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教師教育筆記《沒玩夠,就再玩一會》,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沒玩夠,就再玩一會
我所教的班級的幼兒年齡差不多都在兩歲半左右,根據發展心理學上的分期還處在嬰兒期(0~3歲)。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入院時間不長這是他們所共有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發現會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如看書時,老師要把書收起來的時候有的孩子會說:“我還沒看夠呢。”就是不肯把書放起來。玩完玩具要把玩具收起來時,也會說:“我還沒玩夠呢。”不讓老師收玩具。如果老師在這個時候硬是把書或玩具從他的手里收回來,他會又哭又鬧,要好一會才會好。而這種現象并不是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會發生。每當這時老師會很頭痛,既想把玩具收起來又不想讓孩子哭,怎么辦呢?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一段時間。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來小時候和媽媽的一段經歷,一次我和媽媽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我走累了,纏著要媽媽抱,可這時的媽媽也很累了,媽媽也沒有力氣抱我了,可是我還是不停的纏著媽媽抱,沒有辦法,最后我和媽媽商量好,媽媽只抱我一下。媽媽真的說話算話抱了我一下,一會功夫就把我放了下來。可就因為這一下,我竟然把剩下的一段很長的路自己走完了。因為很累所以我記得很清楚,一天我突然想起為什么不用媽媽對付我的方法試一下呢?
這天到了收玩具的時候了鑫鑫又帶著哭腔朝著我說我還沒玩夠呢。我并沒有像往常那樣,硬逼著他把玩具放回去,而是對他說:你沒玩夠,老師就允許你再玩一會,但只能玩五分鐘,我說停的時候你就要把玩具放回去。他答應了。我也決定說話算話,雖然這么大的孩子還認識不到五分鐘是多長。可是令我吃驚的是,這招竟是如此靈驗,鑫鑫只是把玩具在手中拿了一小會兒,我還沒喊停呢,他就自動把玩具收了起來。
接下來我又對不同的孩子進行了幾次試驗,時間也從五分鐘改成了一分鐘,有時候我干脆說我數十個數或五個數,數完你就要把玩具收起來,得到的結果是往往我還沒有喊停或者我的數還沒有數完,孩子們已經把玩具放好了。還有一次當我答應一個孩子可以再玩一會后,那個孩子并沒有玩直接就把玩具放了回去。
我覺得很奇怪,這是什么原因呢?慢慢的我想起了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埃里克森將2~4歲的兒童劃分為第二階段兒童早期,這個階段的幼兒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客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而我所教的幼兒正是處于這一階段,獲得自主感的階段,他們說沒有看夠,其實是在表達一種自主意識,而這時的我們不應強加干涉,應該滿足他們這種獲得自主意識的需要,幫助他們,使他們的自主意識不斷的提高。通過這件事,我也漸漸的明白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對癥下藥,最終才會藥到病除。
幼兒園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教育筆記案例200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教師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老師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上學期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下學期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教育筆記200篇
教育筆記:老師,我不玩了
周二的早上,辰間活動的內容是玩平衡板。小朋友三三兩兩的組伴在操場上玩開了。
有的是合作性的玩,有的是單獨活動。最后來園的幾個孩子已經沒有平衡板了,就請他們去找別人一起玩。幾個活潑的孩子很快就參與到組合性的游戲中了,剩下幾個不太主動的孩子仍舊傻呆呆的站著,不會主動找別人游戲。我帶著他們找到其他玩游戲的孩子,讓他們一起玩,孩子們很樂意的接受了。可是才一會,那幾個孩子就不參與活動了,小朋友告訴我說“我叫他們,他們也不愿意參加。”我明白這幾個孩子平時都是單獨活動,不太愿意和別人一起玩。我掃視四周,發現恒恒和郎雍他們正坐在平衡板上聊天,于是走過去說:“你們則呢們不玩啊,在聊天啊!恒恒,你的平衡板給姚亮玩吧,他都沒有玩具了,你可以和郎雍一起玩。”恒恒猶豫著站了起來,于是我拿走了恒恒的平衡板。
過了一會,有小朋友來說:“恒恒鉆到宣傳板后面去了,我去拉他,他躲的更里面了,我把他拉來 ,他又鉆進去了。我很奇怪”你怎么了,誰欺負你了?”
