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小班教育筆記案例《幼兒打人的小朋友》,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小班幼兒教育隨筆:打人的小朋友
小班孩子入園的一個多月里時不時的會有孩子眼淚汪汪的過來告訴我:“劉老師,萱萱打我。”萱萱小朋友打人的問題曾讓我很是苦惱,每天要對她投入比其他孩子更多的關注度。
一天,運動結束小朋友們小便洗手喝水后拿到自己的玩具找好朋友一起玩耍,有的在走廊里玩耍,有的在教室里三三倆倆的在一起聊天,氣氛十分融洽,和諧,連平常一直在哭的遙遙和王晨怡都笑的很開心。過了一會兒,突然吳詩恒大哭了起來,我連忙走過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吳詩恒一邊捂著脖子哭一邊指著萱萱說“她打我”,我把吳詩恒的手拿開一看脖子上有一個傷口,我看了看不像是手抓的,又問了問才知道是萱萱拿手里的長積木打的。讓阿姨帶吳詩恒去保健室消毒后我問萱萱為什么要打人?結果她特別委屈的一邊哭一邊說“是他不乖,他搶我玩具,我打他。”于是我告訴她說“他搶你玩具是不對,你可以告訴老師,老師幫你拿回來但不能動手打人,你想想如果你的脖子被小朋友打破了,你疼嗎?”“疼”她立馬回答我說,于是我又繼續引導“所以被你打的小朋友也會疼啊。下次小朋友搶你玩具怎么辦?”她說“告訴老師”。等到吳詩恒回來后我讓萱萱和他道了歉,于是他們有各自去玩了。
后來幾天萱萱小朋友沒有再打人,有幾次是被我及時制止又強調有事情要找老師,不能動手打人。慢慢地,她遇到事情自己主動來向我尋求幫助。我心里感到很欣慰,覺得她還是蠻懂事的,老師的話會聽,但是幾天后又發生了一件事。
這一次是在吃完午飯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玩耍時。郭集家、萱萱、王正陽三個人在一起玩王正陽的小火車,剛開始時玩得挺好,過了一會兒郭集家哭著跑過來告訴我說萱萱咬他,我一看,手上有著兩排深深的牙印,我很是生氣,萱萱不打人了怎么又開始咬人?這次不等我問萱萱她便跑過來又是很委屈的哭著說“是他不乖,他搶王正陽的玩具,我打他。”我看著她那委屈的樣子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了,原來這次她是在“見義勇為”啊!只是在她認為表現不乖的孩子便要打。我蹲下來對她說“郭集家搶別人的玩具是不乖,下次你想幫助別人就過來告訴老師好嗎?老師幫你們解決。如果你動手打人或咬人小朋友會受傷的,他的爸爸媽媽也會心疼的。”聽完我的話后萱萱眼里還是滿含淚水但是她認真地點了點頭。
事后我便想,其實萱萱她不是那種主動攻擊別人的小朋友,每次她打人都是因為別人搶她玩具或她認為小朋友不乖的時候,甚至有時她是想幫助別人,她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傷害別人只是她采用了打人、咬人的辦法來解決她遇到的問題。于是我想她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為什么會選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呢?是不是她自己在家里犯了錯誤父母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的呢?所以我決定給萱萱的媽媽打電話了解一下情況。
首先,我把萱萱在幼兒園的情況像她媽媽做了簡單的介紹說明;接著我問她媽媽當萱萱在家里犯錯時他們是怎么處理的?媽媽告訴我通常他們會很嚴厲的批評她。于是我告訴媽媽說“其實,萱萱還是很懂事的,你好好和她說她會聽的。如果她犯錯了,家長便嚴厲批評或者打她便會在無形中讓她形成‘不乖的孩子就要打’,這種錯誤的認知,增加她的攻擊性行為,這對她的認知發展和性格養成都是不利的,我們要采用鼓勵為主的方式,做對的事情要表揚,做錯了事情要引導。”萱萱的媽媽聽了以后說“好的,劉老師,我們知道了,回來我們會好好和她說的”。
經過我們和萱萱家長的共同努力,不斷的引導,現在的萱萱已經很少動手打人了,遇到事情就像老師來求助,進步很明顯。看到她現在和班里的小朋友開心的一起玩耍,由衷的感到欣慰。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壞孩子,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善良美好純潔的,同時我也意識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引導是很重要的。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自己的一個小世界,作為幼兒園老師要去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在他們走錯路是引導他們回來,在他們迷茫時為他們點亮一盞燈。
教育筆記:正確看待小班的打人事件
一天早晨,我們正在吃飯,一個小朋友的家長氣沖沖的走進來問我:"老師,孩子說有個小朋友老打他,好像叫***。 這兩天我們孩子早上哭著都不愿意來幼兒園了。"我聽后忙說:“今天讓我多關注一下您家的寶寶,看事情到底是怎樣的?”
