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這是一元一次方程情景導入,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通過對多個實際問題的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一元一次方程作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的作用。
2.使學生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3.會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
重點、難點
1.重點: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2.難點:弄清題意,找出“相等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小學里已經學過列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讓我們回顧一下,如何列方程解應用題?
例如:一本筆記本1.2元。小紅有6元錢,那么她最多能買到幾本這樣的筆記本呢?
解:設小紅能買到工本筆記本,那么根據題意,得
1.2x=6
因為1.2×5=6,所以小紅能買到5本筆記本。
二、新授:
我們再來看下面一個例子:
問題1:某校初中一年級328名師生乘車外出春游,已有2輛校車可以乘坐64人,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多少輛?
問: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有哪些方法?
(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再作講評)
算術法:(328-64)÷44=264÷44=6(輛)
列方程解應用題:
設需要租用x輛客車,那么這些客車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車的64人,就是全體師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這個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結果。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試試看?
(學生可能利用逆運算求解,教師加以肯定,同時指出本章里我們將要學習解方程的另一種方法。)
問題2:在課外活動中,張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我今年45歲,幾年以后你們的.年齡是我年齡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學很快說出了答案。“三年”。他是這樣算的:
1年后,老師46歲,同學們的年齡是14歲,不是老師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師47歲,同學們的年齡是15歲,也不是老師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師48歲,同學們的年齡是16歲,恰好是老師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來解呢?
通過分析,列出方程:13+x= (45+x) (2)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啟發?
這個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樣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學的方法啟發了我們,可以用嘗試,檢驗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將x=1,2,3,4,……代人方程(2)的兩邊,看哪個數能使兩邊的值相等,這個數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
因為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此檢驗一下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學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現了什么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為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么辦?
這正是我們本章要解決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3頁練習1、2。
2.補充練習:檢驗下列各括號內的數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 2)
(3)5(x-1)(x-2)=0 (x=0,x=1,x=2)
四、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五、作業。教科書第3頁,習題6.1第1、3題。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簡單變形
教學目的
通過天平實驗,讓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歸納出方程的兩種變形,并能利用它們將簡單的方程變形以求出未知數的值。
重點、難點
1.重點:方程的兩種變形。
2.難點:由具體實例抽象出方程的兩種變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列出的方程有的我們不會解,我們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變形成x=a形式,本節課,我們將學習如何將方程變形。
二、新授
讓我們先做個實驗,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碼。
測量一些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將它放在天干的左盤內,在右盤內放上砝碼,當天平處于平衡狀態時,顯然兩邊的質量相等。
如果我們在兩盤內同時加入相同質量的砝碼,這時天平仍然平衡,天平兩邊盤內同時拿去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個方程,課本第4頁上的圖,你能從天平上砝碼的變化聯想到方程的變形嗎?
讓同學們觀察圖6.2.1的左邊的天平;天平的左盤內有一個大砝碼和2個小砝碼,右盤上有5個小砝碼,天平平衡,表示左右兩盤的質量相等。如果我們用x表示大砝碼的質量,1表示小砝碼的質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兩盤內物體的質量關系。
教學目標
1.掌握移項變號的基本原則;(重點)
2.會利用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重點)
3.會抓住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難點)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節課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它們都有這樣的特點:一邊是含有未知數的項,一邊是常數項.這樣的方程我們可以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解答.那么像3x+7=32-2x這樣的方程怎么解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一:移項法則
通過移項將下列方程變形,正確的是( )
例子1
A.由5x-7=2,得5x=2-7
B.由6x-3=x+4,得3-6x=4+x
C.由8-x=x-5,得-x-x=-5-8
D.由x+9=3x-1,得3x-x=-1+9
解析:A.由5x-7=2,得5x=2+7,故選項錯誤;B.由6x-3=x+4,得6x-x=3+4,故選項錯誤;C.由8-x=x-5,得-x-x=-5-8,故選項正確;D.由x+9=3x-1,得3x-x=9+1,故選項錯誤.故選C.
方法總結:①所移動的是方程中的項,并且是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而不是在這個方程的一邊變換兩項的位置.②移項時要變號,不變號不能移項.
探究點二:用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下列方程:
例子2
(1)-x-4=3x;(2)5x-1=9;
(3)-4x-8=4; (4)0.5x-0.7=6.5-1.3x.
解析:通過移項、合并、系數化為1的方法解答即可.