恒恒以一邊擦眼淚一邊說:“老師,我沒有玩具了。”我更奇怪了“不是叫你和郎雍一起玩么。”恒恒哭的更起勁了“我沒有玩具了。”“你的玩具老師給其他小朋友玩了啊。”“我講話了,我不乖。”我明白了,大概是我拿走了他的玩具,他以為老師在批評他,他才躲起來的。都怪老師沒有把話說清楚。我拉著他的手說“你今天做了好事情了,怎么還哭啊,姚亮沒有玩具了,你把自己的給他們玩,真是個大方的好孩子,知道謙讓。”“老師,真的嗎?”“那當然了,走,我帶你一起玩去。”恒恒破涕為笑了。
望著恒恒的笑臉,我發現孩子的心是多么的敏感啊!作為老師真的應該注意自己說的每一句話,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在孩子聽來卻是另外的意思了,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啊。
教育筆記:老游戲,新玩法
今天的集體游戲是 “炒黃豆”,玩了幾次后,有的孩子不想再玩了,但部分孩子還想繼續玩,怎樣才能照顧到所有孩子的興趣?我靈機一動,對他們說:“孩子們,我這次不想吃炒豆子了,炒豆子太硬了!我想換種吃法,吃煮豆子!小豆子們,快回到我的大鍋里來!煮呀煮呀煮豆子呀……”孩子們又投入地玩了起來!他們的思路也被開啟,紛紛向老師提供豆子的吃法:“老師,你吃炸豆子好不好?”“老師,你吃涼拌豆子好不好”“老師,你吃蒸豆子好不好?”我在吃不同口味的豆子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個抱在一起我才不吃”“四個抱一起我不吃”等等。所有的孩子都非常興奮,不愿意結束游戲。第二天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老師,今天我玩炒米飯吧!”“老師,吃炸油糕吧!”“老師,我炒蘿卜了!”“菜”的種類越來越多了!于是我請個別幼兒來做小廚師,來做他想吃的菜,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更高了,小廚師還提出了新要求“五個人抱一起我才不吃!”……
從以上幼兒玩的游戲中可知,當習以為常的事物發生變化,注入新奇因素時,會引起幼兒的極大興趣。游戲不是僅僅讓幼兒獲得愉悅,還可以鍛煉思維的創新性、敏捷性,學習一些數學知識與合作行為。在戶外活動時教師每天組織一成不變的傳統活動,長時間后幼兒勢必會喪失興趣。如何解決“傳統活動”與“幼兒興趣”之間的矛盾呢?在傳統的活動中注入“新”元素,是一種值得嘗試的途徑。
教育筆記:沒玩夠,就再玩一會
我所教的班級的幼兒年齡差不多都在兩歲半左右,根據發展心理學上的分期還處在嬰兒期(0~3歲)。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入院時間不長這是他們所共有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發現會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如看書時,老師要把書收起來的時候有的孩子會說:“我還沒看夠呢。”就是不肯把書放起來。玩完玩具要把玩具收起來時,也會說:“我還沒玩夠呢。”不讓老師收玩具。如果老師在這個時候硬是把書或玩具從他的手里收回來,他會又哭又鬧,要好一會才會好。而這種現象并不是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會發生。每當這時老師會很頭痛,既想把玩具收起來又不想讓孩子哭,怎么辦呢?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一段時間。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來小時候和媽媽的一段經歷,一次我和媽媽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我走累了,纏著要媽媽抱,可這時的媽媽也很累了,媽媽也沒有力氣抱我了,可是我還是不停的纏著媽媽抱,沒有辦法,最后我和媽媽商量好,媽媽只抱我一下。媽媽真的說話算話抱了我一下,一會功夫就把我放了下來。可就因為這一下,我竟然把剩下的一段很長的路自己走完了。因為很累所以我記得很清楚,一天我突然想起為什么不用媽媽對付我的方法試一下呢?
