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老師教育筆記《也讓孩子來評理》,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也讓孩子來評理
【實錄】
晨間活動時,萱萱哭著跑來:“倪老師,濤濤咬我。”我一看,確實手上有一個牙印。我叫了一聲濤濤,他撅著小嘴很不情愿的走了過來。孩子們都圍了過來“你咬萱萱了?”他委屈的看著我點了點頭,這時做操的音樂響起了,我沒有繼續問下去,示意他們先做操。
做操時我就在想,大班的孩子了不可能無緣無故咬人,這其中肯定有什么緣由,想著想著晨間談話的時間到了。濤濤很不高興的走到前面,萱萱眼里帶著淚花也走了上來:“他咬我了。”“我不是故意的。”下面有小朋友在竊竊私語,何不讓孩子們來說說呢?“小朋友,你們來說說這件事該怎么處理?”“是濤濤不對,不可以咬人”“是的,肯定是他不對”------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講著,大家的矛頭都指向了濤濤。濤濤委屈的大聲說:“我不是故意的。”我示意孩子們安靜下來:“我們來聽他們說說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兩個小朋友輪流說了事情的經過,原來活動時好幾個小朋友都去摸濤濤的小臉(他自己向朋友們介紹他擦了香,臉上特別光滑,所以大家都去摸),許多小手在他的臉上,把眼睛都遮住了,他就啊嗚啊嗚(開玩笑的方式)咬了幾下,想讓小朋友將手拿掉,沒想就咬了萱萱一下。
一旁的王家鑫說:“是萱萱不對,她不該摸濤濤的臉。”諸銦:“摸摸臉又沒關系的,要大氣點的。”劉冠樂也附和著說:“對呀,摸摸你的臉說明我們大家喜歡你呀。”------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說是濤濤做的不對,有的說是萱萱不對。大家都在思考著:到底是誰錯了呢?于是我說:“小朋友摸著濤濤的臉,濤濤該怎么做?”“應該叫他們把手拿開”“怎樣叫他們拿開”我引導幼兒說出后面的話,付子怡:“用嘴巴說或者用手拿開。”“如果他們還不拿開,就告訴老師”我看孩子們討論的差不多了,就問濤濤說:“現在該怎么辦?”濤濤小聲的說:“給萱萱說對不起。”我又問萱萱:“你呢?”“濤濤是不小心的,我應該原諒他,我自己也做得不好。”在大家的討論下,事情漸漸明晰了,剛剛還象仇人的兩個孩子又成為了好朋友。
【反思】
幼兒在群體中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隨著交往圈的逐漸擴大,相處之時總會發生一些小矛盾,平時,我們發現孩子有沖突時,總會第一時間包辦代替。其實幼兒間的沖突大多沒有多少利害關系,有時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實錄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小小的沖突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誤會,通過和幼兒一起在充分
了解事情經過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的自評、互評,老師再進行點評,使得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印象也特別深刻。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了自我反思、自我判斷,同時還促進了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揭發幼兒不良的行為,不要急于把兒童的缺點在集體面前當眾宣布,應該讓幼兒表現出克服缺點的內在的精神力量,讓集體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這就是教育的藝術。”銘記大師的話,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提供機會,充分體驗,引領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隨筆:讓孩子靜靜
軒軒剛來到我們班,中班的張老師就告訴我說,軒軒特別不愛睡覺,一學期幾乎每天都不睡,而且嘴巴還總是發出奇怪的聲音,老師每天中午都很頭疼,要我們特別關注他。軒軒的媽媽也跟我們說,孩子在家也是不睡覺,她和孩子爸爸用盡各種方法,他偶爾才會睡一次。這個被老師和家長共同鑒定為睡覺困難戶的孩子一來我們班就受到了我和王老師的關注。
中午的時候我特意坐在軒軒的床前看著他睡覺,軒軒只能堅持躺一小會兒,過不了多久他就開始亂動,一會兒摸摸旁邊的小朋友的被子,一會兒抱著枕頭甩來甩去,嘴巴還不斷發出聲音,被我制止后趕緊躺好,過不了多久故技重施,以此往復,一中午就在我倆的斗爭中過去了,軒軒到底還是沒有睡著。我告訴王老師:軒軒確實不愛睡覺,中午一定看著他讓他別打擾別的小朋友。出乎意料的,下午王老師告訴我,軒軒中午睡著了,而且一直睡到起床鈴聲響。我對此表示十分驚奇,問她事情經過,她說中午他看軒軒一直在動,沒有事情做,就給他了一條手絹讓他躺在床上玩,有了東西玩軒軒就不鬧出動靜了,老師也就沒再關注他,過了一會兒,老師發現軒軒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睡著了,手絹還握在手里。
