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5
這是一億有多大復備,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億的大小,并能結合實際,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對一億大小的感受。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活動中增強主動參與和樂于合作的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天平、卷尺、秒表、100米大米、實物投影。
學生準備計算器、練習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出示100000000)大家認識它嗎?(指名回答)
教師在100000000上面板書“一億”。
談話:大家都會讀會寫一億,但是這一億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嗎?那就讓我們了解一下“一億有多大”。(將課題補充完整)
二、實踐操作
1、數一數
?。?)小組活動,動手數一數。
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拿出一些練習簿,合在一起,以循環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數,數到100本告訴老師,老師立即告訴各小組所用的時間,組長記錄下來。完成后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數100本練習簿大約所用的時間。
(2)小組合作,提出問題。
談話:如果照這樣的速度,我們數1億本練習簿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書本上的表格(學生可以把90秒、900秒改為全班認同的其他秒數),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推算,并把推算結果填入表格。
小組反饋,指名讀最后的得數。
?。?)進一步探究問題。
談話:9千萬秒(或學生推算出的其他秒數),這段時間長不長?這么長的時間用秒作單位來表示,顯然不合適,你認為應該采用哪個時間單位?(年)怎樣把9千萬秒換算成多少年?
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后看書上的算式。
小組合作,借助計算器計算出結果。
提問:看了這個計算結果,你有什么感想?
2、排一排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數一數從時間上感受了一億的大小,大家還想不想通過其他的方式,再來感受下一億的大小呢!
(1)實際測量長度。
請10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行,師生共同測量出長度。(可能會出現測量的結果不是整米數,取整米數的近似數來表示。)
?。?)列表進行推算
提問:照這樣計算,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長呢?
出示表格,根據表格形式,各小組也依據剛才測量的數據列個表填一填,并反饋推算結果。
?。?)從繞地球的圈數來進一步感知一億有多大。
指名讀出推算出的長度。
談話:對于這個長度,大家都會感覺到很長,但究竟有多長,還可能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長40000000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繞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計算器算一算。
指名說一說計算結果。
提問:看了這個數據,你又感受到什么了?(指名說一說)
3、稱一稱
談話:通過數一數,排一排,我們感受到一億的大小,老師這里還帶來了一個工具,(出示天平)大家猜猜我能用這個天平做什么呢?(學生對天平已有認識,所以能夠想到“稱”)那下面我們就用稱一稱的方式再來感受下一億的大小。
?。?)實際稱一稱。
出示100粒大米,在天平上稱一稱,稱出100粒大米的克數。
?。?)列表進行推算,解決兩個問題。
?、俳鉀Q第一個問題
提問:14億人為什么乘14,而不是乘14億?(讓學生明確表中推算出的是1億粒大米的重量,14億粒米,就是14個1億粒米,所以只能用1億粒米的重量乘14)
學生運用計算器解決第一個問題。
②解決第二個問題。
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交流反饋。
提問:看了這兩個計算結果,你想說什么呢?(在這里不僅讓學生說說一億的大小,同時要讓學生說說應該節約糧食。)
三、全課總結
談話:通過我們以上的實踐活動,現在你以“一億到底有多大”有認識了嗎?你能來給我們大家描述“一億有多大”嗎?