特別是在小班,剛上學,護子心切,出現這樣的情況特別多,有的家長更激動,說:“聽說**小朋友總是打人,讓他換幼兒園好了……
通過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小班的孩子真的會故意打人嗎?我想對家長們說:"不要用我們大人的想法去評價孩子,他們是那么的善良、純真,在他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像三字經里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們的思想世界里,沒有仇恨、嫉妒、報復、虛偽、欺騙。只有真實情感的表達,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歡就是喜歡,生氣就是生氣,但過后馬上又會忘記,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是我最該向孩子們學習的優點。比如:"幼兒園里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兩個孩子打架了,跑過來告狀,相互埋怨非常生氣,老師有時會說:好吧,你們兩個人就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可是事情過去不到五分鐘,他們又在一起興高采烈的玩起來了。而且還是最好的朋友,越不讓他們在一起玩,他們會越好。"所以說:"孩子們都不計較我們做大人的又何必要耿耿于懷呢?"
再說,小班孩子規則意識還不強,需要我們做老師的正確引導,比如:在入廁這個環節,剛開始孩子們不懂的排隊,一到廁所就往前面擠,時常聽見孩子們說:"老師***小朋友推我,***小朋友打我。"如果我們老師不正確分析,盲目批評指責,勢必會誤會孩子。如果家長偏聽偏信,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錯誤誘導勢必會使孩子犯錯誤。小班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夠,他們只關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現實與想象還分不清,有時會把想象中的事情說出來,使得家長誤以為真。還有的家長會使用一些誘導性的語言,來對幼兒發問,這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老師厲害不厲害?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小朋友打你了嗎?……
小班孩子故意打人的情況確實不多,通常是玩玩具發生爭搶,走路碰撞或者向對方發出玩的邀請的時候發生的誤會,所以請家長朋友不要著急、心疼,理解了別人的孩子,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教育隨筆:小班幼兒的交往
早晨,妍妍的奶奶帶著孩子一起來到教室,一見我就笑著對孩子說:“叫老師啊。”“孫老師早!”“早上好!”我微笑著與她打招呼。她奶奶隨即向我詢問:“老師,昨天回家孩子說碩碩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輕輕摸摸孩子的頭,問孩子:“這是怎么回事啊?”她沒有言語,只是用很銳利的眼神盯著那個孩子。家長也期待著我給她一個交代,我只能請碩碩來說說發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碩碩也悶不作聲,我也不想勉強孩子,因為畢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沒有親眼看到事情發生的過程,只好沖著孩子的奶奶笑笑,對她說:“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的,平時我看見她們兩個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沒有說什么,只是淡淡的點了點頭。
與人交往,這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從孩子來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從出生開始,孩子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就有了與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與父母或主要撫養者的交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渴望更廣闊的天空,他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出現小沖突,我認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沖突只有在交往中才會發生。但孩子的交往經驗遠遠不夠,雖然小女孩喜歡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興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和經驗,畢竟孩子年齡小。在與人交往時,她無法正確地體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確地觀察與了解自己,更無法準確地把握別人的心情和意圖。于是才出現了當其他小朋友與她發生沖突時,就向一貫能依賴、保護自己的奶奶告狀。從家長來看,這位家長已經有了初步的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識。每次來園時,她帶著孩子來都要求孩子主動與老師打招呼問好,從教師來看,孩子間發生矛盾,而教師不了解情況,因而沒有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妄下論斷斥責孩子,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獲得交往的技巧。這個“引導”可以是成人在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進行,如堅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個具體的事例后,給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用合適的方式與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決同伴間的矛盾,可以怎么做、應該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為孩子成長的經驗。
小班幼兒教育隨筆:扔口袋
中午吃完飯后,小二班在操場上玩起了扔口袋比賽。看誰扔的最高,看誰扔的最遠。
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突然,王老師玩起了花樣扔口袋。一邊往高扔,一邊雙手互拍。有的小朋友們看到后,也想學著王老師的樣子扔的高高的,拍的多多的。可是,小朋友們扔高了以后,卻根本顧不上拍手,眼睛一直跟著口袋轉,樣子可愛極了。
大帥獨辟蹊徑,自己玩起了踢口袋游戲。右手拿著口袋,嘴里念著:“預備,開始!”腳先踢了起來,等小腳放下后,手再松開。口袋自然是沒有踢到。可是,帥帥卻不放棄,一次次的撿起來,一次次的再失敗。再一次次的嘗試。有個成語叫百戰百殆,大帥卻是百殆百戰!