這天到了收玩具的時候了鑫鑫又帶著哭腔朝著我說我還沒玩夠呢。我并沒有像往常那樣,硬逼著他把玩具放回去,而是對他說:你沒玩夠,老師就允許你再玩一會,但只能玩五分鐘,我說停的時候你就要把玩具放回去。他答應了。我也決定說話算話,雖然這么大的孩子還認識不到五分鐘是多長。可是令我吃驚的是,這招竟是如此靈驗,鑫鑫只是把玩具在手中拿了一小會兒,我還沒喊停呢,他就自動把玩具收了起來。
接下來我又對不同的孩子進行了幾次試驗,時間也從五分鐘改成了一分鐘,有時候我干脆說我數十個數或五個數,數完你就要把玩具收起來,得到的結果是往往我還沒有喊停或者我的數還沒有數完,孩子們已經把玩具放好了。還有一次當我答應一個孩子可以再玩一會后,那個孩子并沒有玩直接就把玩具放了回去。
我覺得很奇怪,這是什么原因呢?慢慢的我想起了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埃里克森將2~4歲的兒童劃分為第二階段兒童早期,這個階段的幼兒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客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而我所教的幼兒正是處于這一階段,獲得自主感的階段,他們說沒有看夠,其實是在表達一種自主意識,而這時的我們不應強加干涉,應該滿足他們這種獲得自主意識的需要,幫助他們,使他們的自主意識不斷的提高。通過這件事,我也漸漸的明白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對癥下藥,最終才會藥到病除。
幼兒園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教育筆記案例200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教師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老師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上學期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園下學期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教育筆記200篇
幼兒教育案例:玩中樂 樂中學
國際象棋是一項歷史悠久、在世界開展最為廣泛的體育活動之一,同時也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智力活動。革命導師列寧曾將國際象棋形象地比作為“智慧的體操”。著名棋手、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也將國際象棋比喻為“啟智魔杖”。著名教育家,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基,在他1969年出版的、已被譯成10多個國家文字的名著《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中寫道:“國際象棋是循序漸進的進行邏輯思維的最好學校”。“下棋能使思維條理化,促使思想集中,充分開發幼兒的智能天賦和記憶力。” 因此,我園將國際象棋教學引入課堂。
案例描述:
在國際象棋的課堂上,所有的幼兒都在聚精會神的下棋,只見帥帥心不在焉地玩著棋子已與旁邊的幼兒亂作一團。“帥帥你在干什么?”我有些生氣。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 “你知道你影響了別人下棋是不對的嗎?”仍舊不吭聲。我收走了他的棋盤,這時他哭了。“你為什么不下棋”他好委屈地說:“我想玩玩具下棋沒意思。”
案例反思:
思考良久,我似乎悟到了一些東西。如何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覺得過于枯燥,避免對孩子的逼迫,讓孩子在保持放松心態的前提下愛上國際象棋呢?眾所周知,3—6歲的幼兒具有天生好動,善于觀察,模仿,思維具體形象、注意力不穩定,持久力差等特點,如何才能將枯燥、抽象、深奧難懂的國際象棋知識轉化為生動、淺顯、幼兒喜歡的內容呢?
