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下學期教育筆記《不隨便“插嘴”》,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不隨便“插嘴”
班級中有不少孩子有“插嘴”的習慣,在活動中總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兒主要特點就是愛模仿,一個孩子有這種情況,其他孩子也相繼模仿,使得課堂紀律亂糟糟的。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都會覺得非常懊惱,多次強調上課不隨便插嘴的問題,最后還是會有孩子屢教不改,不禁令我頭疼。
要說我們班的“插嘴王”胤嘉小朋友可以說是當之無愧,每次教學活動他都有說不完的奇思妙想,語言活動《樹葉鳥》課程中被講到小樹葉飄落下來變成了樹葉鳥,故事還未講完只聽他脫口而出“為什么是樹葉鳥?樹葉怎么會變成小鳥呢?這是怎么回事啊?”我故意裝作聽不見,繼續講故事,他見我不理睬他,自己在底下喃喃自語:“為什么啊?怎么會這樣呢?”我順勢回了他一個眼神,示意他等我講完再提問,這才消停了會兒。這種情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比較常見,有事令我頭疼,有時又能為我們的課堂添加生氣。
小班幼兒年齡小,知識面相對較窄,但求知欲高,很多不知道的問題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答案。細細分析孩子出現“插嘴”的現象不光是孩子的原因,我們老師的提問方式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不當的提問方式容易引發孩子隨意發言,然后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的處理方式也是相當重要的,小班孩子年齡小,意會能力較弱,就需要語言提醒,但這種方式就會影響課堂秩序,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我會以眼神示意。
用簡單的方式制止孩子的“插嘴”的現象,極有可能抑制一位具有獨特見解并敢于表達的人才,在日常生活活動、晨間談話時,可以教育孩子適當地“插嘴”,告訴他們隨便“插嘴”會影響其他小朋友學習本領,老師提問的時候要積極的舉手回答問題。良好的常規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有利于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孩子的適當“插嘴”還是需要我們鼓勵的,會活躍教學氛圍,使課堂更顯生氣,同時會調動其他孩子的思維。
教育筆記:孩子“插嘴”的背后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上課時的狀態也不徑相同,有的認真聽講,坐的很神氣,有的則是偶爾會走神,還有些孩子更是喜歡在上課時插嘴。班上的幾個小朋友經常會在老師上課時情不自禁地插嘴。在上課時當老師提出問題時,還沒等大家舉手,等老師請他站起來回答時,幾個愛插嘴的小朋友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后面的小朋友也照著他們的樣子說個不停,次數多了,我也很生氣,并告訴那些愛插嘴的小朋友,老師不請那些不舉手的小朋友。
每個班都有些愛插嘴的小朋友,其實孩子插嘴很多情況下說明他們在認真的傾聽,積極的參與思考,但不停的“插嘴”又會干擾課堂活動,老師也很苦惱,但又不能太直接地去批評他們,因為這樣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我們要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適當的給他們“冷處理”。不舉手的小朋友,老師不會請他回答問題的。
當然,習慣不是一時半會能養成的,壞習慣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只要我們老師堅持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傾聽習慣,我相信,孩子們的毛病會改掉的。
我在給孩子們朗誦、講故事時,總是想方設法使他們進入角色。有時候,在一句話中間,我會留一個字或一個詞組讓孩子們去填充。諸如“你們想下面會發生什么事情”等。我讀清楚每一個字,解釋任何一點有可能的疑難之處。有一天下午故事課,我正在讀《好心的大象國王巴巴爾》的新書,一句小聲的問話打斷了我:“大象吃什么?”“對了,吃什么呢?”大伙齊聲和道。于是,孩子們想象的翅膀張開了。我知道,此時的他們已完全沉浸故事之中,讀書活動對于他們,還成了一種大膽的探索嘗試活動。要使讀物變得更生動,首先要激發孩子的興趣。在讀一本新書前,先讓孩子認真欣賞封面,問他們:看到了什么?故事可能講些什么?接下來,指書上的問:“你認為這兒發生了什么事?”一邊講,一邊指著書上關鍵的插圖和文字。故事結束后,可提問孩子們最喜歡故事中哪一部分及他們喜歡什么樣的結尾。“活讀”即讓“死”字變“活”能促進思維發展,提高語言能力。
在以前組織孩子們活動時,我總是關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在組織孩子們接火車。在走之前,我問孩子們一連串問題:“能使勁跺腳走嗎?能推人嗎?能蹦著腳走嗎?能走出隊嗎?…………”我以這樣的方式提醒孩子們以達到規范其行為的目的。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們知道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卻不能明確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這種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孩子們形成“關注負面”的傾向。上課也好,游戲也好,我總將目光集中在那些總是“做錯”的孩子們身上,指出他們哪里做的不對,這使得孩子們逐漸成為“挑毛病”的好手,永遠盯著別人的錯誤。
