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2
這是去分母教學引入怎么寫,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類項與移項》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會了有理數運算,掌握了單項式、多項式的有關概念及同類項、合并同類項,和等式性質,進一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方程中。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合并同類項與移項是解方程的基礎,解方程它的移項根據是等式性質1、系數化為1它的根據是等式性質2,解方程是今后進一步學習不可缺少的知識。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數學中必須要掌握的重點內容。
設計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結合本節課內容及學生情況,教學設計中采用了探究發現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利用課件,鼓勵和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學生動手練習,動腦思考,完成教學任務。其基本程序設計為:
復習回顧、設問題導入 探索規律、形成解法 例題講解、熟練運算
鞏固練習、內化升華 回顧反思、進行小結 達標測試、反饋情況
作業布置、反饋情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認識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項方法,學會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標,體會解法中蘊涵的化歸思想。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體驗數學的建模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會解“a·+b=c·+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難點: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預習要求:要求學生自學教材第88——89頁的課文內容。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問題2及例2;并試著進行嘗試練習。找出自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課堂學習中解決。
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1、知識回顧:
(1)、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 -3·-2·=10 ②
2、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
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導學階段:
(一)、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建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項方法,學會解“a·+b=c·+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標,體會解法中蘊涵的化歸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
問題: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人?
分析: 設這個班有·名學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這批書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減去缺的25本,這批書共____________本.
這批書的總數有幾種表示法?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本題哪個相等關系可作為列方程的依據呢?
這批書的總數是一個定值,表示它的兩個式子應相等,
即表示同一個量的兩個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據這一相等關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兩邊都有含·的項(3·和4·)和不含字母的常數項(20與-25),怎樣才能使它向 ·=a(常數)的形式轉化呢?
方法過程:
2、總結移項的概念。
像上面這樣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后移到另一邊,叫做 “移項”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項”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題學習
運用移項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課堂練習:
運用移項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有哪些困惑?
五、達標測試:
運用移項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預習作業:
1、預習作業:自學課本第90頁的課文內容及例4,完成第90頁練習2題;
2、課后作業:(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根據方程的特點靈活地選擇解法。
2、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過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質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學會通過觀察,結合方程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思考方向進行新知識探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過程中,體驗“化歸”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難點: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和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二、講授新課
請給同學們介紹紙草書(P95)。
問題: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試問這個
數是多少?
并引入讓同學運用設未知數的方法,列出相應的方程。
并回答:這個方程和我們以前學習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動:同學們,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有哪些?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會不會錯: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題: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1)方程兩邊每一項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兩項,應將該分子添上括號
選一選:
練一練:當m為何值時,整式和的值相等?
議一議:如何解方程:
注意區別:
1、把分母中的小數化為整數是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對單一的一個分數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而不是對于整個方程的左右兩邊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
2、而去分母則是根據等式性質2,對方程的左右兩邊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而不是對于一個單一的分數。
課堂小結:
(1)怎樣去分母?應在方程的左右兩邊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有沒有疑問:不是最小公倍數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據是什么?
等式性質2
(3)去分母的注意點是什么?
1、去分母時等式兩邊各項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數,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數的代數式,其分子為一個整體應加括號。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
布置作業:P98,習題3.3第3題
補充作業:解方程:
(1)
(2)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教學目標
學習目 標:
知識與技能: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這種類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過程與方法: 經歷 "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發展用方程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具體情境引入新問題(如何去分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學情分析
1、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問題。2、精心設計問題,因為好的問題設計能不斷激發學習動機,還能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可能。3、橫向比較,授課中通過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
3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通過"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學習難點:探究通過"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問題 英國倫敦博物館保存著一部極其珍貴的文物——紙莎草文書。這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寫在一種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它于公元1700年左右寫成,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這部書中記載有關數學的問題,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數的問題:
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
活動2【講授】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設這個數為x,據題意得
兩邊都乘以42,得
合并同類項,得
系數化為1,得
為了更全面的討論問題,再來看下面的問題:
活動3【活動】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
去括號,得
移項,得
合并同類項,得
系數化為1,得
活動4【練習】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四、小試牛刀,嘗試成功
1、方程 變形為 ,這種變形叫 ,其依據是 。
2、對解方程 去分母時,正確的是( )
A、 B、
C、 D、
活動5【測試】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課本第101頁練習:
活動6【作業】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布置作業
1、課本第102頁習題3.3第3題;
2、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號與去分母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號與去分母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問題 英國倫敦博物館保存著一部極其珍貴的文物——紙莎草文書。這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寫在一種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它于公元1700年左右寫成,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這部書中記載有關數學的問題,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數的問題:
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
活動2【講授】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設這個數為x,據題意得
兩邊都乘以42,得
合并同類項,得
系數化為1,得
為了更全面的討論問題,再來看下面的問題:
活動3【活動】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
去括號,得
移項,得
合并同類項,得
系數化為1,得
活動4【練習】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四、小試牛刀,嘗試成功
1、方程 變形為 ,這種變形叫 ,其依據是 。
2、對解方程 去分母時,正確的是( )
A、 B、
C、 D、
活動5【測試】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課本第101頁練習:
活動6【作業】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布置作業
1、課本第102頁習題3.3第3題;
2、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們學了哪幾步?
