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31
這是克和千克教學設計及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分析
知識技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并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實際意義及1千克=1000克。數學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問題解決: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根據具體物體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培養應用能力。情感態度: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學情分析
前需知識掌握情況:教具: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秤、適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幣、黃豆若干、口香糖、水果。學具:1.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準備天平、電子秤、2分硬幣、1克黃豆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對微課的認識:1.很少接觸過教師課堂使用微課。2.喜歡老師在課堂中插入微視頻和動畫。
學生特征分析
學習態度:1.個別有課前自己預習和課后復習功課的習慣。2.大多不會使用電腦等多媒體進行自學。
學習風格:1、結合問題自學課本第100、101、102頁例1、例2以及103頁的做一做。用紅筆勾畫出疑惑點;獨立思考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任務,并總結規律方法。2、針對自主學習中找出的疑惑點,課上小組討論交流,答疑解惑。3、帶*號的幫扶生不做。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分析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目的:1、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2、內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閱和修正。3、教師是身邊的導師4、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時機:1.創新主題,提升學生關注點.2.融入互動,提高課程交互性.3.形成系列,提高課堂延續性.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方式:1.微課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2.微課可以滿足學生按需選擇學習。3.微課可以滿足學生實現自我的學習狀態。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片段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應的教學目標
認識克 設疑:你知道1克大約有多重嗎?動手掂掂: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合作找找:在各組物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用手掂一掂,一個硬幣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合作找找:在各組物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認識千克 (課件出示)一袋鹽,誰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兩袋鹽有多重呢?克與千克有什么關系?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出示幾種常見的稱) (實物操作)稱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蘋果。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拓展作業 1.出示作業,提出要求。2.師生交流 1、先獨立答題 2、組內交流 認識常見的秤,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與管理
如何讓學生獲得微課資源:1.上傳到班級QQ群2.上傳到微信群3.利用U盤拷貝
如何確保學生學習了微課:1.查看QQ群文件的下載情況2.抽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3.調查學生對微課的反饋情況
如何評價微課學習效果:1.觀察2.作業分析3.測驗4.…………這些是微課學習效果最常見的評價方式。相信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會很恰當的運用評價工作和適合的方法,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作出客觀的評價。
【設計說明】
本課題內容選自二年級下“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克和千克”是數與代數中“常見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二下學生初次學習有關質量的知識,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問題,但是由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習慣用“斤”“公斤”這樣的重量單位,對“克和千克”這樣的國際制質量單位的實際概念的感知幾乎沒有。千克和克這兩個量比較抽象,尤其是克,而且它們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依靠觀察得到?!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不僅要解除困惑,更要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他人的想法。本設計是筆者上得一節公開課,課后聽課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習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思維十分活躍,課堂中好像有一股生命活動的強大氣場,充分體現了生態課堂的要求。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等實踐活動,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學生通過動手稱量,了解用秤稱物體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秤;
3. 通過反復實踐,學生學會用對比掂的方法估計物體的輕重,同時積累和發展“量感”經驗。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生態課堂體現
活動一:舉一舉,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1.舉物游戲。
請同學們舉起課前收集的物體的質量報告單,你對這張紙的重量感覺怎樣?
舉起你的數學課本,感覺怎么樣?
數學課本與這張紙比較是重的,但與人的重量比較又是輕的。
2.引入新課。
課前,老師讓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體的重量,我拍了這樣的情景。請看大屏幕。
(出示課本主題圖)從這張照片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觀察它們的單位,你又發現什么?
同學們說得非常精彩,表示物體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克和千克”。(板書:克和千克)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同學們提出那么多問題,咱們今天就重點來研究:1克有多重?1 千克有多重?
(生舉起物體質量報告單)
生:這張紙很輕。
(生舉起課本)
生:數學課本重。
生 1:我了解到一包餅干重110 克。
生 2:一桶豆油重 5 千克。
生 3:6 個蘋果重 1 千克。
生:一包餅干用“克”做單位,一桶豆油和 6 個蘋果用“千克”做單位。
生 1:1 克有多重?
生 2:1 千克有多重?
生 3: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 4:克和千克是用來做什么的?