我意識到了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積極的評價,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點批評。這樣會造成他們的自卑心理,不易培養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改進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沒有遵守規則時,用溫和的眼神提醒,盡量不點名批評孩子。不當著孩子的面說錯點,在孩子耳邊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肯定的眼神,為她伸出大拇指,告訴孩子老師喜歡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時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細節對孩子產生了無意的傷害,有哪些細節對孩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工作中不斷的探索自己的教學方法,摸索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
在幼兒園里,打架是時有發生的事情,孩子間經常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因為他們還不懂得什么叫謙讓什么叫分享,每當沖突發生后就會爭吵,我們班就有這么一位愛招惹的“小麻蜂”。
這不,又有人來告狀了:“老師,奧奧搶我的書,還把它撕壞了!”我的眼神跟隨著這位小朋友手指的方向,只見奧奧拿著一本嶄新的圖書,一邊撕一邊像拋雪花一樣地仍,看著一片片光亮的紙頭掉在了地上,只讓人心疼。心中的怒火不由得全冒出來了:“奧奧,老師不是說不能撕書的嗎,怎么你......”我兩眼怒瞪著他,氣呼呼地對他說。他下意識地把臉背了過去,我以為他知道自己錯了,就對他進行了思想教育,可是當我剛離開,他又接著干了,我只能把他拉到我的身邊安靜地看書。
其他的孩子們都拿著小椅子排排坐好,奧奧不知道什么時候從我身邊溜走的,只見奕一正對著奧奧理論著什么,奧奧也不示弱,瞬間兩人就扭在了一起,周老師見機不妙,立馬上前制止,并對他們倆剛剛的行為進行調查與協調:“你們誰先動手的,不是講過打人是不對的嗎?”曹奕一理直氣壯地說:“是他先打我的!”奧奧也很不服氣地接上來說:“她后打我的!”當時我和周老師頓時噗笑出來。奧奧的邏輯總是和別人不一樣,不過他這樣還算是敢于承認事實的真相。奧奧已經不止一次被我們“思想教育”了。可還是改不了,一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就會用手來解決。我們都知道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要以引導者來指引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孩子就像一顆小樹,需要不斷修剪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然而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要不斷為這些小樹修剪枝葉。所以對待幼兒的錯誤行為,教師的方法和態度尤為重要。可是對他這樣屢教不改并自由散漫慣了的孩子用這樣的方式無濟于事,我們該怎么辦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這里說的“懲罰”不是體罰、傷害,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視。“懲罰”的一個根本出發點和目的,是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做有責任感的人。為此,我讓奧奧也對自己不好的行為進行了負責。
我對奧奧進行了懲罰,罰他這個星期沒有五角星。果然“宣判”他懲罰結果后的幾天里,乖巧了很多,班里的麻煩事也少了很多。但當孩子也有了改錯的行為后,接下來要及時給予表揚,并堅持正面引導,這樣才有利于他好習慣的養成。現在我相信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開學到現在已經整整四個月了,孩子們也都互相熟悉,在活動的時候孩子們的發言也變得積極了許多,不像剛開始說話都不完整,一句話沒有中心意思。但是,在孩子漸漸成長的這個過程中,隨著語言能力地不斷發展,孩子們愛說、會說,但是這也造成了活動中最大的難題——插嘴。
特別是在語言活動中,孩子們雖然都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一個問題教師只能選擇其中一部分來回答,這讓許多很想說的小朋友來說有點不夠,于是他們便忍不住在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都說出來了。這個時候,不管是教師還是孩子,不僅都聽不到真正回答問題的孩子所說的話,也使得活動顯得有些亂,許多孩子乘機開始“討論”。為了讓孩子改正這個壞毛病,我們通過角色游戲“幼兒園”,讓孩子在模仿老師上課的過程中體會他人插嘴的感覺,而且在活動中,我還會有意地問“小老師”:“你覺得你的小朋友這么吵,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除此之外,在講故事的時候,我會把聲音放低一點,這樣孩子們發現聽不到故事了,他們就會慢慢地不講話,認真地聽故事了。只有孩子們能夠養成耐心聽講的好習慣,這比任何精美的課件都要有用!
《幼兒教育筆記3篇》:幼兒教育筆記第1篇 幼兒的沉默寡言 我班的王曉芳小朋友個性聽話,上課十分認真,也不跟別的小朋友胡鬧。就是有一點,平時沉默寡言,不愛說話,總喜歡自我一個人靜靜的玩。
《幼兒園讀書筆記300篇》:幼兒園讀書筆記第1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第一篇:《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異常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
《小班教養筆記30篇》:小班教養筆記第1篇小班教養筆記——快樂洗手小班幼兒在洗手的過程中,總會聽到不斷的告狀聲:“老師,他又在玩水!”“老師,誰誰沒有挽袖子”&helli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