《一億有多大》案例反思
認識一億有多大,對于學生來說確難度,因此本課著重突出數一數、排一排、稱一稱這三個環節,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充分感知一億的大小,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豐富一億有多大的認識。
著名數學教育哲學家鄭毓信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我們怎樣認識數學,我們就會怎樣教數學。”數學是一種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研究討論、獲取結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獲得知識,更有學習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悅,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1、注重實踐——在活動中感知。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的三個環節創設了具體操作情境。如,分組以循環方式一本本數,數到100本,并記錄下時間,當推算到數一億本需兩年多時,孩子們都震驚了,在小小組都交流開了,有一孩子說,“如用兩年多數完那得連續不斷,實際用時將后更多。”孩子們不由得感慨一億真大。
2、關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總是在一個群體中進行,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學數學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在活動中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共同討論,從而自主地,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去解決排一排,稱一稱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他們能很好的進入學習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億個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億粒米、14億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體驗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
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告訴”,而是學習者的一種實實在在的“體驗”。如果一億多大把幾個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不敢想象,那會是多么枯燥的一堂課,學生對一世有多大能否像本課尾一樣,學生能結合具體事物娓娓道來。因此教學中要注重實踐關注合作,在活動中促使學生體驗,讓學生真正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7冊p106—10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實踐,通過操作活動并借助推算和計算器的計算,從不同角度感受一億的大小,進一步發展數感。
2、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活動中增強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計算器。
教師準備
練習本,秒表,少量大米,天平一臺,卷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大約有多少人嗎那么你知道一億有多大嗎今天我們就來開展幾項活動,在活動中讓同學們感受一下"一億有多大"。
二、開展活動。
數一數
⑴全班分兩大組,每組選幾人數100本練習本,并選兩人計時。
?、聘鹘M匯報用的時間,然后計算出兩組數練習本所用時間的平均數(為計算方便取近似數90)。
?、钦者@樣的速度數一億本練習本大約用多少秒
?、茸寣W生結合放大的表格邊計算,邊校對,邊填寫。
?、捎懻摚簲狄粌|本練習本的時間大約相當于多少年請你們用計算器計算一下。讓學生邊計算邊填在書上,得出大約要3年才能數完一億本。讓學生在時間上實際感受"一億有多大"。
排一排
?、耪埑?0個學生手拉手排成一行,量一量大約長多少米。
⑵如果一億個學生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約有多長。
按實際量的米數修改表格,再計算填表,單位可用米或千米。
?、怯糜嬎闫饔嬎氵@些學生站成一列可以繞地球赤道多少圈(三圈半)
讓學生從長短上感受"億有多大"。
稱一稱
?、乓孕〗M為單位讓學生仿照上面的活動完成這一內容,教師巡視指導。
⑵學生共同探討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題用什么去乘13
⑶通過計算要讓學生了解一億粒米大約重2500000克(或2500千克/2.5噸),在輕重上感受"一億有多大",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三、活動總結
通過以上活動,讓學生說一說:一億有多大,你有什么體會。一億有多大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1億有多大”第33頁。
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猜想。以“你能想象1億有多大嗎?”的問題呈現。第二個層次是探究。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第1幅圖3句對話。“咱們第一小組來設計一個方案吧。”這句話不僅提示小組活動的任務,還明確探究問題要先設計方案。“選什么東西呢?”是研究對象的確定。“我們來看看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高吧。”確定研究的對象。第2幅圖4句對話。“難道真的要找1億張紙來量一下嗎?”提出疑問,引發思考與對話。“不用,可以先量出100張紙的厚度。”確定探究的思路從局部推算出全部。“高1厘米。”動手操作的呈現。“也可以先量出1000張紙的厚度。”從不同的基數展開探究。第3幅圖3句對話。“那10000張紙有多厚呢?”推理的呈現。“這樣算下去,1億張紙摞起來大約有1萬米高呢!”是結論的得出。“哇,比珠穆朗瑪峰還高。”用具體形象的事例對照,幫助學生想象1億張紙有多高,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三層次是討論交流。首先呈現的是活動記錄單,包括小組成員、活動名稱、活動步驟、結論四個部分。這張表格對上面探究活動過程的一種記錄。接著“你們組選什么東西研究呢?和其他小組交流一下你們的方案。”交流方案與第1句話對應,要求學生交流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的整個過程,讓其他小組在傾聽中豐富對1億有多大的具體感知,進一步發展數感。
從教材的編排可以感受到以下幾點:1.凸顯“猜想”的價值。開篇第一句“你能想象1億有多大嗎?”激起學生對數的認識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去想象1億有多大,不同的想象會產生不同的猜想,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在不同猜想的敲打下不斷被激發。2.蘊藏著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教材呈現了“猜想—實驗—推理、對照”的探究活動的過程,使學生開展活動有序可循。范例呈現了100張、1000張紙的測量,推算10000張紙、1億張紙。這里就蘊藏了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與策略,形成求真求實的品質。3.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小組商量“選什么東西呢?”小組合作進行試驗,小組進行推算、對照,小組整理研究過程與結論,全班展示交流。讓各組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自主試驗、驗證猜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切實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學情分析:
“1億有多大”是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之后安排的綜合與實踐。學生已經認識了億以上的大數,學習了計算器,認識了一些常用的計量單位且會進行簡單的換算等,為探究“1億有多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儲備。但大數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比較少,數感還需進一步培養與提升。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活動,借助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感受1億的大小,發展數感。
2.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了解探究數學問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初步滲透由部分推算整體的數學思想。
3.學會用生活周圍的數據,形象地描述大數,培養主動、自覺地運用和理解數的意識。
4.經歷與他人合作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活動,借助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感受1億的大小,發展數感。
教學難點:
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了解探究數學問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紙(100張、1000張)、黃豆(100粒、1000粒)、鉛筆(10支)、電子稱、直尺、計算器(4只)
教學過程:
一、猜想導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億”這個計數單位,知道1億是一個很大的數。你能想象1億有多大嗎?請結合生活中你熟悉的物品,想象一下1億個這樣的物品會有多少?
