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教養筆記《培養幼兒生活環節中的價值體現》,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環境暗示在培養幼兒一日生活環節中的價值體現
小班幼兒主要是直觀形象思維,充分利用環境與幼兒互動,將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使幼兒更直觀的了解每個環節的內容、要求、方法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順序,我們結合幼兒的需要在活動室內創設了常規墻,內容圖文并茂,易于幼兒理解。
常規墻飾“寶寶開飯啦”,是要告訴幼兒進餐環節包括餐前洗手、進餐、餐后漱口、擦嘴四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采用形象的圖片告訴幼兒怎樣做,并配以有趣的兒歌進行輔助,教師為了鼓勵幼兒還將正確的做法用數碼相機拍下來貼到墻飾上,激勵幼兒積極效仿,幼兒經常的反應是:“老師我和照片上的小朋友做得一樣了。
為了促進幼兒飲水,我們開展了許多關于水的系列主題活動,如:《口渴了,怎么辦?》《白開水我愛喝》《多喝水身體棒》等等。幼兒從這些活動中懂得了白開水對人體的重要性,為了鞏固這一目標激發幼兒多和白開水,我們在盥洗室布置了“小草要喝水,小狗要喝水,小朋友也要喝水”。每次喝水時,幼兒都會指著念一念;我們還采取了“喝水掛牌”的方法,根據幼兒的人數,在低矮墻上掛上塑封好的小水杯圖片,引導幼兒喝一杯水,就在小水杯里插一個牌,幼兒對此很感興趣,真正起到了促進幼兒飲水的作用,此舉措同時受到了家長的認可,他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幼兒在園的飲水量,真是一舉兩得。在此基礎上,我們初步給幼兒講解了每天喝6杯水的重要性,我們還投其所好,對于每天喝6杯水的幼兒,離園時,教師會送一個幼兒喜歡的粘貼作為獎勵。起初只有一小部分幼兒可以得到獎勵,可是沒過多久,全班幼兒基本上都能得到了,可見此種方法是成功的。
教育筆記:教師培養幼兒交往能力時的行為誤區
——讀《幼兒教育》有感
整天和孩子接觸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發生一些錯誤,在糾正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將這孩子的錯誤告訴各位小朋友并希望其他小朋友不要這樣去做,但是老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誤區,當我在幼兒教育中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便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等我看完整個內容,真的是讓我目瞪口呆。
在文中提到特別是對于我們小班的老師要慎重用當眾批評的這一教育手段。因為年齡越小的孩子在受批評的負面影響很大,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講一旦形成受拒絕的同伴地位,淪為受拒絕的對象,之后想改善就很難,在我的教學過程中也遇到過此類現象,因為孩子犯錯了,我覺得不對就應該要進行指導和教育,同時我也更想讓其他小朋友知道這么做不對,下次避免孩子再次發生此類錯誤,下次在這中問題上還是要妥善處理的啊。
在這本書中對于教師培養幼兒交往能力中的行為誤區一共指出了五個大點:1、多次當眾批評2、一味進行口頭指正3、重現不良行為4、注重短期效果5、急于求成。在這五大誤區中我覺得更深入了解的就是“一味進行口頭指正”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在孩子生活常規的培養中我也會發現孩子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就像是排隊的時候有小朋友在推前面那個幼兒了,或是一些區域角內容事物不允許幼兒去碰的物體,我們都會對孩子說:“不可以去推小朋友,不可以去碰那個玩具,不要亂扔垃圾,”等這樣的信息,而幼兒聽到的卻是“推”“碰”“扔”等這樣的信息,而且還會繼續做出這樣的動作,反而會更加的嚴重。像此類現象該如何解決呢?在書中給了我們很有效的答案,面對此類情形時,應該由教師指出個別表現好的幼兒,并讓其在集體中樹立榜樣,鼓勵幼兒向榜樣學習,以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與強化。
這本書很多的文章讓我都了解了一些有關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教育幼兒的一些信息,包括是這一個內容,它讓我懂得在教育好孩子的同時更要注重幼兒交往能力上的培養,且在培養的過程中所存在的誤區又該如何更好地去解決。
教育筆記:大班幼兒責任意識的培養
幼兒責任感的形成是大班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綱要》中在對社會目標的制定中,有這樣一條目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兒童完整人格的培養和個性的充分發展,不僅是21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觀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共同趨勢。尤其是現在的幼兒們,基本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對于責任意識比較淡薄,尤其是對于老師平時交代的一些任務,總會看到是那么固定的幾個孩子積極的完成,而另外那些孩子總會尋找各種借口,“我奶奶忘記給我拿了。”“我昨天去鄉下了。”“我媽媽說我們家沒有的。”……似乎這些都是家長該做的事情,和孩子們無關。因而,對于大班現年齡段地幼兒,幼小銜接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對于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