這個發現讓我很驚喜,第二天如法炮制,果然軒軒又睡著了,接連一個星期,軒軒中午都睡著了。每天起床我們就獎勵他一個他喜歡吃的餅干,并且讓他當小組長,還在全班小朋友和爸爸媽媽面前表揚他,讓他覺得睡午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到今天為止,軒軒已經很少不睡覺了。
軒軒是一個注意力很不集中的孩子,經常會被其他的聲響吸引注意力,之前老師中午一直坐在他旁邊,一會兒說說他,就分散他睡覺的注意力,沒有給他一個完全安靜的環境,軒軒就無法睡著。對于軒軒這樣的孩子,老師先入為主貼標簽,就無法找到問題原因,更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任何一個孩子,老師要靠自己觀察來了解。同時要適當給孩子一些個人空間和時間,讓他們不時時刻刻都處在老師控制和關注之下,讓他們靜一靜,可能就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另一個女孩涵涵身上,一天中午一位她做錯一件事情,拒不承認和改正,就站在班里嚎啕大哭起來,從吃飯一直哭到睡午覺,期間無論老師說什么都不肯停,并且拍打近身的所有人,既然講道理說不通,我就讓她一個人站在門邊哭泣,給她冷靜的時間。中午下班的老師們陸陸續續經過,有好幾個老師都叫得出來她的名字,說她中班就是這樣,一定要老師來賠禮道歉她才會罷休。我和王老師都決定第一次不能對她妥協,否則會給她養成壞習慣。涵涵斷斷續續哭了一個小時,最后見老師始終沒有反映,只好放棄哭,一個人靜靜的吃了飯,上床睡覺,下午我先表揚她自己冷靜下來了,后又批評她上午的錯誤。以后涵涵發現她的哭在老師面前不管用,就不再使用這一招了。當我向涵涵的父母表揚她時,她爸爸說女兒在家也是用哭逃避錯誤,有一次她哭一路,哭聲嘹亮,四次引來警車,以為是拐賣兒童的。我告訴她正是因為父母心疼或者不耐煩孩子哭鬧,就會答應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養成壞習慣。
當孩子身上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老師過多的關注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孩子才是問題的本身,老師不干預,冷處理,給孩子冷靜和安靜的時間,說不定問題就解決了。
教育筆記:讓孩子自己動手
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是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
如今的孩子在家多數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得習慣。由于有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呵護過多,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愿做。遇到這種情況,我不幫助,而是將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游戲化,鼓勵孩子去做,讓孩子喜歡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例如,吃午點水果的時候,有的孩子說:“老師,你給我剝香蕉皮。”我則說:“咱們來幫小香蕉脫衣服吧!看誰能把香蕉的衣服脫下來,變成一朵漂亮的花!”我這么一說,孩子們都爭著說:“我會給香蕉脫衣服。”“老師,看我的香蕉花!”“我也變成香蕉花了!”他們就自己動起手來,還爭先恐后的要變成美麗的花朵呢。這種游戲化的方式孩子樂于接受。當然,孩子們愿意自己動手之后,我也不是袖手旁觀,而是注意觀察他們,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如:午睡脫衣服,發現有的孩子領子小,有的后面的拉鏈或者扣子沒有解開,不能順利的脫下,我就去幫助他,告訴他如何脫能夠順利完成,以至于幼兒能順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讓我們多給點時間給幼兒,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不要認為他們做不好,做得慢,不會做,作為家長與老師要信任他們,多提供機會,給予指導、幫助、鼓勵、表揚,使他們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教育筆記:讓孩子當“小老師”
這個學期我們班的孩子升入大班了,家長們反映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家里從來不說,雖然在家園教育這一塊有所了解,但還是很期待幼兒回到家能說說幼兒園的情況。
