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2
這是一年級加法教學反思不足之處,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松,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于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對于初涉數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上采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說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范,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說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的活動,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造性的個性發展。
一、滿意之處
1、知識的鋪墊,加強舊知識的復習和訓練,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了準備。
2、講授新課,更改教學例題,通過直觀演示和做手勢口述,使學生直觀感知把兩個物體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的加法含義。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兒童化的語言,形象化的比喻,學習加號,生動有趣,便于學生記憶。從老師自己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創造了獨立運用語言表達的機會。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3、課堂練習安排了看圖擺一擺、看圖說算式、口算、提高題等四個不同形式的練習,既突出了教學重點,體現練習的坡度,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要求,注意了練習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從而有利于學生鞏固新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二、不足之處
1、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教師,使用連貫、科學、精練的數學語言,對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沒有充分調動課堂教學氣氛,學生沒有激情。
教學氣氛是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人際氛圍,他以精神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學生情緒上的變化。教師只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才能使課堂紀律良好,課堂氣氛莊重,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專注,情緒穩定,同時情緒飽滿,狀態良好,自信心強,求知欲旺,學習投入,討論問題暢所欲言。在本堂課中,只有小部分學生一直認真思考問題,積極舉手回答,而這部分人又相對集中在左邊兩組,其余組,特別是距離屏幕較遠的第一組的學生,幾乎沒有人舉手。主要是我對他們的關注度不夠,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發散聯想太急、太快。我這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求讓學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從而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但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例題后直接要他們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就顯得如坐云霧了。如果此處放在習題后再說,學生通過了充分的習題練習,他們在對加法的認知,語言的表達上有了一定的基礎,此時再讓他們發散聯想,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失敗的原因是我對學生預設不夠。
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于學生也屬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在主體的地位,但這個主體地位不是教師給的,而是教師應該尊重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個主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圍繞著學生這個主體得到發展這個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心中,這才是我們教學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學永遠不應該改變的東西,把學生放在心中,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得到充分主動發展。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要求我們繼續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會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多學習,多思考,讓自己過去的經驗成為進一步探索的出發點,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本節課例1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近期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再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以下方面需要做進一步改進:
1、對于第一個例題,在講解新授內容時,當有的學生說4.75+2.65時,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這個時候,我只是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方法,而教師并沒有對這一生成性的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引導和提示學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單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數位相加算法的雛形,直接過渡到小數加法計算是,應該要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數的小數點對齊。
2、學生在班演的時候,出現的問題,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資源,教師應該很好的利用取來,及時講解和評定。
3、因為本節課應該是在學生掌握小數性質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教師事前沒有進行有效的學情調查,所執教的班級還沒有學過小數的性質的教學,導致在教學小數化簡是,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重視,班級學情的調查和分析,做好課前的預設。
4、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話語瑣碎,提出的問題有時候不是很精準,這個方便需要改進。
5、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6、鼓勵性的語言過于單調,含有整數加減時,可以讓學生對比中發現錯誤,這樣比老師直接講效果會更好一些。整個課堂氣氛不算是太高漲。
一、重視加法含義的體會,突顯分與和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既是加法計算的依據,又是用加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基礎。教學例題時我利用多媒體動態呈現情境,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楚圖意(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接著我以提問的方式告訴學生第三句話:一共有多少個?通過一起說一說,大本領的“小老師”領著說,指名說等環節讓學生結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來是5人”,讓學生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體會到“把兩個數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讓學生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
對于3+2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這里我問:“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學生說是數出來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與合,這時我引導他們用學過的分與合知識計算,有孩子想到“3和2合成5”,讓學生自覺地與已經學過的分與合的知識建立聯系,從而感悟計算的方法。
二、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拓展學生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3題的練習中,分別是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數、畫圓圈、和想分與合的方法來計算加法。第1題我重點指導學生說清楚圖意,歸納成“3只小雞和1只母雞,合起來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來是4只”突顯加法含義,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把兩個數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第2題通過畫圖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及計算方法。第3題重點指導“幾和幾合成幾”的方法來口算,引導學生說好一句話“因為幾和幾合成幾,所以幾加幾等于幾”。練習題從直觀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概括的過程,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拓展能力。
立足教材內容,盡可能讓每個孩子參與學習是我追求的目標,本課將“理解加法含義,領悟計算方法”作為重點,鼓勵學生結合動態情境圖體會感悟加法含義,突顯分與合的思想學會加法口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