生按課文描寫順序和景物特點,邊讀邊想象,把這段課文熟讀成誦。
(2)指名嘗試背誦
5、小結:祖國的草原這么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同學們如果學會了這種寫作方法,一定會使作文增色不少。
四、作業。
1.在作業本上練習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背誦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2、3、4、5段。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草原不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課文的生字新詞。
2、背誦課文的第一段。
二、講讀第2段。
1.指名讀第2段。思考: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途中,看到了什么?
(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幾十里外迎接客人。)
2.講讀草原景色。
(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覺?(草原十分遼闊。)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
“灑脫”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課文指行動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聽不到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這些描寫說明草原環境有什么特點?(十分靜寂。)
(3)初入草原,環境的特點是遼闊、靜寂。后來呢?草原環境有什么變化?從什么地方開始變化的?(看到了河,隱隱有鞭子的輕響)
(4)說明了什么?(說明有了河流、水草長得茂盛,蒙族人民就會把牛、羊、馬群趕到這兒來放牧。)
3.講讀主人迎客。
(1)指名學生讀描寫主人迎客的句子。
(2)“疾馳”、“襟飄帶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為什么用一條彩虹比喻來歡迎遠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為他們突然出現在遠處的山丘上,而且都穿著顏色鮮艷的衣裳,這樣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現了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情。)
(4)當主人見到客人時,草原的環境有什么變化?從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4.小結: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見什么東西,聽不見一點聲音,處在這種環境使人產生一種遼闊、靜寂的感受,接著作者快到公社時,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熱情迎客,聽到了各種聲響,自然引起一種興旺、熱鬧的感受。作者的感受是由靜到動,讓我們齊讀這一段感受這種變化。
三、講讀3、4、5自然段。
1.讓三名學生各朗讀一段課文,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1)這三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2)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表現蒙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
2.讀后討論交流。
(1)主客是怎樣見面的?作者運用哪幾個動詞來表現激情洋溢的氣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說的?這些表現什么?你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怎么樣?用歡樂、熱情的感情朗讀這一節課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從這節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兩族人民情誼很深?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別時的情景怎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中的“何忍別”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講?(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別呢?)第2句中的“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怎么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別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舍地告別。)用在詩句結尾的作用是什么?(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哪些地方體現了蒙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①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③飯后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
四、總結全文。
1.從全文看,課文主要分成哪兩個部分?
(課文前兩段主要講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講草原人民的美,說明蒙漢兩族人民感情深厚。)
2.你是怎樣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
小結: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中心是表現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作者以寫草原之美襯托蒙族人民的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同時,也寫出了草原的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作者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態美和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業。
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讀一讀,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寫在摘抄本上。
2.練習課后練習題第4題。
教學反思:本篇課文主線清晰,文字優美。針對六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的特點,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以讀促解逐步深入課文。多媒體的使用讓學生更直觀地欣賞到了草原的美,對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很大幫助。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明顯感到內容多、時間緊,由于講解過細,提問瑣碎,所用時間遠遠超過了兩課時。長文如何短教?回顧教學過程,我覺得這篇課文的兩個部分在講解上不該平均用力。第一部分“草原美”的講解不要過多,是以學生讀、悟為主;第二部分“蒙漢情深”是重點,要讓學生細讀文本,抓住描寫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句子,品味感悟“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含義。因此,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分析課文,老師不要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學會放開保護的手,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教學也是一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