解:(1)移項得-x-3x=4,
合并同類項得-4x=4,
系數化成1得x=-1;
(2)移項得5x=9+1,
合并同類項得5x=10,
系數化成1得x=2;
(3)移項得-4x=4+8,
合并同類項得-4x=12,
系數化成1得x=-3;
(4)移項得1.3x+0.5x=0.7+6.5,
合并同類項得1.8x=7.2,
系數化成1得x=4.
方法總結:將所有含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的左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然后合并同類項,最后將未知數的系數化為1.特別注意移項要變號.
探究點三:根據“表示同一個量的兩個不同的式子相等”列方程解決問題
把一批圖書分給七年級(11)班的同學閱讀,若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若每人
第2課時 用移項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1 精品教案(大賽一等獎作品)
分4本,則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學生?
解析:根據實際書的數量可得相應的等量關系:3×學生數量+20=4×學生數量-25,把相關數值代入即可求解.
解:設這個班有x個學生,根據題意得
3x+20=4x-25,
移項得3x-4x=-25-20
合并得-x=-45
解得x=45.
答:這個班有45人.
方法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時,應抓住題目中的“相等”、“誰比誰多多少”等表示數量關系的詞語,以便從中找出合適的等量關系列方程.
三、板書設計
1.移項的定義:
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后移到另一邊,叫做移項.
2.移項法則的依據:
移項法則的依據是等式的基本性質1.
3.用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方程,從而引出了移項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利用移項的方法來解方程.學生在移項過程中,大致會遇到以下幾種比較常見的情況:①含未知數的項不知道如何處理;②移項沒有變號;③沒移動的項也改變了符號;第一種情況在授課過程中強調不夠,后面的兩種情況出現最多,因此在教學設計當中應給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引導學生正確地解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類項與移項
第1課時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目標:
1.經歷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
2.學會合并同類項,會解“ax+bx=c”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夠找出實際問題中的已知數和未知數,分析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會解“ax+bx=c”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難點:分析實際問題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背景資料)約公元820年,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花拉子米寫了一本代數書,重點論述怎樣解方程.這本書的拉丁文譯本取名為《對消與還原》.“對消”與“還原”是什么意思呢?通過下面幾節課的學習討論,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回答這個問題.
出示課本P86問題1:
某校三年共購買計算機140臺,去年購買數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購買數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這個學校購買了多少臺計算機?
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回憶:
第2課時 用移項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1 精品教案(大賽一等獎作品)
實際問題一元一次方程
設問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驟?
師生討論分析:
(1)設未知數:前年這個學校購買計算機x臺;
(2)找相等關系:
前年購買量+去年購買量+今年購買量=140臺.
(3)列方程:x+2x+4x=140.
設問2:怎樣解這個方程?如何將這個方程轉化為“x=a”的形式?學生觀察、思考:
根據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項合并,即
x+2x+4x=(1+2+4)x=7x
老師板演解方程過程:略.
為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理解,可以在上述過程中標上箭頭和框圖.
設問3:在以上解方程的過程中“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師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種恒等變形,它使方程變得簡單,更接近“x=a”的形式.
三、拓廣探索,比較分析
學生思考回答:若設去年購買計算機x臺,得方程
+x+2x=140.
若設今年購買計算機x臺,得方程
++x=140.
課本P87例2.
問題:①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用x表示其中任意一個數,那么與x相鄰的兩個數怎樣表示?
③根據題意列方程解答.
四、綜合應用,鞏固提高
1.課本P88練習第1,2題.
2.一個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個皮塊,其中有若干塊黑色五邊形和白色六邊形,黑、白皮塊的數目之比為3:5,問黑色皮塊有多少?
(學生思考、討論出多種解法,師生共同講評.)
3.有一列數按一定規律排成-1,2,-4,8,-16,32,……,其中某三個相鄰數的和是-960.求這三個數.
五、課時小結
1.你今天學習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驟,每一步的依據是什么?
2.今天討論的問題中的相等關系有何共同特點?
學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解方程的步驟及依據分別是:合并和系數化為1;總量=各部分量的和.
