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8
這是三角形內角和導入設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含義,會復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結論,能初步運用這個結論進行簡單的計算。
2.經歷探索與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過程,能用至少一種方法解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結論,養成動手操作探究的習慣,發展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
3.在“預習、探究、歸納”等的學習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務實求真的探究精神,培養樂于自主學習和樂于與人合作分享的習慣。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1.介紹內角、內角和
①結合預習,請同學介紹什么是三角形的內角、內角和?
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設計意圖:預設通過課前的文本閱讀,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達成這一目標,用最段的時間由學生自己帶過去,達到檢測的目的】
二、引導探究
1.動手操作實踐。
①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驗證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預習,預設學生已學會用剪、拼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方法。但每位學生預習的情況可能存在差異,課堂上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展示思維過程的機會。通過小組內的交流,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又一次加深了對驗證過程的理解認識,同時通過相互交流,完善、修正了自己的認識。】
②哪個小組的同學最想上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研究成果?
【設計意圖:為了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在設計學具的時候,想了幾個不同的方案,最后確定課前讓學生自己制作各種不同的三角形,加深對各類三角形特征的印象,課上就讓學生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通過獨立探究和組內交流,實現對多種方法的體驗和感悟。】
預設:(課件配合演示)
測量的方法:三角形的內角和在約是180°。
剪拼、折疊的方法:轉化成平角,實驗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180°。
切分法:轉化成2個直角三角形,推理論證三角形的內角和180°。
【設計意圖:在前面有效鋪墊的基礎上,通過這個環節對猜想進行科學論證,使學生經歷了一個科學、完整的探究發現過程,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使學生接受了一次科學方法論的教育,同時有利于中小學數學教育的銜接和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進一步感受三角形內角和與形狀、大小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變化的三角形和三個內角的數據顯示,使感受三角形的內角和與三角形的形狀、大小的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極限的思維方法。】
三、反饋練習
1. 85頁做一做及88頁第9和第10題。
2.想一想:
①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對嗎?
②等腰三角形中一個內角度數是30度,另外兩個內角的度數分別是多少?
③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質疑問難
1、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師生互動交流并解決能現場解決的問題)
【預設: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能解決生活中的那些問題?是誰發現這個定律的?其他多邊形有沒內角和,要怎么求?三角形有內角,那它有沒有外角,外角又會有什么規律呢……】
2、介紹帕斯卡。
五、梳理總結
1、回顧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2、交流收獲。
3、簡單介紹歐氏幾何、羅氏幾何、黎曼幾何的區別,
【設計意圖:歐氏、羅氏、黎氏三種幾何學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領域的基礎上的',都是正確的,離開了它們各自存在的基礎、范圍和條件,就會出現另外的情況,所以它們又具有相對性。教學中通過最簡單的“水”為載體,深入簡出的滲透任何真理都具有兩重屬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避免給今后的中學、大學學習帶來困擾,為今后的后續學習奠定方法論基礎。】
設計思路:
新課程非常強調“問題”的重要性。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校長曾說:“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懂得去發現問題,懂得怎樣去掌握知識,就等于給了他一把鑰匙,就能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基于以上的認識,在《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教學中,我嘗試著將數學文本、課外預習、課堂教學三方有機整合,在質疑、解疑、釋疑中展開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預習質疑,讓文本成為提問的發源地。傳統的數學課堂, 我們不習慣學生預習甚至反對學生預習,生怕學生預習了,什么都知道了,什么問題都沒有了,我們就無法按照自己預定的教學思路進行。事實恰恰相反,學生通過預習不僅可以自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且讓學生預習后,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問題更多了。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學生通過預習,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帶著困惑和問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聽課。用自己預習得來的知識與同學老師交流討論,在相互討論與爭辯中不同思維相互碰撞,在傾聽中體會不同的思維方式,博取眾長,從而獲取真知灼見。同時,課前預習使教師在審閱學生的預習作業后發現典型的問題,教學時有針對性地教學,節省教師不必要的講授時間,給學生更充分的探討時間探究富有思考價值和挑戰性的問題,這樣,課堂教學也就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應。
二、帶疑聽課,讓疑成為啟思的載體。亞里思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的驚奇開始的。”有了問題,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和要求,獲取知識成為學生有意義的一件事。筆者發現有不少學生在操作測量時產生了困惑,結果并非他們所想的那樣正好是180度。而對于其中的原因他們也不作深層次的思考。于是,一些學生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矛盾,調整測量結果,“湊”出180度,還有些同學干脆“隱藏”起來,等待、觀望。可見,他們對于實驗結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態度。作為教者,我們如何“直面”問題,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探究精神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目標。
三、實驗探究,讓課堂成為釋疑的好陣地。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人說,探究性學習更適合于前三分之一的學生群體,對于三分之二的學生,特別是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說,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那么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照顧這部分學生,讓他們也能從中收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如果把操作檢驗部分拿掉,也能得出結論,不影響研究的完整性。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確實沒有問題。然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這樣做的潛在后果就是對后部分學生的遺棄。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更需要形象的支撐,需要依賴動手實踐。換個角度思考,“操作”本身就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測量”是實驗的基本方法,讓學生經歷“量”和“拼”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動手實踐的習慣與科學研究的精神,同時加深體驗,有效落實知識目標。同時,在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材間、學生與教師間、學生與媒體間的廣泛交流溝通中,學生對問題產生了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預習中已基本掌握撕拼、折疊等操作過程和方法,這樣就為學生課堂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以及最后的論證推理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四、解疑釋疑,讓舊疑成為新疑的起點。學貴在有疑,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不斷生成問題的過程。本作為濃縮大量前人知識和經驗精華的載體,正是構成學生學會探究和創造的載體。因此,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先交流課前疑問,再提出新的疑問,教師有意識地進行預設和歸類整理,并在課堂上留出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討論各種有價值的問題,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測量、拼、折疊等方法探索和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已知三角形兩個角的度數,會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
