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5
這是四年級乘法運算定律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的學習。
教學難點: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在計算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環境保護對于人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總是要力所能及的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植樹就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大家都參加過植樹活動嗎?看看小明的同學們,正在植樹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課學習
看他們熱火朝天的植樹真辛苦啊。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選擇記錄。
乘法交換律
首先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有25組,每組有4個人負責抬水、澆樹。那么可以怎樣列式呢?
25×4○4×25
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也就是說25×4和4×25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100.那也就是說這兩個算式可以用等號連接。
25×4=4×25
你還能寫出類似的算式嗎?
例如:86×4=4×86,100×33=33×100
觀察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這個規律嗎?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主要是說的清楚,理解規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師總結: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這個規律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這就是乘法交換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嗎?
a×b=b×a
三、鞏固練習
?。?)26×8=( )×( )
?。?)56×( )=35×( )
四、課堂總結
說一說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一、引入新課
接下來我們來解決另外一個問題: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乘法運算定律教案及活動設計
二、新課學習
一共有25組,每組要植樹5棵,每棵樹要澆水2桶。那么可以怎樣列式呢?
25×5×2
請你算一算,看看誰的方法比較巧妙。
乘法運算定律教案及活動設計
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也就是說無論先計算那兩個數的積,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那也就是說這兩個算式可以用等號連接。
(25×5)×2=25×(5×2)
但是在不改變運算結果的前提下,有時候改變運算順序會讓我們的計算變得簡便。
你還能寫出類似的算式嗎?
例如:
乘法運算定律教案及活動設計
觀察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這個規律嗎?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主要是說的清楚,理解規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師總結: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
你能給這個規律起個名字嗎?
這就是乘法結合律。也就是說把能夠讓計算變得簡便的兩個數先結合起來相乘,再乘第三個數,這樣就能算的又對又快。
你能用字母表示嗎?
(a×b)×c=a×(b×c)
三、鞏固練習
怎樣簡便怎樣算
17×25×4 125×29×8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三課時
一、引入新課
還記得們知道了乘法的那些運算律嗎?誰來說一說。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今天我們來繼續探究乘法的運算律,看看是不是還有什么新的規律。
二、新課學習
還是來解決植樹時的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乘法運算定律教案及活動設計
一共有25組,每組里4個人挖坑種樹,2個人抬水澆水。那么可以怎樣列式呢?請你算一算,看看誰的.方法比較巧妙。
教師巡視,然后挑出做法比較典型的學生匯報。全班討論(4+2)×25和4×25+2×25的相同于不同之處。
乘法運算定律教案及活動設計
觀察上面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2)×25=4×25+2×25
但是在不改變運算結果的前提下,有時候改變運算順序會讓我們的計算變得簡便。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主要是說的清楚,理解規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師總結:也就是說兩個數的和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
你能給這個規律起個名字嗎?
這就是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嗎?
(a+b)×c=a×c+a×c
或者:a×(b+c)=a×b+a×c
三、鞏固練習
播放課件:乘法的分配律和結合律——由北京國之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乘法運算定律教案及活動設計
四、課堂總結
我們學習了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還有分配律,合理應用這些規律會讓計算變得簡便。
乘法運算定律探究
活動
乘法巧算
湊整法計算也可以用在乘法計算中,不過首先要牢記一下幾個計算結果:2×5=10、4×25=100、8×125=1000。巧算中還要常常用到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等運算定律,善于運用這些運算定律,是提高巧算能力的關鍵。
1.例如: 25×17×4
因為我們知道25×4=100,因而我們要盡量把25和4放在一塊計算,這樣比較簡便。所以我們先算25×4=100,再與17相乘即100×17=1700。
25×17×4
?。?5×4×17
?。?00×17
?。?700
試一試
(1)5×25×2×4
(2)2×125×8×5
2.再比如125×32×25
因為我們知道4×25=100、8×125=1000,而且32=4×8,所以可以將4和8分別于25,125相乘,得到(125×8)×(25×4),這樣計算就非常簡便了。
125×32×25
?。剑?25×8)×(25×4)
?。?000×100
?。?00000
試一試
125×64×25
乘法運算定律擴展資料
乘法速算
多位數與一些特殊的數相乘,也可以用簡便的方法來計算。
比如:432×11
通過計算、觀察可以發現,一個數與11相乘,所得的結果就是將這個數的首位與末位拉開分別作為積的最高位和最低位,再一次將這個數相鄰兩位由個位加起,和寫在十位、百位……哪一位上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432×11,把2寫在個位上,2與3的和5寫在十位上,3與4的和7寫在百位上,千位上寫4,得432×11=4752。
試一試:很快算出下面各題的結果。
?。?)47×11
(2)603×11
(3)329×11
(4)87×11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意義。
(2)、學會運用乘法交換律驗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發現過程,體驗類推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產生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
教法選擇:
創設情境,質疑引導。
學法指導:
小組合作,類比推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根據常法口訣寫乘法算式,并說一說兩個算式的異同。
三七二十一 七八五十六 三九二十七
3×7=21 7×3=21 7×8=56 8×7=56 3×9=27 9×3=27
2、說說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3、引入課題并板書。
二、新授
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問題:(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解決問題(1)
1、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決問題。
2、分組討論、交流解決問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匯報。
4×25=100(人) 25×4=100(人)
3、比較分析兩個算法的異同,組織學生觀察、交流。
得出結論:4×25=25×4
4、引導學生概括規律,并板書。點明這種規律叫乘法交換律。
板書: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能試著用字母表示嗎?