生態課堂追求教學的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讓學生先舉一張很輕的報告單紙張,再舉一本數學課本,對比后出示課本主題圖,讓學生說出各種物品的數量及單位,不僅能很快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直奔主題,還喚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生態課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喚醒、激勵生命,激發學生生命中的強大力量,能讓學生做得讓學生做,能讓學生說得,教師不代替,尊重學生就是相信學生。
活動二:看一看,認識測量工具。
同學們,如果老師想知道某個物品的輕重,你有哪些辦法呢?
(板書:稱一稱)
(板書:看一看)
(板書:掂一掂)
同學們辦法可真多呀!有包裝的可以看包裝。沒有包裝的,比如要知道一個西瓜的重量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稱一稱,這樣得到的結果就更準確。那么,你都見到過一些什么秤呢?
在“秤”的大家庭里,還有這樣一些秤,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
生 1:用秤來稱一稱。
生 2:看包裝袋是怎么標注的。
生 3:用手掂一掂
生 1:我在菜市場見過盤秤。
生 2:我在超市見過電子秤。
生 3:我在藥店見過體重秤。
生態課堂的切入點是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知道判斷物體的輕重可以“稱一稱”“看一看”“掂一掂”,對認識“克與千克”是很好的元認知,教師要搭好腳手架,架起通往教學目的地的橋梁。
生態課堂是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相融合的課堂。多媒體展示各種稱量工具,直觀,學生印象深刻。
活動三:掂一掂,體驗“1克”標準,感受“1克”有多重。
1.體驗標準,感受 1 克的重量。
請同學們兩人一組,利用天平稱出一枚 2 分硬幣的重量,并全班交流你的稱量結果。
現在,請同學們把各人手中的 2 分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告訴老師你有什么感覺?
你能把剛才所掂的物品的數量與結果的感覺用一句完整的話說一說嗎?
2.尋找標準,找出“1 克”的物品有哪些。
用剛才這種感覺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有 1 克重?
請同學們再掂一掂一個 1 克的 2 分硬幣、一個紐扣、一顆含片,建立起 1 克物品重量的標準。
(學生分組稱量)
生:約重 1 克。
生:感覺非常輕。
掂 1 克的 2分硬幣,感覺非常輕。
生 1:一顆紐扣。
生 2:1 枚一角的硬幣。
生 3:一張紙牌。
生 4: 兩顆圖釘。
教師選用天平秤,讓學生見證2分硬幣的質量有1克重,再讓學生把2分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后告訴老師有什么感覺?這不僅讓學生有了見證過程,而且還讓學生的肢體參與驗證、體驗,然后談驗證的感覺,這對學生建立1克有多重這一數學模型及標準是極富價值意義的。再讓學生根據剛才這種感覺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有1克重?學生說出了:一顆紐扣, 1枚一角的硬幣,一張紙牌,兩顆圖釘等等,這都是學生真切體驗后,以1克作為參照標準,聯系生活實際說出來的。這就等于教師踐行了“三解放”: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嘴巴。
活動四:比一比,建立1千克的標準,加深“千克”與“克”關系的理解。
課件出示:一袋鹽重 500克,兩袋鹽就是 1000 克。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單位 “千克”表示,記作 1 千克,它們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 1000 克等于 1 千克。
【板書:1000 克=1 千克,即 1 千克=1000 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把1 千克的物品(兩袋鹽 1000 克)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覺?
把剛才掂物品的數量與結果的感覺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閉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時候靜靜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記到心里去。
拿出一個 2 分硬幣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時掂一掂,對比一下,有什么感受?(板書:比一比)
這就告訴我們“克”是一個很小的重量單位,很輕的物品都用“克”做單位。而“千克”是一個稍大的重量單位。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單位。1000 個 1 克就有 1 千克重。即: 1 千克等于 1000 克。接下來老師要考考誰的反應快(題略)。
(教師出題,學生口答)。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生活中你拎過幾千克重的物品嗎?
小結:像一桶豆油、一個西瓜、一個人的體重……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通常用“千克”做單位。
活動五:背一背,體驗“幾十千克”有多重
你們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嗎?
把你的體重告訴同桌,想不想體驗幾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覺?
接下來咱們做一個“背一背”的游戲,(板書:背一背)邊背邊想,把背的數量與結果的感覺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課件出示:我背著( )千克的( ),感覺( )。
請同學們再拿出 82 克的土豆片與剛才背一背的感覺比較一下,你想說什么?
