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這是一元一次方程趣味引入,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歸納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⑵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⑴經歷與體驗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初步認識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找等量關系關系,提高思維水平和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⑵經歷和體驗將多種實際問題“數學化”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有效的數學模型。
⑶嘗試在數學建模過程中,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尋求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體會數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
⑵敢于展示自己的思考視角,并與人交流、溝通。
⑶敢于面對挑戰,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通過豐富的實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現方程是刻畫現實生活的有效數學模型。
2.難點
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學過程
1.情景引入
(使用這段視頻重拾進入代數的鑰匙:字母表示數,通過丟番圖引起學生的興趣,打開代數的大門:方程)
2.知識探究
方程的教學: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通過狗蛋和小錘的故事,一邊講故事,一邊讓學生掌握找等量關系列方程,形象生動,充滿趣味性,引起學習學習數學的興趣。
⑴小彬和小華在進行猜年齡游戲我們來看一看(學生閱讀教材第130頁的內容)
等量關系:小彬的年齡×2-5=21
解:設小彬今年x歲,根據題意可得方程:
2x-5=21
⑵小穎種了一株樹苗,開始時樹苗高為40cm,載種后每周樹苗長高約5cm,大約幾周后樹苗長高到1m?
等量關系:原高+長高=1
解:設x周后樹苗長高到1m,根據題意可得方程:40+5x=100
⑶甲、乙倆地相距22km,張叔叔從甲地出發到乙地,每時比原計劃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達乙地,張叔叔原計劃每小時行走多少千米?
等量關系:原計劃所用時間-實際所用時間=12
解:設張叔叔原計劃每時行走xkm,根據題意可得方程:
⑶師:大家觀察,討論并回答:這三個式子有什么特點?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點?
生:我們把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特點:①方程中一定含有未知數;
②方程是等式;
⑷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①x+2=3②x+3y=6③3x-6
④1+2=3⑤x+3>5⑥y-12=5
3.合作交流
如果告訴我們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大家能夠自己列出方程嗎?
情景一: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20017年3月28日新華社公布)截止2000年11月1日0時,全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時增長了153.94%,1990年6月底每10萬人中約有多少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
解:設1990年6月底每10萬人中大約有x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則:
x(1+153.94%)=3611
情景二:西湖中學的足球場,其周長為200米,長和寬之差為12米,這個足球場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
解:設這個足球場的長是x米,寬為(x-12)米,則:2(x+(x-12))=200
2.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
2x-5=21,40+5x=100,
x(1+147.30%)=8930,
2(x+(x-12))=8930
4.新知講解:
(運用這段視頻解剖一元一次方程,使學生掌握本節知識點。)
⑴在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⑵使方程左右兩左右兩邊的值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⑶大家剛才都已經自己列出方程了,哪個同學能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列出方程的,列方程的過程大體可以分幾步?
生分組討論,回答列方程的步驟:
①找等量關系;
②設未知數;
③列方程.
5.新知運用
課本131頁隨堂練習(生先做,師再講)。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這節課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業
教材132頁習題5.1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今天的數學課我給同學們講了追及相遇問題,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追及相遇問題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數學問題,而且完美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在教會他們直接求解的方法之外,我還想通過初步引入未知量,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來拓寬孩子們的視野,發散孩子們的思維,讓孩子們對待同一個問題擁有更多的思路。
在備課過程中,我遇到一些麻煩,因為看到追及相遇問題就想列方程去解答,利用直接法去計算讓我很頭大,在不斷搜例題看*解析的過程,我開始漸漸明白直接法中蘊含的道理。這節數學課對我和孩子們來說是一個雙向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帶給孩子們方程思想的同時,孩子們的角度也為我增加了一種新思路。
在講解追及相遇問題時,我通過生活中有趣的的情景模擬來舉例題,比如*隊追及敵人,小朋友找彼此玩相遇等等,我感覺這樣會使同學們更加有畫面感,從而更加容易去理解題意,進而解決問題。我邊描述題干邊在黑板上畫出對應的簡圖,同學們興致勃勃,跟我一起念起題干來。
同學們原來接觸過追及相遇問題,而他們只是記住了公式,當我問他們為什么相遇時間等于總路程除以速度和,為什么兩個人相向而行速度就要求和呢?大家沉默了。在遇到這種類似的問題,孩子們只是機械的套用公式,并不理解其中的奧義。通過講解參考系,孩子們對這個公式有了更立體的理解。
在用直接法解答完幾個例題之后,我回到第一個例題,告訴孩子們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去求,孩子們熱情高漲,都急于知道究竟是什么方法。在跟他們講解不知道的量可用參數來表示,然后利用假設的參數列出關系式就可以解出*之后,我發現孩子們并不是都能理解這種解法,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未知量和方程,思想的轉變并不是那樣容易。成功就是將簡單的事不斷重復,就像高中老師經常說的那句話"重復是學習最有效的工具"。孩子們說不是很懂,我便再講一遍,只第一道例題,我用方程法就講了三遍,結合提問,在講完第三遍之后有更多的孩子表示能看懂關系式,回應積極。
其他例題我引導孩子們用方程法去考慮,很多孩子都積極舉手起來分享自己列的關系式,看到孩子們小小的心里埋下方程這個奇妙的種子,我心中的喜悅無法言喻。
1、發現的問題: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和前面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有點類似,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無味。課堂氣憤渙散,效率不高。
2、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可以用*古代著名數學問題“雞兔同籠”或“百雞百錢”問題作為引入。學生被這種有趣的問題吸引,積極思考問題的*,以“趣”引思,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和積極思維狀態,不但能誘發學生主動學習,而且還能增長知識,了解了我國古代的數學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反思: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往往給人以自然、*、舒服的享受,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讓學生接觸與生活有關的數學問題,勢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方程是處理問題的一種很好的途徑,而解方程又是這種途徑必須要掌握的。這節課上學生是帶著上一節課的內容來學習的,現對這部分內容總結如下:
本節課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先利用等式的*質來解方程,從而引出了移項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利用移項的方法來解方程,當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所以在方程的選擇上,都是移項后,同類項的合并比較簡單,與前一節內容相比較,可輕易感受到這種解法的簡潔*;講解完成后,進一步給出了練一練的兩個方程,讓學生動手去做;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過程,出現了很多困難。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比較常見的情況:①含未知數的項不知道如何處理;②移項沒有變號;③沒移動的項也改變了符號;(劃線的兩種情況出現最多);針對以上情況,利用課堂時間,先讓有困難的學生說一下自己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讓其他同學幫助他找出錯誤并加以解決,這樣更能促進同學間的相互進步。(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課這一點做得還不夠完善,可從學生的作業中反應出來。)再讓學生總結注意點,教師進行點撥。最后的學生小結并不是一種形式,通過小結教師能很好地看出學生的知識形成和掌握情況。
總的來說,雖然課堂上同學們總結錯誤點總結的不錯,但學生對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練習少了,課后作業中的問題也就出來了;第一,解題中部分同學仍采用原來的等式*質進行;第二,移項時符號還是一個大問題;所以總的說來,這課堂效率不高,沒有完成基本的課堂任務;學生一節課下來還是少了練習的機會,看來對求解的題目,課堂上需要更多的練習,從題目中去反饋會顯得更加適合。在新教材的講解中,有時還是要借鑒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節課沒完成的任務,希望能在下面的時間里盡快進行補充,讓學生能及時對知識進行掌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