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03
這是分式的運算,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教學法:用數、式通性的思想,類比分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完成對分式概念及意義的自主探索,突出數學合情推理能力的養成;通過 “課后練習應用拓展”這一環節發展了學生思維,鞏固了課堂知識,增強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在類比過程之中獲得了解決新知識的途徑,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原來就這么簡單。我在這一環節提問問題注意了循序性,先易后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臺階式的提問使問題解決水到渠成。
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三個例題,第一個例題是區分整式與分式,第二個例題是未知數取什么值可以使分式有意義,第三個例題是當未知數取什么值時分式的值為零。并且,我有意的在每個例題之后加入了討論和練習題,讓學生及時總結及時運用,目的就是讓學生切實掌握概念。三個例題也是先易后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三個例題之后我安排了一個討論探究題,難度稍微大一點,但學生因為有前面對概念理解的基礎,在理論上具備了解題的依據,最后還是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密切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對學生活動既放手,但又不袖手旁觀,盡量參與、掌握、了解學生活動的整個過程,隨時發現問題,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真正落到了實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對大家說的這兩句話認識非常深刻。一是:只要你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便會還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二是: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學生做不到的。
本節課的缺點,我認為有:一是在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方面不到位。二是我本人普通話不是很好。三是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得還不到位,對學困生的`照顧做的不是很好,課后的“拓展應用”對學困生來說就有相當大的困難 ,在這一環節沒有呈現出梯度性。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應對數學教學活動充分滲透新課標理念,為學生營造數學活動空間,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活動要把準教材,關注學生探究活動,關注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開心,以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一、素質教育目標
《分式的乘除法》教案
知識目標
經歷探索分式的乘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并能結合具體情境說明其合理性。
能力目標
會進行簡單分式的乘除運算,具有一定的代數化歸能力,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類比、歸納的能力和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情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實際價值。
二、學法引導
通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法則,獲得分式的乘除法法則,并會利用法則進行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及解決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設想
難點:正確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約分。
重點:理解分式乘除法法則的意義及法則運用。
疑點:如何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即系數的最大公約數,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冪。
四、媒體平臺
多媒體課件(自制)構思: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鞏固所學的知識。
五、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觀察下列運算(二)解讀探究
1、學生回答猜想后,多媒體顯示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數式相通"的類比思想,歸納分式乘除法法則。
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后再與被除式相乘。
(讓學生全面參與、獨立思考,由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培養學生的歸納、創造能力。)
2、乘法法則運用
多媒體示題并解答。學習例1,理解和鞏固分式乘法法則。并強調分式的運算結果通常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
例1計算
(1)
(2)
例2計算
(1)
(2)
3、做一做
多媒體出示做一做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結合情境思考并完成做一做,體會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多媒體顯示解答過程。
(1)西瓜瓤的體積
整個西瓜的體積
(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
(進一步豐富分式乘除法法則的情境,增強學生的代數推理能力與應用意識。)
4、除法法則運用
學習例2,多媒體示題和答案。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的運用,通過提示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使學生能正確找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三)鞏固練習
完成隨堂練習。重點看學生能否正確運用分式乘除法法則,能否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質約分化簡分式。多媒體未時示題并答案,學生可以看書。
1、計算
(1)
(2)
(3)
(四)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要注意什么問題?(學習了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法則,對運算的結果一定要化簡。)
(2)方法歸納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你有什么體會?
(五)目標檢測
布置作業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法則,
2.會進行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能力訓練要求
1.類比分數乘除法的運算法則.探索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法則.
2.在分式乘除法運算過程中,體會因式分解在分式乘除法中的作用,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
3.用分式的乘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用數學"的意識.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通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獲得成就感.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教學方法
引導、啟發、探求
教具準備
投影片四張
第一張:探索、交流,(記作§3.2 A);
第二張:例1,(記作§3.2 B);
第三張:例2,(記作§3.2 C);
第四張:做一做,(記作§3.2 D).
教學過程
Ⅰ.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分式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發現它與分數的基本性質類似,那么分式的運算是否也和分數的運算類似呢?下面我們看投影片(§3.2 A)
探索、交流--觀察下列算式:
×=,×=,
÷=×=,÷=×=.
猜一猜×=?÷=?與同伴交流.
[生]觀察上面運算,可知:
兩個分數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兩個分數相除,把除數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后,再與被除數相乘.
即×=;
÷=×=.
