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05
這是分式的混合運算的教學內容,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主題介紹
學習主題名稱:《分數與除法》
主題內容簡介: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分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數學概念,它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在本節課之前,學生是從“行為”(平均分物體)入手認識分數的;本節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則是對分數的進一步的理解——分數可以表示除法運算的結果。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突出這一點。
學習目標分析
知識和能力:1、通過觀察、探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2.學生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過程和方法:1、經歷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探究過程,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2、學生通過演示文稿,參加直觀的教學活動,考察自我觀察能力,能夠實現小組自我提問和交流。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觀察、探究,滲透辯證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前需知識掌握情況:對于分數,學生并不陌生。在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分數,通過直觀和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這節課內容之前,又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
對微課的認識:本班的學生對微課沒有接觸過,但處于這個時代的孩子對新事物都樂于接受和挑戰,微課非常容易操作,使用也比較方便,所以我覺得學生們可以運用自如。
學生特征分析
學習態度: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對于微課他們感到新奇又喜歡,看微視頻就像看動畫一樣,有聲音有文字有講解,既有趣又生動同時能學習只是。
學習風格:現代社會的學生們都喜歡輕松、有趣、生動的課堂氛圍,數學的課堂有時候對于學生們來說比較抽象,有了微課可以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起來,因此學生們樂于接受這樣的學習方式。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分析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目的:運用微課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分數的除法。利用微課、多媒體、PPT教學,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體,并通過創設、引導、交流、討論、歸納等活動,歸納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時機:我準備利用微課播放“3個圓形紙片拼一拼擺一擺活動”,并讓學生課前先準備若干個圓形紙片,根據微課中演示的步驟進行剪一剪拼一拼,從而歸納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方式:觀看微課后,讓學生通過對3個圓形紙片的剪切,擺一擺,拼一拼,從而深層次的理解分數的意義。在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小組成員可以討論你交流發言,教師點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片段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應的教學目標
創境激疑 課件出示,引導學生回顧整數除法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 1、觀看課件,思考課件中出示的問題,回顧整除除法的知識。2、觀看課件,思考課件中出示的問題,回顧分數意義的知識。3、敢于舉手發言。 通過觀察、探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合作探究 1、播放微課視頻。2 、探究: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塊? 1、學生觀看微課。2、探究課件中的問題,并動手剪一剪、擺一擺。3、同桌互相交流。4. 匯報:一邊擺一邊說自己是怎么得到每人分的塊數的。 5、先獨立思考課件中問題,然后小組成員交流解題思路,最后匯報。 經歷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探究過程,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研討交流 1、引導學生觀察除法算式,討論交流除法與分數有怎樣的關系。2、嘗試用字母來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系。3、課件出示學生研討的結果。 1、回顧本節課所列的算式,小組成員探討交流除法與分數有怎樣的關系。2、研討如何用字母來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系。3、小組推選代表匯報。 學生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與管理
如何讓學生獲得微課資源:一般是通過網絡傳遞方式讓學生獲取微課視頻,并把它分享在班級微信群或在QQ群里,讓學生課后自主學習。
如何確保學生學習了微課:1、課堂上的微課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每個學生學習的神情,和同學間討論交流的情況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情況。2、課前預習的微課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或者課前提問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情況。3、課后微課的學習可以通過打卡方式或者父母簽名方式和作業的方式來檢驗學生是否認真學習了微課。
如何評價微課學習效果:1、課堂的提問和小組成員的歸納發言。2、當堂的練習情況。3、作業的完成情況。4、小測
教學內容:分數與除法的教案
分數與除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并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探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經歷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探究,滲透辯證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教學難點:
理解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數單位是什么?它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2.把一根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長度是這根鐵絲的幾分之幾,把誰看作單位1?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書:59
如果商不用小數表示,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后,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
二、新課講授
1.教學例1:出示題目
(1)列出算式。(板書:13=)
(2)討論:1除以3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3)教師畫出示意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應是這個蛋糕的 ,就是個1。
板書:13= 1/3(個)
2.教學例2:出示題目
(1)動手操作。拿出三張同樣大小的圓形紙片,把它看作3塊餅,用剪刀把它們分成同樣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結果,教師總結幾種不同的分法。
(3)歸納:從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塊餅平均分成4份,無論怎樣分,每一份都是3塊餅的 ,即3個 塊,把3個 塊餅合起來就是1個餅的 ,即 塊,因此,34=3/4(塊)。
由此可見, 不僅可以理解為把1塊餅(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的數,也可以看作把3塊餅組成的整體(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1份的數。
學生相互說說 表示的意義。
3.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材分析:
《分數與除法》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第五課時的教學內容。
在學生第一學段初步認識分數、體驗分數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讀寫一些簡單分數的基礎上,在本冊教材的第三單元前四課時,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再次認識分數,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教學內容重視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教材從分蛋糕的實際情境引入,引導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結合分數的意義得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幾個算式,探索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兩數相除的商或把分數寫成兩數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基本性質的基礎。
設計理念:
1、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樹立新的教學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只關注知識結果轉向要重視知識結果,更要關注獲取知識的過程,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是難以引起學生思考的。這節課,我不想把知識、結果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為學生探索發現新知創造機會,給他們提供一些感興趣的、有思考價值的數學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小組討論等活動來獲取知識。
2、重組教材,樹立新的'教材觀。
新課程主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由對教材的挖掘者、執行者走向課程開發的研究者、設計者。本節課,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后,把原來教材2課時放在一個課時教學,體現了大容量的課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并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2、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數與帶分數互化的算理,會正確進行互化。
教學重點:
1、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
2、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正確進行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
教學教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法、引導探究發現、歸納等教學方法。在探索知識本質規律處適當給予啟發、指導、點拔,幫助學生完成探索知識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新知。
課件播放分餅情境,學生觀察說出相應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數表示每人分得的塊數。這個環節承接了上一節課學生熟悉的分餅情境,引出除法與分數這兩個教學內容的主角。
二、探究發現,歸納認知。
1、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這時教師及時將學生分餅的思維順向發展,快速練習
(1)、把a塊餅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塊?