為了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在園學習狀況,也為了提高孩子的積極主動性,我決定讓孩子在課堂上、活動中當“小老師”,通過帶領全班孩子讀兒歌、背古詩等等。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孩子為了能當小老師,上課都比平時認真很多,因為只有表現最好,比別的小朋友學的更多、更快,才會被選上“小老師”。但由于孩子的能力差異,有一部分孩子總是沒有機會,為了讓更多的孩子都能感受當“小老師”的榮譽感,我利用每天下午離園前的一段時間幫幼兒簡單的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然后布置作業——把每天在幼兒園里學到的知識、本領教給自己的家人,并對他們說,老師要向家長們做調查,比一比誰當的“小老師”最好。
剛開始一部分孩子還是比較認真的,仍舊有一部分孩子無所謂,于是我又根據孩子們當好“小老師”,進行五角星獎勵,當五角星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禮物這一方式,讓孩子們都積極提高了進取心。
果然這個辦法確實吸引到小朋友,接下來每天有更多的孩子得到五角星,有更多的家長興奮的告訴我,孩子們在家給我們當小老師,教我們學唱歌、背古詩了等等,家長們也都放下心來,原來孩子在幼兒園并不是僅僅玩的開心同時也學的不亦樂乎。
家長的要求也很簡單,就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成長,每天學的更多,但每個學期只有一次家長開放日,有些家長就特別想知道孩子的在園情況,有一部分孩子老師沒有布置作業就是不愿意回家說說幼兒園的學習情況,因此家長也就開始憂慮了。
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特別是在自己的家中,他面對的是自己的親人,心里沒有任何負擔,會表現的更好,而當小老師不僅感受到榮譽感又能得到一定的獎勵,是比較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的。同時不僅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望,也提高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我們的教學。
教育筆記:也讓孩子來評理
【實錄】
晨間活動時,萱萱哭著跑來:“倪老師,濤濤咬我。”我一看,確實手上有一個牙印。我叫了一聲濤濤,他撅著小嘴很不情愿的走了過來。孩子們都圍了過來“你咬萱萱了?”他委屈的看著我點了點頭,這時做操的音樂響起了,我沒有繼續問下去,示意他們先做操。
做操時我就在想,大班的孩子了不可能無緣無故咬人,這其中肯定有什么緣由,想著想著晨間談話的時間到了。濤濤很不高興的走到前面,萱萱眼里帶著淚花也走了上來:“他咬我了。”“我不是故意的。”下面有小朋友在竊竊私語,何不讓孩子們來說說呢?“小朋友,你們來說說這件事該怎么處理?”“是濤濤不對,不可以咬人”“是的,肯定是他不對”------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講著,大家的矛頭都指向了濤濤。濤濤委屈的大聲說:“我不是故意的。”我示意孩子們安靜下來:“我們來聽他們說說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兩個小朋友輪流說了事情的經過,原來活動時好幾個小朋友都去摸濤濤的小臉(他自己向朋友們介紹他擦了香,臉上特別光滑,所以大家都去摸),許多小手在他的臉上,把眼睛都遮住了,他就啊嗚啊嗚(開玩笑的方式)咬了幾下,想讓小朋友將手拿掉,沒想就咬了萱萱一下。
一旁的王家鑫說:“是萱萱不對,她不該摸濤濤的臉。”諸銦:“摸摸臉又沒關系的,要大氣點的。”劉冠樂也附和著說:“對呀,摸摸你的臉說明我們大家喜歡你呀。”------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說是濤濤做的不對,有的說是萱萱不對。大家都在思考著:到底是誰錯了呢?于是我說:“小朋友摸著濤濤的臉,濤濤該怎么做?”“應該叫他們把手拿開”“怎樣叫他們拿開”我引導幼兒說出后面的話,付子怡:“用嘴巴說或者用手拿開。”“如果他們還不拿開,就告訴老師”我看孩子們討論的差不多了,就問濤濤說:“現在該怎么辦?”濤濤小聲的說:“給萱萱說對不起。”我又問萱萱:“你呢?”“濤濤是不小心的,我應該原諒他,我自己也做得不好。”在大家的討論下,事情漸漸明晰了,剛剛還象仇人的兩個孩子又成為了好朋友。
【反思】
幼兒在群體中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隨著交往圈的逐漸擴大,相處之時總會發生一些小矛盾,平時,我們發現孩子有沖突時,總會第一時間包辦代替。其實幼兒間的沖突大多沒有多少利害關系,有時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實錄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小小的沖突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誤會,通過和幼兒一起在充分