這里字母a,b,c,d都是整數,但a,c,d不為零.
[師]如果讓字母代表整式,那么就得到類似于分數的分式的乘除法.
Ⅱ.講授新課
1.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師生共析]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
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后再與被除式相乘.
2.例題講解
出示投影片(§3.2 B)
[例1]計算:
(1)·;(2)·.
分析:(1)將算式對照乘除法運算法則,進行運算;(2)強調運算結果如不是最簡分式時,一定要進行約分,使運算結果化為最簡分式.
解:(1)·=
==;
(2)·
==.
出示投影片(§3.2 C)
[例2]計算:
(1)3xy2÷;(2)÷
分析:(1)將算式對照分式的除法運算法則,進行運算;(2)當分子、分母是多項式時,一般應先分解因式,并在運算過程中約分,可以使運算簡化,避免走彎路.
解:(1)3xy2÷=3xy2·
==x2;
(2)÷
=×
=
=
=
3.做一做
出示投影片(§3.2 D)
通常購買同一品種的西瓜時,西瓜的質量越大,花費的錢越多.因此人們希望西瓜瓤占整個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們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勻的,西瓜的皮厚都是d,已知球的體積公式為V=πR3(其中R為球的半徑),那么
(1)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各是多少?
(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多少?
(3)買大西瓜合算還是買小西瓜合算?
[師]夏天快到了,你一定想買一個又大又甜又合算的大西瓜.趕快思考上面的問題,相信你一定會感興趣的.
[生]我們不妨設西瓜的半徑為R,根據題意,可得:
(1)整個西瓜的體積為V1=πR3;
西瓜瓤的體積為V2=π(R-d)3.
(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為:
==
=()3=(1-)3.
(3)我認為買大西瓜合算.
由=(1-)3可知,R越大,即西瓜越大,的值越小,(1-)的值越大,(1-)3也越大,則的值也越大,即西瓜瓤占整個西瓜的體積比也越大,因此,買大西瓜更合算.
Ⅲ.隨堂練習
1.計算:(1)·;(2)(a2-a)÷;(3)÷
2.化簡:
(1)÷;
(2)(ab-b2)÷
解:1.(1)·===;
(2)(a2-a)÷=(a2-a)×
==(a-1)2
=a2-2a+1
(3)÷=×
==(x-1)y=xy-y.
2.(1)÷
=×
=
=(x-2)(x+2)=x2-4.
(2)(ab-b2)÷
=(ab-b2)×=
=b.
Ⅳ.課時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有何收獲呢?
[生]我們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可以發現它類似于分數的基本性質.今天,我們學習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法則,也類似于分數乘除法的運算法則.我們以后對于分式的學習是否也類似于分數,加以推廣便可.
[師]很好!其實,數學歷史的發展就是不斷地將原有的知識加以推廣和擴展.
[生]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運算,能運用因式分解將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乘或除,我覺得我們很了不起.
…
Ⅴ.課后作業
1.習題3.3的第1、2題.
2.通過習題總結分式的乘方運算.
Ⅵ.活動與探究
已知a2+3a+1=0,求
(1)a+;(2)a2+;
(3)a3+;(4)a4+
[過程]根據題意可知a≠0,觀察所求四個式子不難發現只要求出(1),其他便可迎刃而解.因為a2+3a+1=0,a≠0,所以a2+3a+1=0兩邊同除以a,得a+3+=0,a+=-3.
[結果]因為a2+3a+1=0,a≠0,
(1)a2+3a+1=0兩邊同除以a,得
a+3+=0,a+=-3;
(2)a2+=(a+)2-2=(-3)2-2=7;
(3)a3+=(a+)(a2+-1)=(-3)×(7-1)=-18;
(4)a4+=(a2+)2-2=72-2=47.
板書設計
§3.2分式的乘除法
一、運算法則:
×=;÷=×=.
(其中a、c、d是不為零的整式,,是分式).
二、應用,升華
[例1](1)·;(2)·.
分析:(1)對照分式乘法的運算法則.
(2)運算的結果要化簡.
(3)分子、分母如果是多項式,應先分解因式,可以使運算少走彎路.