學生匯報字母表示:a×b=b×a
我們在原來的學習中用過乘法交換律嗎?在驗算乘法時,可以用交換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換律。
先計算,再運用乘法交換律進行驗算:計算下面各題,并用乘法交換律進行驗算。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用乘法交換律填上合適的數。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解決問題(2)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根據前面的加法結合律的方法,你們能試著自己學習乘法中的另一個規律嗎?
小組合作學習。
①這組算式發現了什么?
②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
③用語言表述規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組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整理。
三、鞏固練習
P35/做一做1、2
四、小結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整節課的學習要點。
完善板書。
五、作業:P37/2—4
板書設計:
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
a×b= b×c
(2)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a×b)×=a×(b×c)
課后反思:
1、運用教材,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按照教參中的教學進程安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需要分兩課時完成?,F將兩課時合并為一課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乘法口訣的應用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于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實際應用,事實上在計算應用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
2、科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在數學知識領域內,“猜想→驗證 →結論”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今后的學習。同時,在驗證環節中涉及到常見的證明方法——舉例證明。同時滲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間的辨證關系。這節課的設計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較大的自主探索空間,體現了數學邏輯思維的嚴謹美,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3、經歷過程,強化體驗,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從猜想→驗證→應用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適當的啟發、引導、參與。更多的是學生自發的學習,是學生感覺學習知識的需要而展開學習。如:由乘法口訣的簡算快捷而受啟發聯想到乘法要是也有運算定律進行簡算該多好!從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欲望。當體會到舉一個例子無法驗證說明問題,需要舉更多的例子時,讓學生考慮怎么辦?從而討論解決方法:大家一起舉例。得出結論后,當然想到拿學習成果應用于實際。這比由老師步步安排好
學習步驟要好得多,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而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會高漲。
一、引入
回憶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生:a+b=b+a (a+b)+c=a+(b+c)
二、新知
1、猜測:乘法中有什么運算定律呢?
2、先填空,再想想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32+12=()+21
51+13+17=51+(( )+17)
12*7=7*( )
11*14*5=11*(14*())
生填空,并說說用了什么運算律。
我們來研究研究后面兩個算式(板書這兩個算式)
3、看12*7=7*12
對照加法交換律,什么改變了,什么沒有改變?
這樣的算式你們能不能舉個例子?17*5=5*17
引導得出: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就叫做乘法交換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你們會嗎?
生:a*b=b*a
A和B可以是哪些數?
4、小鞏固
我是小法官:
54*72=72*54( )
890*120=120*980 ( )
160*38=38+160( )
5、下面我們看第二個式子11*14*5=11*(14*5)
同桌討論一下你發現什么?
反饋:運算順序變了,積不變。
就像剛才那個同學所說的第一個先算11*14,第二個先算14*5
那個方便一些?
這兩個算式可以填什么符號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導得出:先乘前兩個數或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
生:a*b*c=a*(b*c)
6、回到剛才的算式里這兩條條用了什么定律?
再加上一條
6*13*5=13*(5*6)怎么填?用了什么定律?
7、19*B*8=19*(()*8)
填什么?這個B可以代表什么數?
三、鞏固練習
1、你能用簡便方法計算嗎?
23*15*2 5*37*2
指名學生上臺板演
課件講解
2、你能很快算出每組氣球上三個數的積嗎?
4、34、5 5、12、11 10、25、2
3、仔細思考,你能很快算出它的積嗎?
25*9*125*4*8
一、引入
回憶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生:a+b=b+a (a+b)+c=a+(b+c)
二、新知
1、猜測:乘法中有什么運算定律呢?
2、先填空,再想想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32+12=()+21
51+13+17=51+(( )+17)
12*7=7*( )
11*14*5=11*(14*())
生填空,并說說用了什么運算律。
我們來研究研究后面兩個算式(板書這兩個算式)
3、看12*7=7*12
對照加法交換律,什么改變了,什么沒有改變?
這樣的算式你們能不能舉個例子?17*5=5*17
引導得出: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就叫做乘法交換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你們會嗎?
生:a*b=b*a
A和B可以是哪些數?
4、小鞏固
我是小法官:
54*72=72*54( )
890*120=120*980 ( )
160*38=38+160( )
5、下面我們看第二個式子11*14*5=11*(14*5)
同桌討論一下你發現什么?
反饋:運算順序變了,積不變。
就像剛才那個同學所說的第一個先算11*14,第二個先算14*5
那個方便一些?
這兩個算式可以填什么符號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導得出:先乘前兩個數或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
生:a*b*c=a*(b*c)
6、回到剛才的算式里這兩條條用了什么定律?
再加上一條
6*13*5=13*(5*6)怎么填?用了什么定律?
7、19*B*8=19*(()*8)
填什么?這個B可以代表什么數?
三、鞏固練習
1、你能用簡便方法計算嗎?
23*15*2 5*37*2
指名學生上臺板演
課件講解
2、你能很快算出每組氣球上三個數的積嗎?
4、34、5 5、12、11 10、25、2
3、仔細思考,你能很快算出它的積嗎?
25*9*125*4*8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