了解事情經過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的自評、互評,老師再進行點評,使得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印象也特別深刻。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了自我反思、自我判斷,同時還促進了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揭發幼兒不良的行為,不要急于把兒童的缺點在集體面前當眾宣布,應該讓幼兒表現出克服缺點的內在的精神力量,讓集體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這就是教育的藝術。”銘記大師的話,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提供機會,充分體驗,引領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
教育筆記: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
一直以來,在吃飯的時候,老師給孩子們分飯都是隨機的,從來沒有刻意關注先給誰分飯,后給誰分飯,老師們都是輪到哪一桌就分哪一桌,輪到誰就給誰分飯,因為是輪流的,所以從來沒有考慮過先后的順序問題,就是這個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才讓我為自己捏了一把汗。
今天中午孩子們吃的是紅燒鲅魚和醋溜西葫,孩子們都特別喜歡吃,所以都希望能夠早點分到飯菜,就在老師分到壯壯那一桌時,孩子們都焦急的等待著,就在我埋頭分著的時候,聽壯壯跟我說:“老師,為什么我每次都是最后一個分到飯呢?”在那一刻,我一下子就懵了,因為從來就沒有在意過這件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記不起以前是先給他的還是后給他的。但是我低頭掃了一眼桌子上的分飯情況,確實是其他孩子都有了,唯獨壯壯還沒有分到飯。看著孩子的眼神兒,有些期待,又有些緊張。在那一瞬間,我反應的是該怎么做才不會傷到孩子那顆期待的心,我突然靈機一動,笑著問壯壯:“你不知道為什么嗎?”壯壯看到我的表情,也笑呵呵地說:“不知道呀!”,我這才說:“那是因為我覺得壯壯長大了,已經學會等待了,能夠等到最后一個,所以才這樣的!”壯壯聽了之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后才習慣性地、不好意思地說了一句:“哎——喲!”從他的表情,我看出他對我的答案挺滿意的。晚飯依然是隨機發放的,不過壯壯很耐心的等著我給他分飯,再也沒有提出任何疑議。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顆渴望被關注的心,很多在我們成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孩子們看來,卻是“大事兒”, 似乎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是跟自己息息相關的,所以老師在跟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在舉手投足之間,更應該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只有讓每一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在被老師關注著,才能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利用學習同伴的力量來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包括同桌同學間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學習小組間的合作等形式。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合作,究其本質就如《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中提到的“讓孩子教育孩子”。
為何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能讓孩子學得更好、能縮小學生間的差異、能讓更多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愛上學習,我們不妨來探個究竟。
一、孩子教育孩子,溝通零距離