教育措施:
教學游戲化提高幼兒下棋的技能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在幼兒時期要發展智慧,關鍵是讓幼兒做各種各樣的游戲,從娛樂中學,從玩耍中學。其教育過程是:興趣——游戲——引導——激勵。
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游戲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它具有趣味性、具體性、虛構性、社會性的特點,根據幼兒園國際象棋教育的內容、要求以及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我精心地改編和創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有趣的游戲活動,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國際象棋學習活動之中。如:在教小班幼兒認識棋子王時,我就設計了到國際象棋城堡去做客的游戲環節:開火車到城堡——受到城堡主人“白王、黑王”的熱情款待——和城堡主任玩捉迷藏的游戲——幫棋子寶寶找房間——安靜離開城堡。通過這條游戲的主軸線,幼兒在動靜交替的游戲氛圍中快樂的掌握了對黑白王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其他棋子的認識。
另外,我還把教學游戲滲透到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之中,如:數學游戲《數格格》,練習認識國際象棋棋盤;語言游戲《車寶寶去旅游》,練習車的走法與吃子;音樂游戲《皇后逛公園》,練習后的走法與吃子;體育游戲《摘蘋果》,練習象的走法與吃子;社會游戲《小馬運糧》,練習馬的走法與吃子,等等。
2.靈活指導各種教學游戲
《指南》明確指出:教師是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國際象棋教學游戲的指導過程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時,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以不干預幼兒的游戲為準則;在幼兒兩兩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并以評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在集體教學游戲時,我則主要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游戲進行間接指導。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來充分拓展幼兒的觀察、記憶、思維等能力。
3.切實遵循教學游戲的基本原則
(1)、游戲的目的性
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必須與教學密切相關。因此在設計國際象棋教學游戲時,要充分考慮教學的重難點和其它教學要求。如:學習象的走法與吃子,重點要掌握不受其他棋子的影響練習斜走斜吃的技能。我是這樣做的:把整個棋盤設計成果園,象寶寶和媽媽一起到果園里去摘果子。一開始,象寶寶跟著媽媽摘蘋果,媽媽走到哪里,象寶寶跟到哪里把蘋果摘下來,然后稍加難度,在棋盤上設置障礙物(青蘋果),要求象寶寶把已長熟的紅蘋果摘下來,最后通過兩個象寶寶比賽摘蘋果結束游戲。整個游戲氛圍很活躍,幼兒的學習也很主動、積極,達到了游戲教學的目的性。
(2).游戲的規則性
開展游戲是為了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增進智力,培養意志。而幼兒意志的主要表現在行為的自覺性、堅持性、自制力等的發展。大家都知道,自律性低、自制力差,這是幼兒意志發展的特點之一。在游戲中遵守游戲規則則有利于幼兒意志的發展。遵守規則表明一個人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認識自己行為的合理性,認識自身行為對于大家的影響、對于自己成長的影響,幼兒在國際象棋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游戲規則的遵守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行為的不穩定性、隨意性,發展自身行為方面的自覺性和自制力。如那首朗朗上口的語言游戲兒歌《三字歌》:------摸了子,就走子;子離手,不后悔;贏了棋,不驕傲;輸了棋,不灰心;遇強手,莫害怕;遇弱手,不大意;小朋友,有志氣;好棋風,從小立;學做人,學棋藝;為祖國,立大業。讓幼兒理解了學下國際象棋的要求與規則,從而樹立良好的棋風和棋藝。
(3)、游戲的啟發性
游戲的啟發性體現在教師對游戲難度的把握上,各個幼兒由于遺傳、環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技能、興趣、愛好智力的發展水平都有差異,在學習國際象棋時,表現各不相同,有的思維靈敏,反應較快,有的思維慢一些,反應不夠靈活,因此在設計游戲教學時要注意游戲的啟發性,既要注重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量力而行,又要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幼兒的思維有快慢之分,特別是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幼兒,在游戲中可以適當給他們以提示,啟發并鼓勵他們在游戲中獲勝,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幼兒,則要設計有難度、有挑戰性的游戲,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真正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之情。
二.利用多方面資源提升幼兒的下棋素養
1.淡泊棋技,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我們不是為了培養幼兒國際象棋高手而開展此項活動的,而是以國際象棋為幼兒游戲活動的載體,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寓教于樂,讓幼兒在學下國際象棋的活動中既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時不同程度地獲得智慧的發展。正如著名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的深切體會那樣:“下棋使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集中注意力,學會了細心,學會了……好多好多的優良品質。我仍清楚地記得當初習棋時的情景和不知不覺中學習成績的提高。直到長大以后,我才意識到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在那樣小的年紀就開始下棋了。通過學習國際象棋而終生受益。”
