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0
這是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是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并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在小學算術中,我們學習了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有關知識,那么,一個實際問題能否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呢?若能解決,怎樣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相比較,它有什么優(yōu)越性呢?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 某數(shù)的3倍減2等于某數(shù)與4的和,求某數(shù).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shù)為3.
(其次,用代數(shù)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shù)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shù)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shù),列出方程并通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學習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后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二、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例2 某面粉倉庫存放的面粉運出 15%后,還剩余42 500千克,這個倉庫原來有多少面粉?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設原來面粉有x千克,則運出面粉可表示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關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來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時,讓學生討論:本題的相等關系除了上述表達形式以外,是否還有其他表達形式?若有,是什么?
(還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來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1)這兩種相等關系的表達形式與“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雖形式上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個相等關系來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jù)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jù)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仔細審題,透徹理解題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關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題中的一個合理未知數(shù);
(2)根據(jù)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3)根據(jù)相等關系,正確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應滿足兩邊的量要相等;方程兩邊的代數(shù)式的單位要相同;題中條件應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將一個條件重復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后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里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組同學去蘋果園參加勞動,休息時工人師傅摘蘋果分給同學,若每人3個還剩余9個;若每人5個還有一個人分4個,試問第一小組有多少學生,共摘了多少個蘋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guī)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蘋果數(shù)為 3× 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三、課堂練習
1.買4本練習本與3支鉛筆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鉛筆每支0.12元,問練習本每本多少元?
2.我國城鄉(xiāng)居民 1988年末的儲蓄存款達到 3 802億元,比 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的 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
3.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shù)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廠總人數(shù).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代數(shù)方法的基本步驟是:全面掌握題意;恰當選擇變數(shù);找出相等關系;布列方程求解;檢驗書寫答案.其中第三步是關鍵;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五、作業(yè)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厘米,那么長是多少厘米?
3.某廠去年10月份生產(chǎn)電視機2 050臺,這比前年10月產(chǎn)量的 2倍還多 150臺.這家工廠前年10月生產(chǎn)電視機多少臺?
4.大箱子裝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裝在4個同樣大小的小箱里,裝滿后還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個小箱子里裝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獎金分給22名得獎者,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獎與二等獎的人數(shù).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處理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從算術方法到代數(shù)方法是一種進步;
2、 初步學會如何尋找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 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難點、知識重點
1、重點: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難點:理解用方程來描述和刻畫事物間的相等關系。
三、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注重師生互動。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一)情境引入
教師提出教科收第79頁的問題,并用多媒體直觀演示。
問題1:從視頻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必要時可以提示學生從時間、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順序等方面去考慮。)
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做回顧小結
問題2:你會用算術方法求出王家莊到翠湖的距離嗎·(當學生列出不同算式時,應讓他們說明每個式子的含義)
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做回顧小結:
1、問題涉及的三個基本物理量及其關系;
2、從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車的速度;
3、從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問題3:能否用方程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ǘW習新知
1、教師引導學生設未知數(shù),并用含未知數(shù)的字母表示有關的數(shù)量.
如果設王家莊到翠湖的路程為x千米,那么王家莊距青山千米.
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問題1:題目中的“汽車勻速行駛”是什么意思?
問題2:汽車在王家莊至青山這段路上行駛的速度該怎樣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車速嗎? 問題3:根據(jù)車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嗎?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分析,如:
依據(jù)“王家莊至青山路段的車速=王家莊至秀水路段的車速”可列方程:
依據(jù)“王家莊至青山路段的車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車速”可列方程:
3、給出方程的概念,介紹等式、等式的左邊、等式的右邊等概念.
4、歸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兩個步驟:
(1)用字母表示問題中的未知數(shù)(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據(jù)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ㄈ┡e一反三討論交流
1、比較列算式和列方程兩種方法的特點.建議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可以把學生分成兩部分分別歸納兩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也可以每個小組同時討論兩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然后向全班匯報.
列算式:只用已知數(shù),表示計算程序,依據(jù)是間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數(shù),表示相等關系,依據(jù)是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2、思考:對于上面的問題,你還能列出其他方程嗎?如果能,你依據(jù)的是哪個相等關系?、
建議按以下的順序進行:!
?。?)學生獨立思考;
?。?)小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設元,還可列方程:
如果設王家莊到青山的路程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據(jù)各路段的車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車到達翠湖的時刻:,再列出方程 =60
說明:要求出王家莊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們在以后幾節(jié)課中再來學習.
?。ㄋ模┏醪綉?、課堂練習
1、例題(補充):根據(jù)下列條件,列出關于x的方程:
?。?)x與18的和等于54; (2)27與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議:本例題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解答,然后教師點評.
解:(1)x+18=54;(2) (27-x)=4x.