[例2](1)3xy2÷;
(2)÷
(略)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分式概念,明確分式和整式的區別,學會判斷分式何時有意義,能用分式表示數量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構過程及用分式描述數量關系的過程,學會與人合作,并感受數學學習的一些常用方法:類比轉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經驗,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分式模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確分式和整式的區別。
難點:判斷分式有無意義的條件,用分式描述數量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問題1:給大家猜個謎語,謎面是“七上八下”,打一個數。
教材解讀:《分式》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式。
【設計意圖:借助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分數的意義遷移得出7/x,自然引入本課題:分式。】
(二)自主探究,領略新知
教材解讀:《分式》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情境出發,讓學生體會分式也是描述現實生活的一類數學模型。學生獨立完成并口頭回答,教師板書答案。】
2.對前面找到的不是整式的代數式,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4個問題。
(1)這些式子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它們與整式有什么區別?
(3)這些式子與我們以前學過的 類似,所不。
(4)什么是分式?
教材解讀:《分式》教學設計
3.讓學生根據分式的概念,寫出一個具有實際背景意義的分式。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會分式這一數學模型。完成后,學生在組內交流, 3—4名學生展示成果。】
教材解讀:《分式》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完成,培養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先讓中下游學生口答結果,爭取出現爭議,學生辯解,最后統一思路。】
教材解讀:《分式》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做到“我的課堂我主宰”。】
(三) 盤點收獲,納入智囊
讓學生自己梳理本課的內容,盤點收獲成果,納入自己的智慧背囊。
【設計意圖:自己歸納總結,班內共享】
(四)鞏固訓練,自我提高
這節課我們從實際問題中得出了分式的概念,共同探討了分式成立和分式值為0的條件,相信同學們學得很棒,是不是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收獲成果?請同學們完成訓練。
1.教材隨堂練習。
教材解讀:《分式》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知識拓展,注意學生語言的表述】
(五)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回顧分式整節課的設計,主要著力于以下三個方面:
1.關于教材處理:認真處理教材,目的只有一個——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翻譯代數式”、“賦予分式實際意義”等活動,激發興趣,吸引學生參與活動;
(2)通過“舉例子”等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
(3)通過“應用新知”這個環節,促進學生參與活動。
2.關于教與學方法的選擇:基于教材特點和學情,本節課宜采用“引導—發現教學法”,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與反思”的模式展開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為能更多地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發現新知—再探新知—應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結鞏固,以期在多樣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設計中始終關注:如何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探索、交流與創新,因此選擇“引導—發現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
(1)用數、式通性的思想,類比分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協作,完成對分式概念及意義的自主建構,突出數學合情推理能力的養成;
(2)加強應用性,通過“應用新知”、“深化拓展”兩個環節,密切分式與現實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突出分式的模型思想。
3.關于評價:在活動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即興評價,注重多維評價: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數學思維能力與發展水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解讀:《分式》教學設計
一、學習內容分析
分式是在整式后對代數式的進一步研究,是對分數的進一步抽象.這是本章的起始課,是整章的理論基礎.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整式的運算以及因式分解等知識,而本節課的學習將為后來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運算、解分式方程奠定基礎.
二、教材的處理
本節內容分為兩個課時,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分式的基本性質”與“分式約分”之間的密切關系,本節課沒有講授“分式的基本性質”,而是將其與“約分”相結合,放在了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以“分式表示兩個整式的商”這條主線,添加了分式的值為正(負)數這部分內容,使對于分式值的研究完整化,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分式值的認知體系.
三、學情分析
在數的范疇內,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和“分數”,在代數式中,學習了“整式”,在本節課學生將類比數的學習歷程,理解和認識分式的相關性質.學生已經了解了除法運算及其相關性質,以除法相關知識為抓手,研究分式問題。
四、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1. 理解分式的概念,能夠分辨一個代數式是否為分式;
2. 掌握分式有意義、無意義和值為0、正數、負數的條件,并能夠運用;
3. 通過探究分式的相關性質,把除法的、有理數和除法法則等知識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
教學重點: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有意義、無意義、值為0的條件;
教學難點:分式的值為正數、負數的條件以及建立所學知識之間關聯.
五、教學過程
(一) 溫故知新,揭示概念
1. “溫故”——根據實際意義列代數式,
(1)已知A車的速度為n km/h,B車比A車每小時多行20km,
①A車2小時行駛 km,B車2小時行駛 km.
②如果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為m km.那么從甲地到乙地,A車和B車所用的時間各 、 .
(2)期中考試,小明語、數、英三科的成績分別為80分,a分,則他兩科的平均分為 .