2.營造氛圍,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幼兒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離不開良好環境的熏陶。
3.關注過程,積累幼兒的活動體驗。以正確的觀念引領教育實踐使幼兒愛上國際象棋。
4. 因材施教,搭建幼兒的成功舞臺
《指南》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每個幼兒由于遺傳、環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影響,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技能、興趣、愛好、智力的發展水平都有差異。在國際象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思維靈敏、反應較快,有的思維較遲鈍,反應不夠靈活。在讓他們開展習棋活動時,我們不應“一刀切”。對接受能力差的孩子多輔導,放慢速度,減低難度;對接受力強的孩子,充分發揮其潛力,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個別幼兒在下棋時碰到困難有抵觸情緒時,就請這部分孩子當裁判,讓他們在邊看邊學中體味下棋的興趣,體驗當裁判的樂趣,從而逐漸克服消極情緒,轉變為樂于參加這項活動。
5.提高家長素質注重家園合作。
我們定期向家長介紹國際象棋的規則和走法,發放教學資料,開展咨詢活動;向家長推薦一些國際象棋游戲軟件,通過生動有趣、直觀的游戲,調動孩子在家練習的興趣;組織家園國際象棋比賽,邀請家長做裁判,調動孩子和家長的參與熱情,使家長逐步了解開展國際象棋活動的目的。通過培訓和教師的指導,不少家長掌握了國際象棋的一些基本棋法、內容,做到有針對性、有步驟地指導自己的孩子,逐漸把家庭建成幼兒國際象棋活動的另一塊陣地,從而充分發揮了家長這個巨大的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
幼兒園國際象棋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戲中,讓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
教育筆記:老師,我不會玩
本期我班新來了一名小朋友,她叫婷婷,是個女孩,今年6歲了。開學介紹新朋友的時候,我叫新來的小朋友做自我介紹,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大方的介紹了自己的姓名、年齡。輪到她時,她用很低的聲音說:“婷婷。”聲音很低,低到只有我一個人聽見了。我說:“婷婷,可以大聲一點嗎?”但是她沒有出聲。我給小朋友們說,婷婷剛來,對大家還不熟悉,希望大家要和他一起玩,做好朋友。
接下來的事情卻是我沒有料到的。
集中活動她和別的孩子沒什么區別,可是在分組自選活動和戶外活動,可以看出她和大家則完全不一樣。分組自選活動時,別的小朋友都興高采烈的去選定區角,拿材料,爭先玩耍起來,可是婷婷像個木偶一樣,坐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我過去問她為什么不去玩呢,她說她不想玩。我過去喊佳佳去邀請她到娃娃家玩,佳佳去喊了,可是她仍然沒有動。我想,也許她才來,還有些拘謹吧,過些時間與小朋友熟悉些就不一樣了。
可是,兩周時間過去了,三周時間也過去了,她一點都沒有改變。她坐在角落的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從不挪動一步,上舞蹈課和講故事時,要求小朋友們離開小組位置,到活動室的中間來圍著,但是她從不離開她坐的那個地方,如果沒有了椅子,她就直接坐在地上。無論怎么說,她都堅決不圍繞集體活動,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我問:“你為什么不去玩呢?”她答:“老師,我不會玩。”
我說:“你來參加幾次了就會了。”她不言了。
通過家訪,了解到這個孩子是從福建回來的,在福建上了兩年幼兒園。家長說,在那里的老師反映這個孩子膽子小,但是還是喜歡上幼兒園,也和朋友一起玩。
接下來,我就去動員班上的幾個女小朋友,有涵涵、佳佳、桐桐等,讓她們主動的找婷婷玩,她們很高興的答應了。
角落活動時,在語言區,佳佳拿著拼音卡片邀請婷婷一起玩,因為婷婷在福建上幼兒園時她最喜歡讀拼音,所以就和佳佳一起玩起了找拼音寶寶的游戲。
戶外自選活動是走高蹺,婷婷不玩,她說她不會玩,然后一個人呆呆的站著看他們玩。柯夢桐看見了,過去和她一起在花臺邊玩,只見她們每個人都拿了一根樹枝,在花臺的泥地上比比劃劃,玩得很開心。我想,現在最要緊的是讓她盡快與小朋友熟悉起來,讓其他的小朋友帶著她愉快的玩起來。
都說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透過玩,可以啟發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與創造力。我一定要找到讓婷婷小朋友玩起來的辦法。
一定要讓她玩起來,我想。
在幼兒園里,我鼓勵她要積極的努力的玩,看到她踩在高蹺上害怕的戰戰兢兢樣子,我大聲說“婷婷,你能行的。”玩羊角球時我鼓勵她大膽的蹦跳,玩滑梯時扶著她滑下來,讓她體驗玩的快樂。
其次,讓孩子帶動孩子,讓她玩起來。就像前面說的,鼓勵其他小朋友邀請婷婷一塊加入游戲玩耍。
我積極走訪家長,與家長溝通,告訴家長,多抽時間陪孩子玩,與孩子一起活動,做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和成長。開始家長說她們也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我就告訴她們幾個簡單的親子游戲,像揪尾巴、耕田、猜謎語、講故事等都可以,總之是要求家長行動起來,去掉孩子的抑郁和孤僻,讓孩子快樂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漸漸地,我發現婷婷主動玩起來了,性格也比從前開朗了許多。
沒有不會玩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和家長,整天都要求孩子寫字、讀拼音,扼殺了孩子愛玩的天性,會玩的孩子也變得不會玩了。學前教育去小學化,讓學前教育回到幼兒的生活,把童年還給孩子,把歡樂還給幼兒。
在剛開始的學期任務布置中,角色游戲材料的布置便是其中很是主要的一項。內容添置統一,種類紛繁多樣。隨后便在每一日的空余時間,教師們都忙于制作材料,點數歸類。于此,不外乎得請家長們配合收集制作的各種材料,如:大塊泡沫、多色線、鞋盒、藥盒等等。孩子們每天來園,最常問的一句就是:“老師,你在做什么呀?”