周五的做中學活動《神奇的蛋》需要用到生雞蛋,因而在周四放學前,我和孩子們做了個簡單的交流。“明天我們學本領要用一個雞蛋;這個雞蛋有點特殊,不是以前你們帶的熟雞蛋,而是生雞蛋。生雞蛋和熟雞蛋一樣嗎?”我問。“不一樣的,生雞蛋摔在地上要爛掉的。”曦曦說。“對啊。生雞蛋用力就會壞掉的。”軒軒說。“對啊,生雞蛋是很脆弱的,如果稍微用點力氣,雞蛋會壞掉;如果不小心掉在地上,會碎掉。所以,明天請你們帶生雞蛋來是對你們的一個挑戰。我們來比一比,明天你們中誰會記得要帶一個生雞蛋來幼兒園,而且還是完完整整的將雞蛋帶來。如果你明天成功帶來了,說明你挑戰成功,我會送你們一個任務挑戰成功的標記。”“好的。我肯定會帶來的。”孩子們紛紛相應。
為了看出這次任務有多少孩子能夠記住,我故意沒有在家校互動網上給家長發布消息。第二天,孩子們一個個都來了。這次還真是有很多孩子帶來及生雞蛋,他們有的用紙巾里三層外三層的包的嚴嚴實實的;有些小心的拿在手里面;有些緊張的不時摸口袋,原來是藏在了口袋中……而我則在門口迎接孩子的到來,為帶來了生雞蛋的孩子貼上一個五角星,表示鼓勵。孩子們拿到貼紙后都很開心,驕傲的對著朋友們說:你看,我完成任務了。
其實從上面這個片段可以看出,對于孩子們的責任意識的培養還是需要使一些小“手段”——使用物質獎勵以及強調任務的重要性,挑戰性。現在大班的孩子喜歡挑戰,有一種“從眾感心理,別人要干什么我也要這樣做;尤其是讓他們和別人比一比的時候,他們比誰都起勁,誰都不愿讓這誰,;所以就可以僅僅抓住孩子的這一個年齡特點,通過和他人得比試,引起孩子愿意主動承擔任務的意識,從而逐漸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必要的物質鼓勵可以為孩子帶來任務成功的喜悅感和滿足感。孩子喜歡鼓勵,鼓勵教育一直是幼兒園的必修課。當孩子得到老師的鼓勵、肯定后,他對完成任務有著快樂的感受,原來我只要完成了老師的任務,會的到表揚和鼓勵,那么我下次一定也要好好地聽老師的任務,再接再厲,繼續完成。如此的周而復始,孩子的責任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提高。最后,在某些任務中,教師可以告訴孩子這項任務的難度系數,引起孩子想要挑戰的欲望,在完成后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成功感,同時孩子挑戰感,了解再難得任務只要我愿意挑戰,那也是可以完成的。這樣,對于今后孩子入小學,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不怕,勇于挑戰的精神也是有一定的培養和促進作用。
因而,不要小看了“拿雞蛋”這類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任務,滴水穿石、鐵棒成針,靠的都是一日一日的不斷練習,因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給孩子一些任務,以此不斷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教育筆記:自理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依賴性比較強,生活自理太差,經常怕孩子做不好,便由家長代替了。
有一天中午起床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都懶洋洋的等著老師給他們穿衣服,我立刻意識到,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培養孩子們的穿衣服能力。于是便組織了一次穿衣服比賽。孩子們我們來個穿衣服比賽,看哪位小朋友能穿第一名。
說著孩子便開始穿衣服,有幾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穿好后高興地喊起來,我第一名,我第一名,最后只剩下榕榕小朋友了。便一個勁地喊老師,老師我穿不上,我穿不上,我便鼓勵榕榕,你一定能行,小朋友我們一起給他加油,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小朋友們的努力,榕榕終于穿上鞋了。過了好幾天的一個中午,蓉蓉對我說:“老師,我會穿鞋了。”
通過這次穿衣比賽,給了我啟發,在以后的活動中多組織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環境暗示在培養幼兒一日生活環節中的價值體現
小班幼兒主要是直觀形象思維,充分利用環境與幼兒互動,將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使幼兒更直觀的了解每個環節的內容、要求、方法及各環節之間的銜接順序,我們結合幼兒的需要在活動室內創設了常規墻,內容圖文并茂,易于幼兒理解。
常規墻飾“寶寶開飯啦”,是要告訴幼兒進餐環節包括餐前洗手、進餐、餐后漱口、擦嘴四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采用形象的圖片告訴幼兒怎樣做,并配以有趣的兒歌進行輔助,教師為了鼓勵幼兒還將正確的做法用數碼相機拍下來貼到墻飾上,激勵幼兒積極效仿,幼兒經常的反應是:“老師我和照片上的小朋友做得一樣了。
為了促進幼兒飲水,我們開展了許多關于水的系列主題活動,如:《口渴了,怎么辦?》《白開水我愛喝》《多喝水身體棒》等等。幼兒從這些活動中懂得了白開水對人體的重要性,為了鞏固這一目標激發幼兒多和白開水,我們在盥洗室布置了“小草要喝水,小狗要喝水,小朋友也要喝水”。每次喝水時,幼兒都會指著念一念;我們還采取了“喝水掛牌”的方法,根據幼兒的人數,在低矮墻上掛上塑封好的小水杯圖片,引導幼兒喝一杯水,就在小水杯里插一個牌,幼兒對此很感興趣,真正起到了促進幼兒飲水的作用,此舉措同時受到了家長的認可,他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幼兒在園的飲水量,真是一舉兩得。在此基礎上,我們初步給幼兒講解了每天喝6杯水的重要性,我們還投其所好,對于每天喝6杯水的幼兒,離園時,教師會送一個幼兒喜歡的粘貼作為獎勵。起初只有一小部分幼兒可以得到獎勵,可是沒過多久,全班幼兒基本上都能得到了,可見此種方法是成功的。
一連幾天晚上,我都發現余智勇的媽媽來接他的第一件事總是先蹲下來給他掖上衣,每次孩子的上衣都沒有掖到褲子里。我覺得很奇怪:午睡后我是挨個檢查的,他們都把內衣掖在褲子里,為什么余志勇的一份在外邊呢?