六、詞語點將(據意寫詞)。
1.看望;訪問。()
2.互相商量解決彼此間相關的問題。()
3.竭力保持莊重。()
4.洗澡,洗浴,比喻受潤澤。()
5.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樣子。()
七、對號入座(選詞填空)。
冷靜寂靜幽靜恬靜安靜
1.蒙娜麗莎臉上流露出()的微笑。
2.貝多芬在一條()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學們()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聽不到一點聲響。
5.越是在緊張時刻,越要保持頭腦的()。
八、句子工廠。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親睹她的風采呢?(陳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縮寫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幾分鐘。她已經成了我靈魂的一部分。(用關聯詞連成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光輝照耀著每一個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點梳理(課文回放)。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傳神的語言介紹了《蒙娜麗莎》畫像,具體介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別詳細描寫了蒙娜麗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煉而飽含激情的語言告訴大家,蒙娜麗莎給人帶來了心靈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綜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麗莎那微抿的雙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話要跟你說。在那極富個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靜、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時讓人覺得舒暢溫柔,有時讓人覺得略含哀傷,有時讓人覺得十分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有幾分矜()持。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樣耐人尋味,難以捉摸。達·芬奇
憑著他的天才想象為和他那神奇的畫筆,使蒙娜麗莎轉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本節課教師可以用兩個課時把內容傳授給學生,主要講授的是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教師通過小學的學過的算式引入到現在要學的方程,通過講授例題引出方程的相關概念,這樣同學在教授新課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教學過程與方法
在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討概念,數量關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訓練學生運用
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進步,體現數學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尋找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難點:根據具體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室,配套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歸納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⑵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⑴經歷與體驗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初步認識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找等量關系關系,提高思維水平和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⑵經歷和體驗將多種實際問題“數學化”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有效的數學模型。
⑶嘗試在數學建模過程中,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尋求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體會數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
⑵敢于展示自己的思考視角,并與人交流、溝通。
⑶敢于面對挑戰,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通過豐富的實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現方程是刻畫現實生活的有效數學模型。
2.難點
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學過程
1.情景引入
洋蔥學院北師大版5.1的引入方程
(使用這段視頻重拾進入代數的鑰匙:字母表示數,通過丟番圖引起學生的興趣,打開代數的大門:方程)
2.知識探究
方程的教學: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洋蔥學院北師版5.1找等量關系
狗蛋和小錘的故事
通過狗蛋和小錘的故事,一邊講故事,一邊讓學生掌握找等量關系列方程,形象生動,充滿趣味性,引起學習學習數學的興趣。
⑴小彬和小華在進行猜年齡游戲我們來看一看(學生閱讀教材第130頁的內容)
等量關系:小彬的年齡×2-5=21
解:設小彬今年x歲,根據題意可得方程:
2x-5=21
⑵小穎種了一株樹苗,開始時樹苗高為40cm,載種后每周樹苗長高約5cm,大約幾周后樹苗長高到1m?
等量關系:原高+長高=1
解:設x周后樹苗長高到1m,根據題意可得方程:40+5x=100
⑶甲、乙倆地相距22km,張叔叔從甲地出發到乙地,每時比原計劃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達乙地,張叔叔原計劃每小時行走多少千米?
等量關系:原計劃所用時間-實際所用時間=12
解:設張叔叔原計劃每時行走xkm,根據題意可得方程:
⑶師:大家觀察,討論并回答:這三個式子有什么特點?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點?
生:我們把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特點:①方程中一定含有未知數;
②方程是等式;
⑷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①x+2=3②x+3y=6③3x-6
④1+2=3⑤x+3>5⑥y-12=5
3.合作交流
如果告訴我們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大家能夠自己列出方程嗎?
情景一: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20017年3月28日新華社公布)截止2000年11月1日0時,全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時增長了153.94%,1990年6月底每10萬人中約有多少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
解:設1990年6月底每10萬人中大約有x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則:
x(1+153.94%)=3611
情景二:西湖中學的足球場,其周長為200米,長和寬之差為12米,這個足球場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
解:設這個足球場的長是x米,寬為(x-12)米,則:2(x+(x-12))=200
2.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
2x-5=21,40+5x=100,
x(1+147.30%)=8930,
2(x+(x-12))=8930
4.新知講解:
(運用這段視頻解剖一元一次方程,使學生掌握本節知識點。)
⑴在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⑵使方程左右兩左右兩邊的值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⑶大家剛才都已經自己列出方程了,哪個同學能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列出方程的,列方程的過程大體可以分幾步?
生分組討論,回答列方程的步驟:
①找等量關系;
②設未知數;
③列方程.
5.新知運用
課本131頁隨堂練習(生先做,師再講)。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這節課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業
教材132頁習題5.1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