一次,家長淘來了一塊大泡沫,我和師傅商量著按這樣式可以做成燒烤架之類的點心店素材。想著便去找材料準備做起來。在班里來回走動時,萱萱和陽陽注意到了我手上的大泡沫。“老師,這是什么?”我看了看手上的泡沫,沒有回答,只是反問道:“你們覺得這個像什么呢?”“像小桌子。”“如果把它做成點心店的燒烤架,你們喜歡么?”“喜歡,很喜歡。”兩人非常開心。“老師,你真能干。”“中午的時候,陳老師也在不停地做這些材料呢。”“陳老師也非常的能干。”“我們的奶奶也會幫忙縫我們班的水果蔬菜呢。”“奶奶也很能干。”聽著這些好聽的話,我感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還不都是為了這些孩子。
第二天早晨,凱瑞早早地來到了幼兒園,自己搬好玩具放在桌面上玩了起來。我手上拿著正在做的材料,興致勃勃地問他:“凱瑞,你喜歡我們增添出來的這些材料么?”凱瑞一臉的不自在,用手摸摸自己的臉,輕輕地蹦出了一句:“不喜歡。”說實話,真是有點打擊。“為什么不喜歡呀?”“因為太多了。”“太多了?”我很驚訝。“恩,夠了,老師。”再次受打擊。“恩,老師知道了,你繼續玩吧。”
針對游戲材料,有關資料顯示,游戲材料和兒童的年齡之間存在交叉關系,較小兒童在游戲時需要同類的游戲材料要多一些,年齡較大的兒童在游戲時需要不同類的游戲材料要多一些。因此在中班下學期,角色游戲的材料應針對幼兒本身進行增添。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已逐漸強烈,在教師制作主題墻時詢問孩子的意見,孩子們也可以給出相應的較好的意見,制作出來的效果自然也令孩子們滿意。給孩子一塊布,我們該怎么問他,是該問“這是什么,應該怎么玩?”還是“這像什么,可以怎么玩?”我想大部分的老師肯定會選擇后者,因此對于角色游戲材料的增添,我們適當也可以問問孩子們的意見,畢竟孩子才是游戲的主體,一切游戲都是為了孩子。
《幼兒教師教育筆記3篇》:幼兒教師教育筆記第1篇 提高警惕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 幼兒年齡小,安全意識很差,并且缺乏生活經驗,見了新鮮事物敢于冒險,所以我們必須要提高警惕心,把握好幼兒安全這一關,要
《小小班教養筆記30篇》:小小班教養筆記第1篇 小班教養筆記(一): 穩定情緒,樹常規 看著已經入園一個月的豆豆班小朋友見全神貫注的在聽明教師講故事,此刻豆豆班的小朋友可能干了。我想到習慣的
《大班保育筆記200篇》:大班保育筆記第1篇大班教師保育筆記篇一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人類奠基的教育,教師要運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訂內容和方式、方法,及時的給幼兒進行一定的鼓勵,讓孩子們樹立自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