請同學們用背同桌幾十千克重量這個標準,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是多少千克?
總結:輕的物品用 “克”做單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單位,以后還要學習更重的物品用“噸”做單位。
(學生齊讀兩遍)
生 1:比一個 1 克的 2 分硬幣重多了。
生 2:感覺很沉。
生 3:時間掂長了手會酸。
我掂 1 千克的鹽感覺很重,時間掂長了,手會酸、胳膊會疼。
(學生掂重量)
生 1:1 千克重,1 克輕。
生 2:1 克的硬幣很輕,幾乎感覺不到,1 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 3:1 克和 1 千克有很大的區別。
生 1:我幫媽媽拎過 5 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 2:我拎過 2 千克重的土豆。
生 3:我拎過一桶水約重10 千克。
生 4:我背的書包約重 3 千克。
……
生:知道。
生:想。(高興、歡呼)
學生做互相背的游戲。
生 1:我感覺土豆片輕多了。
生 2:土豆片輕,用“克”做單位。人的體重重,用“千克”做單位。
生 1:我小弟的體重約重20 千克。
生2:一箱蘋果約重10千克。
生3:一個西瓜約重5千克。
生 4:一張課桌的重量約是25 千克。
生 5:我爸爸的體重是 62千克。
生 6:我家那條小狗約重 6千克。
有效的數學活動應當建立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上。教師首先讓學生把兩袋鹽就是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硬幣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時掂一掂,對比有什么感受?這對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與參照標準——1克、1千克的質量,以及1千克=1000克具有更深的印象。
生態課堂的特點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諧。“閉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時候靜靜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記到心里去。”多么親切的語言,多么和諧的交流,是思想與思想的對話,心與心的碰撞。
生態課堂追求高效課堂,實現評價的多元化,當堂反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生態課堂是有趣的課堂、生活化的課堂。學生“背”出來的記憶,就不愁學生“說”不出得很精彩。背一背同桌的重量是學生最難忘的,教師請同學們用背同桌幾十千克重量這個標準進行體驗,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是多少千克,這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豐富了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想象力。同時,還讓學生明白輕的物品用“克”做單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單位。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克和千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介紹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為進一步學習有關克和千克之間的聯系做好準備。
學情分析:
對于活潑好動的二年級孩子來說,物體的重量他們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同時,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可以利用他們對身邊物體質量來認識克和千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初步認識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讓學生學會看秤培養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學難點: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盤稱,2分硬幣,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鹽,各種實物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給姥姥寫了一封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1:有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單位使用有誤。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時,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還知道那些表示物體輕重的單位?(公斤、斤、兩)斤、兩是我們國家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所以大家要學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書g kg)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表示物體質量輕重的單位克和千克【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認識“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2分硬幣.請同學們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說說你有什么感覺?
師:這種輕輕的,像沒有感覺的一個2分硬幣大約重1克。你能舉例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嗎?
(生舉例)
[評析:通過學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1克很輕很輕的質量意識,通過學生充分比較、衡量到底有幾個綠豆重1克?從而讓1克的質量概念逐漸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質量觀念。
師:同學們舉例說出了這么多重約l克的物體。大家再來掂一掂硬幣。請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幣,閉著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現在是15枚,大約重15克.再閉著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現在是20枚。大約重20克,再閉著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學生掂量并感受)
師:我們桌子上還有一些物品(小包裝標識為10~100克左右的袋裝或盒裝物品),你們從中任選一樣,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標識是多重。
(同學們紛紛掂量、猜測,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開膠布。很自信的給自己的小組插上了一面紅旗。)
[評析:通過趣味性的掂量、猜測活動,鞏固學生對較輕質量的認識,為學生估計生活中的物品的質量做了知識的儲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學的主動,積極性很高,充滿喜悅之情。]
3、感知、認識“千克”
師:現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輕也不重。
生:有點重。
師:請你舉例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
?。ㄉe例)
師:老師這有幾袋物品(1千克的鐵塊.1千克的鋸末,1千克的蘋果……),請你們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組活動)
師:請大家匯報各小組估計的結果。
(有大約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師:實際上發給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內傳出了“耶”——!)然后,老師拿出1袋鋸末,1袋鐵塊從這兩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發現了什么?