小朋友們把口袋玩出了很多種花樣,也希望孩子們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花式玩法,讓老師們也刮目相看!
教育筆記:如何引導小班幼兒涂色
以前都是帶中、大班,那個時候不怎么覺得孩子涂色有困難或者涂的不好,現在自己帶小班了。而且給繪畫作品涂色是小班必須要做的。怎樣讓孩子們涂色有進步,而且掌握好相當的力度及控制好自己的手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在之前有給孩子們涂色,也只是操作材料上涂,或者區域里投放,只有幾個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涂的還不錯,其他的孩子涂色都是在亂畫,沒規則。在上個月的家長助教日,東東(化名)的媽媽帶來了一節繪畫課。給國旗涂色,當時家長們對于孩子涂色方面的操作也不是很滿意,雖然我和家長們解釋了這一階段孩子們涂色為什么會這樣及其手腕的力度,家長們也認可我的解釋,但在我的心里卻一直在想如何將孩子們的繪畫技能提高。通過多次的觀察,及和毛老師的討論,我總結了以下幾條存在的問題:
1、孩子們不知如何開始涂色
2、拿了蠟筆不知從哪個方向開始畫
3、手該如何掌握力度
4、蠟筆多了不知使用哪一支好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和毛老師決定從如何拿蠟筆開始引導幼兒。
第一步握蠟筆解決了,接下來是涂色的方向,多次觀察幼兒操作我們總結了下面兩種方向:從左到右涂色,從上到下涂色,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們不再因為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而不敢涂色了。第三步就是顏色選擇,我和毛老師討論后總結,首先讓孩子們使用一支蠟筆涂色,并多加引導幼兒盡量涂在黑色線以內,并在每次操作前做相應的示范。
通過幾次的練習下來,發現孩子們進步不小,也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為了讓孩子們不固定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我和毛老師大膽的將蠟筆的投放數量增加,而且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哪種顏色涂色,減少孩子們對于顏色選擇困難。在涂色《七色花》我做了大膽的嘗試,剛開始我們擔心孩子只使用一種顏色,或者又回到了剛開始時那樣選擇困難,但孩子們給我們的結果卻超乎我們的想象,孩子們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涂色。而且還會按照自己的想失去按排每一個花瓣的顏色。有個別孩子還特別有想法需要老師提供更多的顏色蠟筆。
從觀察到討論到嘗試到練習,這個過程雖然久了點兒。但重要的是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涂色的基本方法,而且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相信,每次用心的去做,一定會有收獲。
教育隨筆:小班幼兒手眼協調能力的培養
對孩子來說,手、眼、腦協調是一種特殊的技能,即當眼睛看到物體后,通過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進行由手操作的運動來完成整個協調活動。2周歲~3周歲幼兒的身體發展速度很快,在日常生活中就開始表現出獨立的傾向。此年齡的幼兒動作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關鍵期,但由于受動作能力發展的制約,動作仍然遲緩、笨拙。還需要成人幫助。中國有句俗話“心靈手巧”,就是要想心靈敏就要手靈巧,心與手是有聯系的,即為手巧心則靈。所以,我們必須從小就要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幼兒手、眼、心的協調能力。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會為孩子以后的學習各種技能和本領打下堅實基礎。在小班幼兒還不能熟練地握筆繪畫的情況下,通過學習手指印畫來培養小班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是比較好的方法。
從心理學講,紅紅綠綠的顏色對小班的孩子很有吸引力。所以,開始時我只給他們準備各種各樣的顏料,讓他們在紙上隨意點點,說說自己點的什么。后來,我再給他們準備一些帶背景的紙,如天空、草地、大樹、海洋等,一次一種,讓他們給背景添上各種點點,或變成雨點、露水、蘋果、小魚等。開始幾次點畫色時,由于手眼不協調,幼兒常常會把顏料到處點,添畫不恰當,但經過幾次練習,一個個終于印完了。小班幼兒容易受周圍人文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在教室內外的環境和墻飾的美化都作了精心布置,讓幼兒感受到無處不存在著手指印畫的美。這樣,能讓幼兒隨時隨地都能觀察、欣賞這些藝術作品,受到藝術作品的熏陶。幼兒在受到這種文化藝術氛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提高了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我還在帶領他們外出活動或散步時,隨時給他們介紹美的手指印畫圖案,教他們認識各種各樣的圖形、動植物的造型,哪些是可以用手指來畫的,哪些是需要添畫的,積累孩子的經驗,并給孩子留出一面涂鴉墻,讓他們用手指在上面印出自己看到的或心中想到的畫,促進心、眼、手的協調。
