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0
這是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教案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課題設計思路按操作、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漸進認識規律,暴露了知識發生過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必然性.教學先從學生折紙開始,讓學生體驗三角形中線、角平分線的存在及其性質,而后通過尺規作圖,加深學生對中線、角平分線的認識,增加了數學學習興趣.講三角形高時,學生也想用折紙折出三角形高,結果碰到困難(鈍角三角形),使新、舊知識大碰撞,加速知識同化.在探究三角形穩定性時,課堂出現很多三角形結構,并讓同學解釋,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數學也服務于生活的真諦,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整堂課都以學生操作、探究、合作貫穿始終,培養學生動手、合作、概括能力.特別是三角形的高:應注意以下幾點:
1、強調直觀性原則
利用學生生活中已有的對“高矮”的直觀認識,讓學生比較一副三角尺在不同的情況下,哪一個更高。總結出比較三角尺“高矮”的一般方法:看“頂點”的高低位置,底面的邊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在此基礎上,再提問“頂點”的高低如何測量,從“頂點” 量到底邊的“距離”其實就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哪一個知識?使學生從生活的感性經驗中逐漸抽象出概念的一些表象。
2、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客觀事物是互相連系的,因此反映客觀事物的概念也是互相聯系的。數學學科中,一些概念之間存在著內在著聯系,前一個概念是后一個概念的基礎,后一個概念又是前一個概念的變化或發展,所以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系。
從“頂點”量到底邊的“距離”其實就是從“頂點”起畫一條“垂直線段”與“頂點”所對應的底邊互相垂直。在這里就可以喚起學生的舊知“點到線的距離”,并回憶其畫法,邊回憶邊操作,為學生概括三角形高的定義和掌握高的畫法打下基礎。
(板書)頂點---底邊 “距離”---“高”
點-----直線 “距離”---“垂直線段”
3、注意概念的運用和鞏固
人們的認識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概念的形成也必須經過一定的反復。對所學的概念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用確切簡明的語言說出它們科學的定義,而且還要求學生會運用所學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當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三角形高的意義以后,再讓其閱讀書上的準確定義并找出關鍵詞,使學生能夠用更確切簡明的語言說出來。
緊接著,讓學生指出三角形的“底”、“高”、“頂點”,并理解其三者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試著畫出三角形的“高”,強調畫高前必須先找到對應的底邊和頂點,教師應該按步驟示范。在變式練習中,及時發現錯誤,并展示出來一起討論,引導學生應用高的定義去反駁和解釋。使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提升對概念的理解.
在這一星期我們學習了第一節的內容:“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在處理三角形的分類時,是通過練習引入的。目的是由于三角形的分類學生在小學時已經接觸過并不陌生,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不會影響重難點的分布.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 ,又會讓大多數的同學感到自然.(2)在練習過程中有這么一道題:“已知兩條邊長分別為3cm、5cm,你可以組成幾個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并求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長。”95% 的同學都認為是兩個答案即3、3、5或5、5 、3,正當我們準備進行下一個練習題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有四個答案即3、3、5, 5、5、3,3、3、 3、,5、5、5,他的理由是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應該加上后面兩種情況,按照常規的想法我在準備是都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一時間還以為自己錯了此時教師穩定仔細地讀題發現自己是正確的作為教師沒有馬上給予否決,而是讓同學進行交流與探究尋求正確的答案。學生A說:若出現3、3、3或 5、5、5時有一條線段沒有被用上是不正確的必須兩條都用的上才行同學們都為這位同學的發言鼓掌,回答的太精彩了剛才的同學不的不認同了他們的說法,這個問題得到了完美的回答.在這里教師體現了新的課改理念,發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本著師生互助的原則做到由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時中三邊關系時,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在小學時已經接觸過,當對三角形分類時,是通過復習引入的。因為三角形的分類在小學時已經接觸過,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 .在練習過程中有這么一道題:“已知兩條邊長分別為3cm、5cm,你可以組成幾個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并求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長。”95%的同學都認為是兩個答案即3、3、5或5、5、3。但也有個別同學沒有分類討論的思想。而三角形的高線難度偏大,新授內容一節課沒有講完,下節習題課時還要較詳細的復習一下,以免出現較難的沒有掌握住,而簡單的由于沒有講授而掌握不住。
在這一星期我們學習了第一節 的內容:“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在處理三角形的分類時,是通過練習引入的。
目的是由于三角形的分類學生在小學時 已經接觸過并不陌生,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內 容,不會影響重難點的分布.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 ,又會讓大多數的同學感到自然.(2)在 練習過程中有這么一道題:“已知兩條邊長分別為3cm、5cm,你可以組成幾個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并求符合條件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長。”95% 的同學都認為是兩個答案即3、3、5或5、5 、3,正當我們準備進行下一個練習題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有四個答案即3、3、5, 5、5、3,3、3、 3、,5、5、5,他的理由是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應該加上后面兩種情況,按照常規的'想法我在準備是都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一時間還以 為自己錯了此時教師穩定仔細地讀題發現自己是正確的作為教師沒有馬上給予否決,而是讓同學進行交流與探究尋求正確的答案。
學 生A說:若出現3、3、3或 5、5、5時有一條線段沒有被用上是不正確的必須兩條都用的上才行同學們都 為這位同學的發言鼓掌,回答的太精彩了剛才的同 學不的不認同了他們的說法,這個 問題得到了完美的回答.在這里教師體現了新的課改理念,發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 為主導的思想本著師生互助的原則做到由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