2、能力目標:通過討論爭辯、操作、推理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使學生初步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邏輯思辨方法和先猜想后驗證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學生分析:
在上學期學生已經掌握了角的分類及度量問題。在本課之前,學生又研究了三角形的分類。這些都為進一步研究三角形內角和作了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為本課內容的教學作了鋪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間的關系,是進一步學習、研究幾何問題的基礎。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兩個三角形爭論,大的對小的說,我的內角和比你大。)
(學生小聲議論著,爭論著。)
師: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助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解決這個問題啊?
生:可以把這兩個三角形的內角比一比。
生:它們不是一個角在比較,可怎么比呀?
生:我們先畫出一個大三角形,再畫一個小三角形。分別量一量這兩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這樣就知道誰的內角和大,誰的內角和小啦。
師:那好,我們今天就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出示,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想探索大、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底誰大?】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師讓學生分別畫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學生用量角器測量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并做著記錄,并統一填表格。(表格略。)
生匯報測量的結果:內角和約等于180°。
師啟發學生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師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設計意圖: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得出準確的結論,也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可能出現問題:用測量的方法得到的結果不是剛好180°。使學生明白是因為測量存在誤差的緣故。】
2、用拼角法驗證。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約等于180°,那么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生:我們手里有一些三角形,可以動手拼一拼。
生:還可以剪一剪。
師:那同學們就開始吧!
(學生動手進行拼、剪、折等方法,檢驗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
生: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因為平角是180°,所以銳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是180°。
生:我把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拼成了一個平角,所以直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也是180°。
生: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
(師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因為全面研究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這三類三角形的內角和,所以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一結論。通過這些過程使學生明白:探究問題有不同的方法、途徑,并且方法之間可以互為驗證,達到結論的統一,從而使學生明白獲得探究問題的方法比獲得結論更為重要。】
三、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1.出示題目:在三角形中,已知∠1=78°,∠2=44°,求∠3=的度數。
2.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猜一猜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圖略,分別是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學生猜后,教師抽去遮蓋的紙,進行驗證。
通過以上的練習使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的應用有個初步認識,并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3.師:(出示一個大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師:(出示一個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師:(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兩份。指均分后的一個小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答180°。)
師:哪個對?為什么?
生:180°對,因為它還是一個三角形。
師:每個小三角形的度數是180°,那么這樣的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這時學生的答案又出現了180°和360°兩種。)師:究竟誰對呢?(學生臉上露出疑問。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探究后,學生開始舉手回答。)
生:180°。因為兩個三角形拼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三角形了,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總是180°。
生:我發現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兩條邊上的兩個角沒有了,比原來兩個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內角和還是180°,不是360°。
師:你真聰明。(課件演示。)
四、小結
師:同學們,你們今天學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新知識,現在能來幫助大、小三角形進行評判了吧?(生答能。)
師: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這節課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研究問題的方法?
五、探究性作業
求下面幾個多邊形的內角和。(圖形略。)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樣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教學的層次性。】
反思:
1、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探究中收獲知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通過量、折、剪、拼等多種活動,使學生主動探究,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得出研究問題的結論,有利于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能力、團隊精神。我們要從平時抓起,在平常的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是前后四人為一組,深入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和途徑。這樣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才能落到實處,才不會變成某些公開課的擺設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與大家共同交流,在深入鉆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它有助于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系,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明確三角形的內角的概念,使學生自主探究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并運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
2、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生猜、量、拼、折、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數學圖形之美及轉化思想,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并能進行簡單的運用。
教學難點:采用多種途徑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四、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礎知識,會量角,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但不知道怎樣得出這個結論。
五、教學法分析
本節課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構建。領悟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形教具。
2、學生準備:銳、直、鈍角三角形各兩個,量角器、剪刀。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同學們,有三位老朋友已經恭候我們多時了。“(出示三角形動畫課件),讓學生依次說出各是什么三角形。
課件分別閃爍三角形三個內角,并介紹:“這三個角叫做三角形的內角,把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請學生畫一個三角形,要求:有兩個直角。為什么不能畫,問題在哪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特殊三角形內角和
拿出自己的一副三角板,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各個角的度數。
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呢?指名匯報。90°+30°+60°=180°
90°+45°+45°=180°
從剛才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的計算中,你發現了什么?