列出方程后教師說明:“4x"表示4與x的積,當乘數(shù)中有字母時,通常省略乘號“X”,并把數(shù)字乘數(shù)寫在字母乘數(shù)的前面.
2、練習(補充):
(1) 列式表示:
?、?比a小9的`數(shù); ② x的2倍與3的和;
③ 5與y的差的一半; ④ a與b的7倍的和.
(2)根據(jù)下列條件,列出關于x的方程:
?。?) 12與x的差等于x的2倍;
?。?)x的三分之一與5的和等于6.
?。ㄎ澹┱n堂小結
可以采用師生問答的方式或先讓學歸納,補充,然后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主要圍繞以下問題:
1、 本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
2、 你有什么收獲?
說明方程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的工具。
(六)本課作業(yè)
1、 必做題:第84--85頁習題3.1第1,5題。
2、 選做題:根據(jù)下列條件,用式表示問題的結果:
?。?) 一打鉛筆有12支,m打鉛筆有多少支?
?。?) 某班有a名學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郵票,實際展出的郵標量比要求數(shù)多了15枚,問該班共展出多少枚郵票?
?。?) 根據(jù)下列條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費花去了三分之一,還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七)板書設計
一元一次方程
1、 定義
2、 例
3、 練習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類項與移項》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會了有理數(shù)運算,掌握了單項式、多項式的有關概念及同類項、合并同類項,和等式性質,進一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方程中。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合并同類項與移項是解方程的基礎,解方程它的移項根據(jù)是等式性質1、系數(shù)化為1它的根據(jù)是等式性質2,解方程是今后進一步學習不可缺少的知識。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數(shù)學中必須要掌握的重點內容。
設計思路: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谝陨侠砟?,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及學生情況,教學設計中采用了探究發(fā)現(xiàn)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利用課件,鼓勵和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學生動手練習,動腦思考,完成教學任務。其基本程序設計為:
復習回顧、設問題導入 探索規(guī)律、形成解法 例題講解、熟練運算
鞏固練習、內化升華 回顧反思、進行小結 達標測試、反饋情況
作業(yè)布置、反饋情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認識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項方法,學會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標,體會解法中蘊涵的化歸思想。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體驗數(shù)學的建模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會解“a·+b=c·+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難點: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預習要求:要求學生自學教材第88——89頁的課文內容。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分析問題2及例2;并試著進行嘗試練習。找出自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課堂學習中解決。
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1、知識回顧:
(1)、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3·-2·=10 ②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
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導學階段:
(一)、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建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項方法,學會解“a·+b=c·+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標,體會解法中蘊涵的化歸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
問題: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人?
分析: 設這個班有·名學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這批書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減去缺的25本,這批書共____________本.
這批書的總數(shù)有幾種表示法?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本題哪個相等關系可作為列方程的依據(jù)呢?
這批書的總數(shù)是一個定值,表示它的兩個式子應相等,
即表示同一個量的兩個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據(jù)這一相等關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兩邊都有含·的項(3·和4·)和不含字母的常數(shù)項(20與-25),怎樣才能使它向 ·=a(常數(shù))的形式轉化呢?
方法過程:
2、總結移項的概念。
像上面這樣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后移到另一邊,叫做 “移項”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項”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題學習
運用移項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課堂練習:
運用移項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有哪些困惑?
五、達標測試:
運用移項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預習作業(yè):
1、預習作業(yè):自學課本第90頁的課文內容及例4,完成第90頁練習2題;
2、課后作業(yè):(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從數(shù)學科學本身看,方程是代數(shù)學的核心內容,正是對于它的研究推動了整個代數(shù)學的發(fā)展,從代數(shù)中關于方程的分類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簡單的代數(shù)方程,也是所有代數(shù)方程的基礎.教科書將本節(jié)內容安排在第一節(jié),一方面是對小學學段已經(jīng)學過的有關算術方法解題和簡單方程的運用的進一步發(fā)展,另一方面考慮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盡早滲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學生盡早接觸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課程標準》對本課時的要求是通過具體實例歸納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據(jù)相等關系列出方程.讓學生在歸納和總結的過程中,初步建立數(shù)學模型思想,訓練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能結合情境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體會在解決問題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獲得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
2、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和本節(jié)內容的特點,我從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情感價值觀三個方面確定本節(jié)課的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偻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讓學生體驗從算術方法到代數(shù)方法是一種進步,歸納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領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和作用.
?、谠趯W生根據(jù)問題尋找相等關系、根據(jù)相等關系列出方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③使學生經(jīng)歷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shù)學方程的過程,認識到方程是刻畫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有效的數(shù)學模型,初步體會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思想.
數(shù)學思考目標
用字母表示未知數(shù),找出相等關系,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shù)學問題,通過列方程解決.