移項 → 合并同類項 → 系數化為1
2、解一元一次方程 9 - 3 x = - 5 x + 5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
3、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為化1,要注意什么?
①移項要變號。②合并同類項時,只是把同類項的系數相加作為所得項的系數,字母部分不變。 ③系數化為1,要方程兩邊同時除以未知數前面的系數。
(二)、講授新知:
1、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 某工廠加強節能措施,去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電量減少2000度,全年用電15萬度,這個工廠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電多少度?
(1)理解題意找出等量關系,設出未知數,列出方程
(2)分析:若設上半年每月平均用電x度, 則下半年每月平均用電 ( x-2000) 度,上半年共用電 6x 度,下半年共用電 6(x- 2000) 度,因為全年共用了15萬度電,所以,可列方程 6x+ 6(x- 2000)=150000
(3)這個方程與前面所學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2. 同學們還記得如何去括號嗎?請將下面式子的括號去掉:
①+(2a-3b+c) ②2(x+2y-2)
③-(4a+3b-4c) ④ -3(x-y-1)
問題:去括號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1)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號后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同;
(2)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號后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反。
3.例題示范
例1. 解方程: 2x-(x+8)=5x+2(x-1)
例題的處理:教師啟發、引導、矯正,并從學生角度提出問題。
歸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去括號 → 移項 → 合并同類項 → 系數化為1。
4.情景問題解決: 6x+6(x-2000)=150000
↓去括號
6x+6x-12000=150000
↓移項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類項
12x=162000
↓系數化為1
x=13500
(三).鞏固練習
1. 解下列方程:
(1) 4 - x = 3 (2 - x) (2)4x + 3(2x–3)=17–(x+4)
2.下列變形對嗎?若不對,請說明理由,并改正。
(1)、解方程 7-2(2x+1)=5x
解:去括號,得7-4x+2=5x
(2)、解方程 9-3(2x+2)=-8x
解:去括號,得 9-6x-2=-8x
(四)、課堂檢測:
1、在解方程3(x-1)-2(2x+3)=6時,去括號正確的是( )
A、3x-3-4x+6=6 B、3x-3-4x-6=6
C、3x-1-4x-3=6 D、3x-1+4x-6=6
2、當x= ______時,3與式子2x-5的差為1。
3、若式子3x+1比2x-2小1,則x的值是______ 。
4、解方程:(1)2(x-1)+1=0
(2)3(x-2)=x-(7-x)
(教師就學生練習分別給以指導;強調書寫格式;及時表揚鼓勵。意圖:及時給予分層強化訓練,強調重點、糾正錯誤點、緊扣關鍵點。)
(五).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2.解含有括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是什么?
去括號 → 移項 → 合并同類項 → 系數化為1
3.去括號應該注意什么?
去括號法則:⑴括號前是“+”號,把括號和它前面的“+”號去掉,括號里各項都不變符號。⑵括號前是“-”號,把括號和它前面的“-”號去掉,括號里各項都改變符號。
(六)、作業布置:
1、必做題:課本第98 頁習題3.3第2題,第7題
2、選做題: 解方程:x-[2-(5x+1)]=10
(七)、板書設計
課題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號
問題(求解問題及去括號的方法)
去括號法則及乘法分配律
新課引入
例1
(八)、教學反思:
新課導入我采納通過應用題,設立情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在設未知數得到方程之后,讓學生發現疑難,尋找方法,同時引導學生如何去括號,從而回憶第二章學到的去括號法則,然后講解法,再共同做練習。在以上的這幾個環節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協作的意識,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基本掌握,但個別學生還不是很熟練,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