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5.《古詩詞三首》教案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文簡說】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認讀一個要求會認的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并能夠背誦。
過程與方法:以閱讀為主,聯系文中的優美詞句展開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讀重點詞句,體會詩句體現的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展開想象,感受孩子的無憂無慮、純真爛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孩子的無憂無慮、純真爛漫,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并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
1.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
2.搜集帶有數字的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也有人說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唐代詩人呂巖的七言絕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整體感知:
1.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3.再次誦讀全詩,發揮想象,在這首詩中,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領悟詩意
1.提出自學要求,自主或合作學習,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①“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理解詩中的數字。(“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你還知道哪些數字詩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瑤池》唐.李商隱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劍客》唐.賈島) ②“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③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④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么呢?(出示呂巖小傳,指名朗讀。呂巖字洞賓,唐代京兆人。咸通舉進士,曾兩為縣令。值黃巢起義,攜家入終南山學道,不知所終。詩人呂巖借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發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用優美的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畫面。
(綠草如茵,鋪滿廣闊的草原,放眼一望無垠。笛聲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四、積累運用
《牧童》這首詩讓我們體會到了原野生活的樂趣,我們認識了這位天真爛漫的牧童,欣賞了他美妙的曲子。現在,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詩,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五、課外拓展
1.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把搜集到的帶有數字的詩抄在積累本上并在小組進行交流。
板書
5.牧童
草場、笛聲
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月夜、牧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