同學們紛紛說:鋸末看起來多一些,鐵塊看起來少一些。 。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們體積不同:但是他們都重l千克。
[評析:學生通過掂量親身體驗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質量.先形成1千克的質量表象.又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舉例1千克重的物體.然后,再來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質量相同但體積不同的物體的質量.充分的體驗、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質量觀念。]
4、認識“克與千克”的關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關系。
師:老師這里有兩袋鹽,每袋重500克,兩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計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書:1000克。
生:我們把兩袋鹽放在電子秤上稱,屏幕上顯示的是1kg。
師:1kg就表示1千克,板書:1千克。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1000克與1千克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因為它們都表示的是這兩袋鹽的質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關系。
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1000克=1千克。
三、認識各種秤并會用秤稱
1.認識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梢杂贸臃Q。你見過哪幾種秤?說給大家聽一聽。(PPT出示各種秤)
2.學會用秤稱物品(練習讀取盤秤上的數值)。
請你稱一稱你從家里帶來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盤秤。(介紹用法)請各小組互相合作。
3.培養估測意識。
(1)先稱1千克的蘋果數一數有幾個,再 估出3千克的蘋果,稱一稱,看估得準不準。
(2)分小組估一估大家帶來的物品有多重.再選合適的稱一稱,看誰估得準。
四、全課總結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芳芳寫給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問題了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五、小調查
1千克雞蛋、1千克蘋果等各有多少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形成質量的概念,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3.使學生了解用秤稱物品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自主選擇合適的秤稱物品。
4.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品質量的意識。
教具準備: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兩袋糖各500克,一袋鹽1千克,彈簧秤,電子秤,天平一袋蘋果1 050克等。
(學生用)六人一組:一個2分硬幣約1克、兩顆花生米1克、兩袋糖各500克、一袋鹽1千克、天平等。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過程:
一、體驗輕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師,抱一抱同學,說說有什么感受?
2.猜一猜 師出示一包鹽,一包糖,猜猜是糖重,鹽重,還是一樣重?(生猜)有什么好辦法?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稱,看包裝袋。出示包裝袋上的質量。
3.學生匯報課外調查的質量情況,師隨機板書。請小朋友觀察板書,發現了什么?
生1:都有關克與千克的。生2:還有g、kg的。
二、出示課題“克與千克”
1.師說明g和kg分別是克與千克的國際單位符號。
2.請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與數學書的質量,誰重?有什么方法?
生:用秤稱。師出示課件“各式各樣的秤”說說在那里見過這些秤?要判斷文具盒與數學書的輕重,選哪種秤比較合適?
3.出示天平。師簡介天平的構造及使用,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
二、動手操作,初步建立質量觀念
(一)感知1克的質量
1.設疑:你知道1克大約有多重嗎?
(生:其實我們用的一個2分硬幣就大約重1克。)
2.動手掂掂: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學生動手掂量硬幣,感覺1克很輕。)
3.合作找找:在各組的商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生l:一小塊橡皮。
生2:2粒黃豆。
生3:1個扣子。
4.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師:同學們真棒!舉了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請同學們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稱一稱。
(二)感受“幾克”、“幾十克”等重量。
1.師:老師想稱一下物品。(把游標撥回到“0”)游標不夠用,等會兒我們用砝碼來稱。(出示雞蛋)雞蛋放在這邊,大家先猜猜看,雞蛋大約有多重?可以拿起來掂一掂。
2.生猜:10克。師:這是一個10克的砝碼,放上去,怎樣?(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斷調試)50克。差不多了。我們可以說一個雞蛋大約重50克。
3.其實,我們身邊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標出來。今天,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件物品,下面請大家輪流當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讓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誰猜得最準確。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袋鹽,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質量標注:500克。
師:一袋鹽重500克,那兩袋呢?
生:1000克。(板書)
師:請同學們再來掂一掂1000克重的鹽。(學生掂量)
師:如果我們再來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合適嗎?
生:不行!重了。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電子秤,誰知道電子秤的用法?
(學生介紹。)
師:來!放進方便袋里稱一稱,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書)
師:還是這兩袋鹽,計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稱是1千克,你發現了什么?得出:1000克=1千克
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3.練一練1,第88頁 1、2 。
三、全課總結
學了今天的新知識,你想說些什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