2、探索一般三角形的內角和
一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猜一猜。你們能想辦法證明嗎?接下來,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多而且富有新意。
3、匯報交流
請小組代表匯報方法。
1)量:你測量的三個內角分別是多少度?和呢?(有不同意見)
沒有統一的結果,有沒有其他方法?
2)剪―拼: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平角,利用平角是180°這一特點,得出結論。(學生嘗試驗證)
3)折拼:學生邊演示邊匯報。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向內折,把這三個內角拼組成一個平角。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學生嘗試驗證)
4)教師課件驗證結果。
請看屏幕,老師也來驗證一下,是不是和你們的結果一樣?播放課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怎樣的結論?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為什么有的小組用測量的方法不能得到180°?(誤差)
4、驗證深化
質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們的內角和會是一樣嗎?(一樣)
誰能說一說不能畫出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的原因?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揭示規律后,學生要掌握知識,就要通過解答實際問題。
1、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我設計了闖關的活動來激勵學生的興趣。闖關成功會獲得小獎章。
第一關:基礎練習,要求學生利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在三角形內已知兩個角,求第三個角(課件出示)
第二關,提高練習,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求頂角。②求等邊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是多少。直角三角形已知一個銳角,求另一個。
讓學生靈活應用隱含條件來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能力。
2、小組合作練習,完成相應做一做。
(四)、課堂總結,效果檢測。
一節成功的好課要有一個好的開頭,更要有一個完美的結尾,數學是使人變聰明的學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學生們暢所欲言。接下來老師要檢查大家的學習效果,學生完成答題卡,組長評判,集體匯報。
(五)作業課下繼續探究三角形,看你有什么新發現。
八、板書設計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索的樂趣,使學生在自主中學習,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成長。以上便是我對《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堂課的說課,謝謝大家!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的過程,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能運用這一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 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猜想、驗證、合作、交流等具體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數學思考能力及數學推理能力。
3. 使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探索數學規律的樂趣,產生喜歡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積極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任意三角形,剪刀,紙,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學過程:
一、 練習舊知,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你知道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為哪幾類嗎?
教師(出示一副三角尺)這是一副三角尺,它們都是什么形狀?每塊三角尺的三個角分別是多少度?
結合三角尺認識內角,這兩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分別是多少度?
師:一個三角形中三個內角的和稱為三角形的內角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板書課題)
二、 提出問題,猜想驗證
1. 猜想。
請同學拿出兩塊同樣的三角尺,把這兩塊同樣的三角尺拼成一個大的三角形,看一看拼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學生活動后,反饋:你拼成的三角形是什么樣子的?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從這一現象中,你能猜想一下,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存在的規律嗎?
“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你能說清楚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的理由嗎?(沒有人舉手)是的,由猜想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可靠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驗證。
2. 驗證。
師:怎樣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呢?請同學們先在小組里討論討論,可以怎樣進行驗證?再選擇合適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比一比,哪個組驗證的方法多,有創意。
學生分小組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并給予必要的指導。
小組匯報,你們是怎樣驗證的?
{可以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3. 歸納。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個結論的?
“猜想—驗證”是一種很有效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就是通過這一方法得到的。
4. 教學“試一試”。
師: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就可以運用它去解決一些問題。我們來“試一試”。(出示“試一試”的題目)你能根據∠1和∠2的度數,算出∠3的度數嗎?自己先算一算,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與算出的結果是否相同。
學生匯報結果。
三、 靈活運用,鞏固練習
1.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師:你能算出下面每個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數嗎?獨立完成。
學生活動后,集體反饋。
2. 出示下圖。
師:用今天學習的結論還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呢。這里的三張紙片都被撕去了一個角,你能猜一猜,它們原來是什么三角形嗎?
小結:從這幾道題中,還知道了什么?(一個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個鈍角或只有一個直角。)
計算后校對。
3. 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
師:你能算出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數嗎?
學生練習后,集體反饋。
4. 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
獨立計算并說明理由。
四、 總結評價,延伸拓展
師:今天你的收獲是什么?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你還想學習三角形的什么知識?
師:學習了今天的知識,我們還能利用它去研究一些更復雜的問題呢!有信心嗎?(有)我們來看這樣的問題。(出示:思考題)這個問題請同學們課后去研究,如果誰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就把你發現的規律寫在黑板上,與大家共同分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