相互了解,溝通才能更順暢。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即使教師再怎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兩者之間認知水平的差異始終存在,教師也很難把握住學生真實想法。而在和同學合作學習中,他們的知識水平相近,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類似,所以他們之間的教育溝通更加容易,更能貼近彼此的需要。所以,孩子教育孩子,效果比傳統的傳授式教育更佳。
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各自的思考,討論對知識的疑問,在相互學習中逐步認識、鞏固知識。
二、孩子教育孩子,人人來學習
小組間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主動參與機會,讓每個學生個體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并解答問題,成為組內成員的學習資源。使得原本經驗水平的不同,對事物理解存在差異的同學,通過學習合作,將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使學生從其他同學與他不同的觀點及方法中得到啟迪,有利于學習方法的廣泛習得。
三、孩子教育孩子,重在會交往
未來社會的競爭,顯然光靠知識本身是不夠的,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學生學會做人的一種途徑。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身子女,家長的手中寶,他們的交往能力普遍較弱。通過合作學習,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讓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學會糾正自己的錯誤,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些東西,恐怕對于年少的他們來說比知識的獲得更為重要,更為需要。
孩子教育孩子,發揮身邊的榜樣作用,挖掘同伴互助的教育資源,讓孩子的學習更快樂,讓孩子的成長更健康。
兩個月的暑假生活,給孩子帶來最多的是散漫、壞習慣和不聽話。剛開學不到一個月就經常聽到家長說:“這個小孩怎么那么越來越不聽話了”,“跟他說了很多遍,都沒聽進去”。其實,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說的“有問題”?孩子會“不以為然”或裝作“沒聽見”呢?孩子和成人的心理不同。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意見。如果我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一層不變,結果只能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或“聽不懂”。
浩浩小朋友是我們班里調皮的孩子,經常跟小朋友打鬧玩耍,還特別的說不聽,上課不認真,經常被人告狀。為這事,我跟她的父母也進行了多次的交流,通過了解才知道,浩浩在家里也是一個非常個調皮,很好動,誰的話都不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像匹野馬一樣亂跑,其實這樣的情況在班級里是常有的事情。
一天早上,他的媽媽跟著他來到班上說:“這孩子太頑皮了,怎么說也不聽,陳老師你幫我批評批評他!” 他的媽媽走后,我讓子皓搬來椅子坐在我的旁邊,他似乎知道自己做錯了,就默默的低頭不說話,我就問他:“今天發生了什么事情,讓媽媽這么不高興。”他抬起頭來小聲說:“來幼兒園的路上,我沒聽話,沒牽著媽媽的手,差點被車碰到了”。我一聽,也沒有說什么。到了上課的時候,我有意地把剛才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安全小故事,全班的幼兒認真地聽著。這時,我特別觀察了一下這孩子,發現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通過講故事,還有集體點評引導,讓他明白了自己做錯的地方。
孩子天生好動,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明白某些行為會產生什么不良后果,大人為什么不喜歡他這么做。因此,對待孩子不要以打罵育人,更多的是說服教育,用一些實例來證明,要多表揚孩子。
《小班教育筆記美術3篇》:小班教育筆記美術第1篇 小小班、小班孩子因為年齡較小,繪畫技能也比較差,因此老師在進行美術教學的時候很有必要借助范畫,給孩子一個很形象直觀的形象,便于幼兒掌握。可是如
《中班教育筆記大全3篇》:中班教育筆記大全第1篇 “玩”出來的智慧 一天早上辰辰天真的問我:“老師,昨天晚上我折了很多的小紙船,有的浮起來,有的全濕了沉到水底”?仔細一問,原
《大班教師教育筆記3篇》:大班教師教育筆記第1篇小小餐巾紙每次幼兒用餐前,我總是提醒幼兒用餐時要注重持續桌面、地面干凈,告訴幼兒將骨頭,殘渣等放在桌子的邊上。然后組織幼兒用餐。在幼兒用餐過程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