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0
這是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2課時 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教學內容:P30/例3(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教學目標:●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回憶上節課學習的關于加法的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二、課中反饋
三、新課探究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據上面的條件,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性地將問題板書。
請你們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問題。
匯報自己的答案,并說明理由。
重點引導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進行匯報。
學生可能對括號問題有異議
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加法中為了更清楚地體現運算順序,所以要加小括號。
既用到了加法交換律,也用到了加法結合律。
這道題我們運用了加法中的什么運算定律?
通常在簡便計算中,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同時使用的。
三、鞏固練習
P30/做一做
四、小結
學生匯報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P32/5—7
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
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換律
=(115+85)+(132+118) ←加法結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本節課是新教材四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研討目的是12月份的“新基礎”現場活動的前期隨堂課的性質,雖說是隨堂課的性質,但是上課前的準備工作不亞與平時的研討課,因為本次聽課的對象是華師大的吳亞萍教授。之前我好幾次也洗耳恭聽過她的幾次評課,對我的啟發和幫助是非常大的,因此對“新基礎”有了個大概的了解。
這次她能聽我的隨堂課,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正如學校領導所說的那樣是對我的課堂教學的把脈與診斷。在《運算定律》這節課備課前拜讀了吳教授的《小學數學新視野》,也試圖想把新基礎的教育理念能體現在這節課中,但是從課堂執行情況看,教學理念的更新不是搬家這樣的概念,學習新基礎理論也不是一種即興狀態,要想把新基礎理念運用到實踐上還要*平時的“練功”,那是一種主動的教學意識的轉變。就目前每個教師已經形成的課堂習慣而言,這樣的轉變在起始階段是艱難的。聽了吳教授的評課我也了了解自己的上課狀態。
一.對“從容”的重新認識
對“從容”一詞的理解無非停留與遇到緊急的事情冷靜、鎮定不慌不忙。如果用在教學上,最多是在上課時遇到緊急的情況下也能泰然處之的一種狀態。這樣的狀態要在剛踏上工作崗位時卻是需要這樣的“從容”,生怕慌亂情急之中亂了教學次序,然而已有近十年工作時間的我“從容”已不再是一向首要的教學指標了,把“拿什么來從容”應該是我的教學追求的目標。對這一詞的理解已經不能停留在教師身體的層面,更應拓展到師生身心合一后的一種從容,是教師能處理各種教學意外后的一種從容,從容的背后反映了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能力。
二.對“激情”的再次認可
“激情”原本在我眼里那應該是語文老師的上課狀態,因為那是課文的需要,情感培養的需要,而在數學課上如果把“激情”放在首位的話,有些喧賓奪主的味道,所以幾年來課堂教學中這樣的做作情緒本人一直處于不屑一顧的鄙視,長期下來在造成上課“平”的現象。在聽了吳教授的評點之后,我非常贊同她提出的關鍵時刻釋放“激情”,能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這節課中,引導學生對規律的驗證時,應對突出一些重點的關鍵詞,能幫助學生對規律的驗證有一定的指向。只有教師本身積極的投入到教學中,那么學生才有可能對你有一個“熱情”的回應,這種回應主要體現的學生的思想意識上的回應。
三.對“數學素養內涵”的拓展認識
在《小學數學教師》第10期《教師應追回失落的數學素養》一文中談到了有關數學教師的素養問題,這次吳教授也在評點中談到了這個問題,看來面對當前的課程改革教師的數學素養是一個非常關注的問題。數學教師應當具有廣泛的知識背景,不僅要明了小學數學知識的背景、地位與作用,精通小學數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熟悉小學數學內部的系統結構。其中包含四個方面: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能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積極性。2、抓住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源,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引發進一步的思考,這些亮點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促進學生對新知理解和掌握。3、合理運用數學知識遷移,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進行合理的數學知識遷移,從而為新知的形成成為可能,變繁瑣為簡單數學知識學習,變枯燥為有趣數學知識學習。4、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思考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給學生帶的絕不僅僅是會解更多的數學題,而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并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是目前作為教師的我只注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時缺少思考的方面,數學學科質量不能僅僅停留于學生“做”的過程,忽視了自身“思與行”的反思。
四.重新認識“數學學科育人價值”
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在我眼中無非是培養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就可以了。聽了吳教授對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闡述后,我覺得“人人都是教育者”這句話的真正理解。作為無論你是哪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充分挖掘育人資源,因為這是每個教師共同的責任。
“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的改革,從原來關注數學知識的層面向更深的層次開發。數學學科對于學生的發展價值,除了數學知識本身以外,至少還可以提供學生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系統,使學生具有數學的語言系統;可以提供學生認識事物數量、數形關系及轉換的不同路徑和獨特的視角,使學生具有數學的眼光;可以提供學生發現事物數量、數形關系及轉換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使學生具有數學的頭腦;可以提供學生一種惟有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才有可能經歷和體驗并建立起來的獨特的思維方式。
“教書”是為了“育人”,“育人”就需要育人的資源,這樣的資源來自:
1.以數學知識的內在結構作為育人資源
2.以數學知識創生和發展的過程作為育人資源
3.以數學發明的人和歷史作為育人資源
4.以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作為育人資源