2.看來,這樣抽象的說很難想象1億有多大,你能想象一下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高嗎?
究竟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我們需要驗證自己的猜想,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以怎樣驗證?
二、實驗探究1億有多大
1.舉個例子1億張摞起來有多高,你認為怎樣驗證?你們明白他的意思嗎?先測量小數量,再計算大數量。
如果要知道1億課黃豆有多重?1億枝鉛筆接起來有多長?讀1億個字要多長時間?你又準備怎樣研究?
2.小組活動
(1)要求
①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內容。
②思考準備怎樣研究。
③進入探究,并填寫記錄單。
溫馨提示:1.如果需要工具可以到老師這里領;2.完成活動后請拿出閱讀材料。
(2)分小組實驗,實驗完成后2名學生把結論板演在黑板上,其他同學閱讀材料,結合自己小組的實驗結論,選擇其中的一個例子,算一算,想一想,小組內交流感想。
三、展示交流,在具體事物對照中感受1億有多大
1. (1000張紙)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高。
(1)小組上臺展示。介紹小組活動成果。(要求說說探究的過程與結論。)
(2)請大家對照這個小組研究成果1億張摞起來有10000米高,看看閱讀材料,你有什么想說的?
我們對照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約8800米,發現1億張紙摞起來比它還要高!這就是對照,用我們熟悉的事物來幫助我們想象1億有多大。
(3)比較這兩個小組的研究,都是研究紙,研究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高,為什么結論不一樣?
他們兩組選擇的測量的張數不同,一組是100張,一組是1000張,也就是研究的基數不同。一般來說選擇小的數研究比較快捷,但精確度較差,選擇大的數比較費時,但精確度較高。如果我們需要快速知道結果,我們選比較小的數開始。如果要求比較高選擇較大的數開始研究,誤差比較小。
2.(100粒、1000粒)1億粒黃豆有多重
(1)小組上臺展示。介紹小組活動成果。(要求說說探究的過程與結論。)
(2)對照。
①根據探究的結論,看看閱讀材料,你有什么想說的?
②1億粒黃豆重約36噸,一頭普通成年大象重約5噸,比7頭大象還重。
③四年級學生的平均體重是32千克,大約幾個同學相當于1億顆黃豆的重量?如果每班40名學生大約幾個班?
④如果100顆黃豆可以磨出2杯豆漿,那1億黃豆可以磨出多少杯豆漿?一家三口,每人每天喝1杯,可以喝幾天?可以喝幾年?
請先猜一猜。再呈現計算的過程與結果,大約能喝1826年。最后請學生說說感受。
(3)比較這兩個小組的研究,都是研究黃豆,研究1億粒黃豆有多重,為什么結論不一樣?
研究的對象黃豆品種不同,顆粒大小不同。還有測量的粒數不同,一組是100粒,一組是1000粒,也就是研究的基數不同。想一想,選擇100粒與1000粒,哪個研究的結果比較準確?一般來說選擇小的數研究比較快捷,但精確度較差,選擇大的數比較費時,但精確度較高。如果我們需要快速知道結果,我們選比較小的數開始。如果要求比較高選擇較大的數開始研究,誤差比較小。
3.(1枝)1億枝鉛筆接起來有多長
(1)小組上臺展示。介紹小組活動成果。(要求說說探究的過程與結論。)
(2)對照。
①學生對照閱讀材料說感想。
②全班統一交流。
a.中國第一大河長江長約6400千米,1億枝鉛筆連起來17700千米大約3條長江連起來那么長;
b.學校操場一圈200米,我們跑操每天跑2圈,共400米。跑完1億枝鉛筆連起來17700千米需要多長時間?
學生先猜,再計算得出大約121年,最后請學生說說感想。
(3)兩個小組都是研究1億枝鉛筆連起來有多長,為什么結論不一樣?一枝鉛筆只差5毫米,1億枝鉛筆就相差500千米。你有什么想說的?是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們在測量的時候要認真仔細多測幾次。
4.讀1億個字要多長時間?
(1)有小組研究嗎?你打算怎么研究?
(2)讀200個字約1分鐘,你能推算嗎?得出約347天。
(3)不到1年,好像時間不長,你們說呢?