小班孩子年齡小,對于外界的新奇事物往往感到好奇,喜歡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也愿意去嘗試新的活動材料。就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則,他認為:“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只有自己親身感受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我給孩子們設計了一些有情節的手指印畫,如小蝌蚪找媽媽、節日的氣球等,讓他們自己動手玩指印畫,讓小手隨著他們心里真實的想法而作畫。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充分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手指印畫適合小班幼兒,能讓幼兒真切地感受到手指蘸顏料的感覺,發展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也是他們最喜歡的一種涂鴉方式。在完成一幅作品的同時,幼兒的小肌肉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得到了鍛煉,同時也在點畫活動中感受到了美術的無限樂趣。手指印畫不僅讓幼兒們覺得畫畫是件容易而有趣的事情,而且能激發幼兒們無窮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小班幼兒的手眼協調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小班幼兒教育隨筆:打人的小朋友
小班孩子入園的一個多月里時不時的會有孩子眼淚汪汪的過來告訴我:“劉老師,萱萱打我。”萱萱小朋友打人的問題曾讓我很是苦惱,每天要對她投入比其他孩子更多的關注度。
一天,運動結束小朋友們小便洗手喝水后拿到自己的玩具找好朋友一起玩耍,有的在走廊里玩耍,有的在教室里三三倆倆的在一起聊天,氣氛十分融洽,和諧,連平常一直在哭的遙遙和王晨怡都笑的很開心。過了一會兒,突然吳詩恒大哭了起來,我連忙走過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吳詩恒一邊捂著脖子哭一邊指著萱萱說“她打我”,我把吳詩恒的手拿開一看脖子上有一個傷口,我看了看不像是手抓的,又問了問才知道是萱萱拿手里的長積木打的。讓阿姨帶吳詩恒去保健室消毒后我問萱萱為什么要打人?結果她特別委屈的一邊哭一邊說“是他不乖,他搶我玩具,我打他。”于是我告訴她說“他搶你玩具是不對,你可以告訴老師,老師幫你拿回來但不能動手打人,你想想如果你的脖子被小朋友打破了,你疼嗎?”“疼”她立馬回答我說,于是我又繼續引導“所以被你打的小朋友也會疼啊。下次小朋友搶你玩具怎么辦?”她說“告訴老師”。等到吳詩恒回來后我讓萱萱和他道了歉,于是他們有各自去玩了。
后來幾天萱萱小朋友沒有再打人,有幾次是被我及時制止又強調有事情要找老師,不能動手打人。慢慢地,她遇到事情自己主動來向我尋求幫助。我心里感到很欣慰,覺得她還是蠻懂事的,老師的話會聽,但是幾天后又發生了一件事。
這一次是在吃完午飯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玩耍時。郭集家、萱萱、王正陽三個人在一起玩王正陽的小火車,剛開始時玩得挺好,過了一會兒郭集家哭著跑過來告訴我說萱萱咬他,我一看,手上有著兩排深深的牙印,我很是生氣,萱萱不打人了怎么又開始咬人?這次不等我問萱萱她便跑過來又是很委屈的哭著說“是他不乖,他搶王正陽的玩具,我打他。”我看著她那委屈的樣子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了,原來這次她是在“見義勇為”啊!只是在她認為表現不乖的孩子便要打。我蹲下來對她說“郭集家搶別人的玩具是不乖,下次你想幫助別人就過來告訴老師好嗎?老師幫你們解決。如果你動手打人或咬人小朋友會受傷的,他的爸爸媽媽也會心疼的。”聽完我的話后萱萱眼里還是滿含淚水但是她認真地點了點頭。
事后我便想,其實萱萱她不是那種主動攻擊別人的小朋友,每次她打人都是因為別人搶她玩具或她認為小朋友不乖的時候,甚至有時她是想幫助別人,她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傷害別人只是她采用了打人、咬人的辦法來解決她遇到的問題。于是我想她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為什么會選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呢?是不是她自己在家里犯了錯誤父母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的呢?所以我決定給萱萱的媽媽打電話了解一下情況。
首先,我把萱萱在幼兒園的情況像她媽媽做了簡單的介紹說明;接著我問她媽媽當萱萱在家里犯錯時他們是怎么處理的?媽媽告訴我通常他們會很嚴厲的批評她。于是我告訴媽媽說“其實,萱萱還是很懂事的,你好好和她說她會聽的。如果她犯錯了,家長便嚴厲批評或者打她便會在無形中讓她形成‘不乖的孩子就要打’,這種錯誤的認知,增加她的攻擊性行為,這對她的認知發展和性格養成都是不利的,我們要采用鼓勵為主的方式,做對的事情要表揚,做錯了事情要引導。”萱萱的媽媽聽了以后說“好的,劉老師,我們知道了,回來我們會好好和她說的”。