(2)、把a塊餅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塊?
學生先寫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數表示結果,教師板書
12=1/2塊
94=9/4塊
a8=a/8塊
ab=a/b塊
通過這個練習完成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渡,為充分發現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創造條件。
2、歸納認知,明確關系。
(1)、學生觀察思考:分數和除法有怎樣的關系?
(2)、匯報發現。
板書:被除數 除數=
(3)、引導思考: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那在分數中應該有怎樣的規定呢?
學生討論得出:分母不能為0。
板書:(除數不為0)。
3、嘗試用字母表示。
4、及時練習。
23= 87= 165= 1012=
5/6= ()() 13/15=()( )
12/7= ()() 100/6= ()( )
(二)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
怎樣把7/3化成帶分數呢?怎樣把 2 化成假分數?
1、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師出示溫馨提示,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2、檢測合作學習效果。
3、師做針對性點評。
4、及時練習。
課本40頁第2題。這個環節引導學生探索出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并采取邊學邊練的形式,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四、全課小結,學生談收獲。
學生總結出本課的知識點,對本節課的學習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
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的縮影,我的板書就是抓住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來進行設計的。
教學目標
《分數與除法 》教案
1.使學生理解兩個整數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2.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重點
理解、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學難點
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讀題說得數。
3.2+1.68 0.8×0.5 14-7.4 0.3÷1.5 4.8×0.02
7.8+0.9 1.53-0.7 0.35÷15 0.4×0.8 0.8-0.37
2.口述 表示的意義。
3.列式計算。
(1)把40棵樹苗平均分給5個小組栽,每組栽多少棵?
(2)把8米長的鋼管平均分成2段,每段長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新課導入。
出示例2:把1米長的鋼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
板書: 1÷3
教師提問:1÷3的結果能用準確的數表示出來嗎?怎么辦?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就明白了.(板書、分數與除法)
2.教學例2。
(1)從分數的意義上理解1÷3,即把1米長的鋼管著成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可用分數 來表示,1米的. 就是 米.(板書 米)
(2)學生完整敘述自己想的過程。
(3)反饋練習。
①把1米長的鋼管,平均分成8段,每段長多少?
②把1塊餅平均分給5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多少塊?
3.教學例3.
出示例3: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
(1)讀題列式: 3÷4
(2)動手操作:怎樣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呢?
(3)學生交流.
甲生:先把每個圓剪成4個 塊,然后把12個 平均分成4份,再把3個 拼在一起,每份是 塊.
乙生:把3個圓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后,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1份中的3個 拼在一起,得到每個分 塊、(在3÷4后板書 塊)
(4)看圖根據乙生分餅的過程說出 表示的意義。
①乙生把3塊餅平均分成了4份,這樣的一份是3塊餅的 ,即
②甲生把1塊餅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這樣的3份的數是 。
(5)都是 ,意義有何不同?(結合算式說出 的兩種意義)
明確: 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還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這樣的3份.
(6)反饋練習:說說下面分數的兩種意義
4.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1)教師提問:怎樣用分數來表示整數除法的商呢?
學生歸納:可以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用除數做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也就是說分數既表示分數的意義,又表示整數除法的商、
(板書: )
教師明確:分數是一種數,除法是一種運算,所以確切地說,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的被除數,分數的分母相當于除法的除數、
(2)討論: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有什么要求?
(3)反饋練習。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分數可以用來表示除法算式的( ).其中分數的分子相當于( ),分母相當于( ).
2.用分數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 11÷13 27÷35
9÷9 13÷16 33÷29
3.列式計算。
(1)把5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12段,每段長多少米?
(2)把一個4平方米的圓形花壇分成大小相同的5塊,每一塊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數表示)
(3)小明用15分鐘走了1千米路,平均每分走幾分之幾千米?
五、布置作業。
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9÷9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