*(3)圓的周長為C,則圓的直徑為 .
(3)把上面所得的式子按“已學”和“未學”進行分類,指出其中所含有“整式”.
設計意圖:課本“做一做”中所列出的式子可以清楚地表明分式的特征——表示整式之間的除法運算,且分母當中含有字母,所以本環節選用“做一做”并進行了適當地改動,以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為背景,抽象分式的概念,體會分式是刻畫數量關系的一類代數式.
操作注意事項:學生按已學和未學分類時,回顧關于“式”的知識體系,緊抓式是用運算來描述這一特征,并板書。回憶代數式、整式、單項式、多項式的概念,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代數式是用運算符號把數字和字母連接起來所得的式子;
(2)單項式是數字與字母的乘積;
(3)多項式是單項式的和.
對比“整數”和“分數”,指出本節課所學代數式的名稱與“整式”相對,與“分數”類似,叫做“分式”.
設計意圖:數學學習具有明顯的前后關聯性,學習任何一個知識點,要首先讓學生明白這個知識點在他的知識框架中處于什么地位,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何聯系,所以本節課設計了這個環節,讓學生明晰“分式”這一節的地位,使學生更加系統地完善“代數式”的概念.
2. “知新”——揭示“分式”的概念;
從運算的角度分析上面所得的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數式,它們表示兩個整式相 (填“加、減、乘、除”),這樣的代數式就稱為分式.
歸納總結:一般地,我們把形如 的代數式稱為分式,其中A、B表示兩個整式,且B中必須含有字母。由此可見,分式是兩個整式的 (填“和、差、積或商”).
預習自測:判斷下列分式是整式還是分式(填序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整式: ,分式
設計意圖:抓住“代數式”概念中用“運算符號”連接數字和字母這是關鍵點,提示分式的本質是“除法”運算,為學習分式有意義、無意義、值的各類情況埋下伏筆.
(二) 自主探究——分式有意義、無意義和值為0
開放性問題:分式就是整式與整式之間做除法運算,那么,關于除法運算,你有哪些記憶猶新的知識呢?說一說,跟同學交流一下。
教學預設:學生可能回憶起,除數不為0,0除以任何一個非零數都等于0,整除,兩數相除,同號得正,異號得負,除以一個非零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等等。
設計意圖:尋找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新知識生長于舊知識之上。
以 為例,
1.依據“除數不能為0”,分別討論這些分式什么時候有意義?什么時候沒有意義?
總結歸納:對于分式 ,當 時,分式有意義;當 時,分式沒有意義.
2. 依據“0除以任何一個非零數都等于0”,討論“當x取什么值時,分式的值為0”。
總結歸納:對于分式 ,當 時,分式的值為0.
設計意圖:抓住“分式表示兩個整式相除”,根據除法的意義——除數不能為0,得到分式有意義和沒有意義的條件,再根據“0除以任何非0數都得0”推導出分式值為0的條件,這樣把新知識完全植根于舊知識當中,讓學生找到了自己知識的生長點,以舊推新,體會數學學習的內存規律性.
操作注意事項: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以及時間進度,對以上題目適當變式,如:改變分子,讓學生觀察對分式有(無)意義是否有影響;改變分母中的數字或符號,再次讓學生解答;改變最后一個分式分母中的符號,變為x2+1,讓學生討論等等。
(三) 拓展提升——分式的值為正數或負數
1. 依據“兩數相除,同號得正,異號得負”,討論“當x取什么值時,分式的值為正數”和“當x取什么值時,分式的值為負數”。
歸納總結:對于分式 ,當 時,分式的值為正數;當 時值為負數.
設計意圖:繼續以“分式表示兩個整式的商”為線索,結合有理數除法的法則,較為容易地解決本節課的難點,運用不等式組解決此類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之間的相互聯系.
操作注意事項:所給的四個例子中,不存在化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類型,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對題目進行變式,增強學生對題目的理解。
(四)課堂小結
填寫思維導圖,完成本節課的小結:
(五)布置作業:根據除法的相關知識,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自己試著寫一寫,并解答。
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有很強的基礎性和系統性,本節課表現成為突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抓住“代數式是用運算符號把數字和字母進行連接,而分式表示的是整式之間相除”這一主線,與除法的意義、兩數相除值為0、有理數除法法則相聯系,使學生建立起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自主探究,由舊知識衍生出新知識,把各個知識點連接成線,進而形成知識體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