經過我們和萱萱家長的共同努力,不斷的引導,現在的萱萱已經很少動手打人了,遇到事情就像老師來求助,進步很明顯。看到她現在和班里的小朋友開心的一起玩耍,由衷的感到欣慰。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壞孩子,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善良美好純潔的,同時我也意識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引導是很重要的。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自己的一個小世界,作為幼兒園老師要去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在他們走錯路是引導他們回來,在他們迷茫時為他們點亮一盞燈。
天晚上,一個小朋友的家長給我發來微信:“老師,有一天我叫鑫鑫起床上學,他哭著說他不去,他害怕許博宇,許博宇一直弄他……,我當然不以為然,可今天晚上要睡覺他說許博宇一直打他肚子,超級痛,我有點擔心也有點心痛,麻煩老師幫我關注下近期情況哦。”,我說:“好的,我會關注的。”
這么小的孩子真的會打人正確對待小班幼兒的打人現象天晚上,一個小朋友的家長給我發來微信:“老師,有一天我叫鑫鑫起床上學,他哭著說他不去,他害怕許博宇,許博宇一直弄他……,我當然不以為然,可今天晚上要睡覺他說許博宇一直打他肚子,超級痛,我有點擔心也有點心痛,麻煩老師幫我關注下近期情況哦。”,我說:“好的,我會關注的。”
這么小的孩子真的會打人嗎?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思考,我發現孩子“打人”的一些原因:嗎?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思考,我發現孩子“打人”的一些原因:
一、不善言辭,表達不當。3歲幼兒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和其他同伴玩耍時,常把摸摸別人、碰碰別人,誤認為 “打人”。也常有孩子來說:“老師,他打我。”對此情況,我們也會先了解事情的原因,大都是不小心碰到而已。
二、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處置。小班幼兒很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當孩子遇到挫折或爭搶玩具時,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滿的情緒。而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們就會先制止其攻擊性的行為,讓孩子了解對錯,尋找其他解決爭搶的辦法。
三、要對方服從。寶寶喜歡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當成了游戲中的角色。這一特點在小班幼兒身上十分突出。小班的孩子與玩伴之間的游戲規則,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規則。想跟我玩,就要聽我的。”雙方一旦意見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四、習慣性打人。每個孩子家庭教養的方式不一,有些家長對孩子比較驕縱,平時給孩子觀看一些攻擊性的動畫片,如奧特曼等,孩子模仿能力又強,常常把自己當成奧特曼,因此,一些攻擊性的行為就產生了。還有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打人的情況也不制止,甚至覺得孩子膽子大,以后不會吃虧。這樣就會造成一些孩子遇到爭執時習慣性的去打人。
針對以上幼兒打人的原因,我想只要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打人的行為去正確分析,不盲目批評指責,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更健康地成長。
《幼兒園小班教育筆記3篇》:幼兒園小班教育筆記第1篇孩子是鏡子這天,在午睡室,小朋友起床時,大家都擠在小床的走廊里,幼兒有的在穿鞋,有的在聊天。我急著幫一些動作慢的小朋友,就從小朋友的身邊跨了過去。沒
《幼兒園大班教育筆記3篇》:幼兒園大班教育筆記第1篇老師要多思考孩子的感受這天早上,我在打掃衛生時,李明小兄弟姐妹的母親跑來對我說:“老師,你把李明領進來好嗎?”我驚奇地問:“李明在哪?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200篇》: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第1篇教師讀書筆記大全(1):《你能成為優秀教師》教師讀書筆記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對知識的渴望都是無窮的,這個假期有幸讀了《你能成為優秀教師》一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