情感價值目標:
讓學生體會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滲透化未知為已知的重要數(shù)學思想.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用數(shù)學方法解決,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3、重點、難點:
結合以上目標,我在認真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立足學生發(fā)展的宗旨,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關系列方程.
教學難點:思維習慣的轉變,分析數(shù)量關系,找相等關系。
二、教學策略: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呢?在教學過程我運用了如下教法與手段:
1.生活引路,感知概念背景;
2.比較方法,明確意義;
3.感受過程,形成核心概念;
4.運用新知,鞏固方法;
5.歸納總結,鞏固發(fā)展.
本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開始,將實際問題“數(shù)學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歸納的教學方式。
三、學情分析: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學法上,極力倡導了新課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通過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的分析,創(chuàng)設情境,使數(shù)學回到生活,鼓勵學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數(shù)量關系,學生在經(jīng)歷“建立方程模型”這一數(shù)學化的過程后,理解學習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
(一) 情景引入
采用教材中的情景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問題1:從上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問題2:你會用算術方法求嗎?
問題3:你會用方程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二)學習新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設中山市到深圳市的路程為x千米,怎樣用式子表示中山市與東莞市的距離以及中山市與惠州市的距離?”,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結合圖形,根據(jù)在《整式的加減》中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通過上述思考過程,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到尋找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的相等關系是利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所在.
然后我結合上面的過程簡單歸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并給出方程的概念.
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1)用字母表示問題中的未知數(shù);(2)根據(jù)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17世紀的法國數(shù)學家迪卡爾最早使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數(shù),而我國古代則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未知數(shù),而且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這說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才干的偉大民族.)
在這里我介紹了字母表示未知數(shù)的文化背景,其目的就是在文化層面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shù)學、喜愛數(shù)學,展示數(shù)學的文化魅力,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情感價值觀的體現(xiàn).
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小學里已經(jīng)給出了方程的概念,這里可適當處理.
在這里我開始向學生滲透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程序.
(三)討論交流
討論1:比較列算式和列方程兩種方法的特點.
列算式:只用已知數(shù),表示計算程序,依據(jù)是間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數(shù),表示相等關系,依據(jù)是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通過討論,學生體會到了:用算術方法解題時,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數(shù),而列方程時,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數(shù),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數(shù),這就是說,在方程中未知數(shù)(字母)可以和已知數(shù)一起表示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而且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會逐步體會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
緊接著的思考讓全班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討論2:對于上面的問題,你還能列出其他方程嗎?如果能,你依據(jù)的是哪個相等關系?
在這個討論活動中,我采取了先小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后,學生中出現(xiàn)如下結果:
從學生的分析所得,這兩種設未知數(shù)的方法就是在以后學習中將遇到的直接設元和間接設元兩種設元.
要求出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們在以后幾節(jié)課中再來學習.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問題的開放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合作交流的時間。
(四)初步應用
學生在小學已經(jīng)學過簡易方程,通過以下的例題和練習可以回顧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并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
1、例題:根據(jù)下列問題,設未知數(shù)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長24㎝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2)一臺計算機已使用1700小時,預計每月再使用150小時,經(jīng)過多少月這臺計算機的使用時間達到規(guī)定的檢修時間2450小時?
(3)某校女生占全體學生數(shù)的52%,比男生多80人,這個學校有多少學生?
2、課堂練習:這一組例題和課堂練習的設置,其目的是讓學生更進一步加強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再探新知
提取例題和練習中出現(xiàn)的方程請學生觀察方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然后達成共識: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未知數(shù)的次數(shù)是1.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觀察方程特點,給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師總結: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并且未知數(shù)的次數(shù)是1,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通過思考辨析,使學生鞏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把握住概念的本質.
(六)課堂小結
讓學生先歸納,然后教師補充方式進行,主要圍繞以下問題:
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一元一次方程的三個特征是什么?從實際問題中列出方程的步驟及關鍵是什么?
五、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著力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問題的應用意識。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都設計成一個個問題,使學生能圍繞問題展開討思考、討論,進行學習。
2、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通過列算式與列方程的比較,分別歸納出它們的特點,從而感受到從算術方法到代數(shù)方法是數(shù)學的進步;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得出問題的不同解法;讓學生對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方法、注意點等進行歸納。
3、體現(xiàn)學生思維的層次性。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嘗試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列出含未知數(shù)的式了,尋找相等關系列出方程,在尋找相等關系、設未知數(shù)及作業(yè)的布置等環(huán)節(jié)中都注意了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4、滲透建模思想。把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來,就是建立一種數(shù)學模型,教師有意識地按設未知數(shù)、列方程等步驟組織學生學習,就是培養(yǎng)學生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