三、總結回顧
1.我們研究了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高,1億粒黃豆有多重,1億支鉛筆連起來有多長,讀1億個要多長時間,回顧研究的過程,說一說我們是怎樣研究的?
我們采用從一部分推算整體的方法,一起經歷了猜想—實驗—推理、對照的過程,感受到1億有多大。
2.想一想,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片段一】感受對比物,估計實驗結果,大膽猜測。
1、感受珠穆朗瑪峰的高
提問: 我們金壇有個著名的山峰你們知道嗎?你爬過嗎?你們覺得它高嗎?它大約高400米。
師:茅山是我們金壇最高的山, 今天,老師要給同學介紹的是世界最高的山。(出示珠穆朗瑪峰課件圖并配話音:10月12日,我們中國自行測量出了珠穆朗瑪峰的最新身高8844.43米,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準確的數據,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又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相當于多少茅山疊起來的高?(學生估算)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想象一下,用20幾座茅山疊起來,你們覺得珠穆朗瑪峰高嗎?選擇高度組的同學你們先估計猜想一億張紙或一億本書疊起來的高度和珠穆朗瑪峰比,結果會是什么呢?(學生猜想)
2、感受大象的重
師:我們班的陳江龍又高又壯,能告訴我們你的體重是多少嗎?有沒有人愿意當當大力士背一背他。指名學生背一背,背后說一說背的感覺…… 課件出示大象圖:(我是陸地上最重的動物,我的體重是4000千克……)
師:4000千克有多重呢?它相當幾個陳江龍同學的重量?(學生估算)
師:大象的體重相當于90幾個學生的重量,確實很重,一億粒大米的重量和大象比,結果又會是什么呢?(學生猜想)
3、感受天安門廣場的大
?。裕?hellip;…
師: 到底結果是什么我們只好等這幾組測出結果我們在來看看。
【評析】 一億這個數對學生、甚至是對成人來說,是很大,也很抽象的。因此,選擇參照物時,戴老師首先考慮到的是接近學生活動結果。于是選擇了珠穆朗瑪峰、大象、天安門等大的參照物。雖然這些參照物都是學生所熟悉的,但實際上它與學生的生活距離是很遠的,并不一定真正屬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可能僅僅停留在圖片上,并沒有真正感受它們的具體大小,如果按教材的意圖先算出一億張紙摞起來大約有1萬米高,再與珠穆朗瑪峰比較,學生并不會產生驚訝的感覺,對一億這個數的感受仍是不深。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起點,戴老師在這里又巧妙的借助學生周圍的'茅山、班上的學生和學習環境,作為認識參照物的鋪墊,真正做到利用學生的可想象素材,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加強了學生對參照物的感受,在感受參照物前加進了真正屬于學生生活經驗的山、人和校園作為過渡物,使本來離學生生活距離遙遠的參照物變成了學生腦海中可想象的素材。同時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估測結果,在心理上造成參照物龐大不可逾越的定向心理。最后在得出結果時的發現,與已形成的心理反應造成了極大的落差,這樣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億這個數之大。
【設計片段二】 小組匯報交流,感受一億這個數的大小。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沒辦法每一組進行交流,我們就每個課題中選一組來進行交流。
師:從材料來看,你們覺得高度組那一種材料測出來的結果會最矮。(學生實驗測算的有一億張紙、一億本書的高度和一億枝鉛筆的長)讓測算一億張紙張高度的小組匯報活動計算過程,師板書計算結果,并引導學生與珠穆朗瑪峰進行比較。
問:同學們,你們發現了什么呢?接著又分別測算重量和面積小組的同學匯報。學生談談感想,讓學生真正感悟到一億的大!能讓這么薄薄的紙,變得比珠穆朗瑪峰還高。一億本書的書面面積,能鋪滿315個天安門廣場。……
【評析】 片段二比較高度時戴老師選擇一億張紙的高度與珠穆朗瑪峰比而不選一億本書的高度或一億枝鉛筆的程度跟珠穆朗瑪峰比,是因為一張紙是很薄的,在學生原來心理認識中一億張的高度再高也不可能比珠穆朗瑪峰高。再通一億本書的書面面積,與天安門廣場的比較,結果是不僅比它大, 而且是能鋪滿315個天安門廣場。過這樣,學生才會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哇”、“嚇死人了”“太不可思議了”等等感嘆。內心也才會產生了驚異感。這樣,學生探究的興趣更濃了、探究的空間更大了、達到了最真切的感受到一億這個數大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