5.以開放的問題設計提升數學教學的育人質量。
一堂短短的35分鐘的課,在專家眼里可以發現許多問題,看來作為教師不應該停下學習的腳步,時代的需求遠遠超過你想象的速度。學習的態度也不能忙于求成,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對內容的本質的理解。
教材來源:小學四年級《數學》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內容來源: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
主 題: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課 時:共10課時,本節是第3課時
授課對象:四年級學生
設 計 者:冉麗(新密市興華公學小學部)
目標確定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探索并了解運算律(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會運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教師用書要求
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的兩條加法運算定律,綜合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計算中。使學生明確當某些加數可以湊成整百或整十數時,運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連加計算簡便。
3.教材分析
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簡便計算的使用過程,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的構建知識。重點難點熟練運用加法運算定律。
4.學情分析
全班同學能背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概念及字母表達式,96%同學能運用加法交換律或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85%同學能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本節課對于利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放手讓學生嘗試做,但對如何進行簡便計算以教師引導為主,通過幾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掌握本節只是要點。
綜合以上思考,細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兩個:
(1)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運用加法運算定律熟練進行簡便計算。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教學重點:理解運算定律,并能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計算。
5.學具準備
每人一份學案
評價任務
1.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經歷利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簡便計算的方法,會正確使用運算定律。
2.在練習中,鞏固正確使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的學習活動
教師的教學過程
評價要點
環節一
復習導放
鞏固舊知
觀察課件出示內容,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
出示課件圖片,提問都運用了我們學過的哪些數學知識?
回顧舊知,引出新知。
環節二
揭示課題
出示目標
齊讀出示的學習目標
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明確本節課學習任務。
環節三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觀察主題圖,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并列式
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
會根據情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環節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看書結合學案自學例3并交流、討論題中的算法,并補充完整,
引導學生完成自學,小組交流討論出利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
讓學生經歷筆算的過程,體會到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樂趣。
環節五
應用提高
鞏固深化
完成學案量學中的兩道利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算式
老師引導學生完成并點評
能利用交流的知識正確進行筆算
環節六
整合梳理
歸納總結
根據剛才學習的內容,自己試著總結本節知識點。
幫助學生表述,歸納,出示課件導學部分。
幫助學生總結本節課知識點歸納。
環節七
交流點撥
達成目標
學生動手做一做。
仿照例題的形式完成用學,并清楚每一步式子的意義。
師巡視批改,及時糾錯。
要求:數字書寫端正,大小適中,關注后進生,了解學情,收集錯例,在心中進行二次備課。
總
鼓勵學生動手做一做,檢驗自學成果,產生利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情感需求。
環節八
鞏固練習課外延伸
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測學,知道高斯的故事,并明白高斯如何解決1到100的求和問題
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環節九
課堂總結
升華新知
學生暢所欲言,談本節課收獲或感受。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會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本節課學習要點。
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答: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行450千米。
教學內容:
P30/例3(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回憶上節課學習的關于加法的'運算定律。
(1) 加法交換律
?。?) 加法結合律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據上面的條件,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性地將問題板書。
請你們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問題。
匯報自己的答案,并說明理由。
重點引導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進行匯報。
學生可能對括號問題有異議
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加法中為了更清楚地體現運算順序,所以要加小括號。
既用到了加法交換律,也用到了加法結合律。
這道題我們運用了加法中的什么運算定律?
通常在簡便計算中,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同時使用的。
三、鞏固練習
P30/做一做
四、小結
學生匯報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P32/5—7
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
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換律
=(115+85)+(132+118) ←加法結合律
=200+250
=450(千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