通過觀察幼兒午睡后的活動我發現:問題出在幼兒上廁所的時候,孩子們玩的興趣很濃,有了尿不愛去小便,非到憋不住時才去,到了廁所又著急,所以提了褲子就跑,結果顧不上掖衣服,肚子便露在了外邊,這樣做是很容易生病的,這也說明照顧孩子不夠細致。
發現了問題,我從思想上開始重視起來了,每天午睡后要求孩子掀開衣服請老師看。這樣做不但讓孩子督促老師檢查,而且也提醒了他們自己,一掀衣服檢查便知道自己沒掖好,于是趕緊掖好。在班里我們利用晨間談話的時間對他們進行教育。給他們講露肚子的危害,講幼兒病了與家長、老師、小朋友等方面的關系,教育孩子懂得愛護自己的身體,要少生病,讓爸爸媽媽安心工作,自己有了健康的身體也能好好學習。
通過這件事,我又嚴格了自己的檢查制度,一個給幼兒小便的時間,再一個是檢查幼兒掖內衣的情況,,個別小朋友讓她小便后自覺找老師檢查。經過一段時間的檢查,孩子們基本上都能把衣服掖在褲子里,這樣不僅減少了幼兒發病率,而且解除了家長的后顧之憂。
所以,老師只有細致地照顧好幼兒的生活,才能使幼兒更好的學習和游戲,使家長安心的工作。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幼兒園學會知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好習慣的養成會伴隨著人一生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加強對他們的養成教育的培養,使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生活習慣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欣欣是家中的獨生女,家里大人都很寵愛她,生活上過度照顧,所以養成了一些嬌氣的性格。在幼兒園欣欣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別慢,尤其是吃飯,每次都是最后幾個吃完的。
有一天,欣欣又吃到最后幾個了。我不時地用眼神提醒她,她卻絲毫沒有反應,我給她講道理,但是沒有效果。怎么辦呢?我環視了一下四周,看見欣欣最感興趣的娃娃家里有幾個小朋友玩得正熱鬧。于是,我的主意來了。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對其中一位小朋友說了幾句話,然后快步走到她身邊,輕輕地對她說:“欣欣,涵涵在玩娃娃家,他剛才告訴我,還缺一個人來當媽媽。你快吃飯,跟他們一起玩,娃娃家的寶寶們還沒吃飯,你快給寶寶們做飯去好嗎?”欣欣往后看了看,連說“好”。終于欣欣開始大口大口地吃飯了。本來不多的飯,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欣欣來到了娃娃家,經過老師的幾次引導,欣欣吃飯越來越快了。
看來,老師的教育不能只依賴于說教,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進行引導,使其在適當的條件下轉變自己的行為。該案例中的老師善于抓住幼兒的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其感興趣的地方,從而改正了她吃飯慢的毛病。這種做法既不影響孩子的情緒,又讓孩子樂于接受,還滿足了她的游戲欲望。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加以反思,不斷嘗試用積極正面的方法鼓勵幼兒吃飯,從而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老師也能組織好幼兒的各項活動。
《幼兒園小班保育筆記200篇》:幼兒園小班保育筆記第1篇 小班保育筆記簡短(1): 午睡室里的故事 每一天在組織孩子午睡時,總有那么幾個小朋友磨磨蹭蹭地好長時間也不躺到床上,安靜下來。而已經躺在床上
《幼兒園教育筆記4篇》:幼兒園教育筆記4篇第1部分老師你能幫助我嗎班里的王泓翔小朋友是一個長得又高又胖的小家伙,身上的肉敦敦實實,走起路來挺著大肚子,腳往兩邊撇,手一甩一甩的,很有相撲運動員
《幼兒園幼兒園聽課筆記40篇》:幼兒園幼兒園聽課筆記40篇第1部分 活動名稱:花手套 班級:小班 活動領域:美術 活動目標:1、讓幼兒嘗試滾畫2、對色彩感興趣,愿意參與活動3、能用合適的語言表達 活動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