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4
這是什么是周長教學設(shè)計,是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的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在具體情景中,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動手操作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樹葉,毛線,練習紙
一、情景引入
孩子們你們?nèi)ミ^圖書館?那里有很多好看的書,管理員為了方便大家的閱讀,為大家準備了精美的書簽,但是書簽還沒有剪下來,你們愿意幫忙剪嗎?第一張:明確從邊線剪。
第二張:告訴孩子可以從邊線的任何地方開始剪。
第三張:一起剪
并引出周長的概念(板書)
二、找身邊物體的周長
大家已經(jīng)認識周長了,那能不能找找身邊物品的周長呢?
孩子找,指周長。
三、描出平面圖形的周長
用水彩筆描出平面圖形的周長。
拿出其中一個平面圖形,象房子,并給它添上門,窗,來強化周長的概念。
四、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小朋友們能不能幫幫我老師,告訴我這片樹葉的周長呢?
小朋友想辦法。
最后用毛線圍一圍,做標記,測一測,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周長的加深練習
1、小正方形個數(shù)一樣多周長可能一樣可能不一樣。
2、小正方形個相互不一樣,周長也可能一樣
3、長方形分成兩部分,周長是一樣。
教學目標:
1,理解周長的含義,能正確測量和計算一些簡單平面圖形的周長.
2,經(jīng)歷觀察,操作,歸納,總結(jié)等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使學生經(jīng)理周長高年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直觀經(jīng)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學會余人合作,能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與同學合作客服困難后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shù)學的自信.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你看到了什么 用一句話說一說.
①小朋友圍著操場跑了一圈
②彩燈沿著心形牌匾走了一圈
③老爺爺在白菜地一圈周圍上欄桿
④在照片四周邊上鑲了一個相框
2,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小結(jié):像這樣一圈一周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
二,感悟生活中事物面的周長
1,3個實物圖,指指表示他們的周長(樹葉,方巾,紅領(lǐng)巾)互相說說,上來指指表示它們是從那里開始又到哪里結(jié)束的
(生: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我是從這里開始又到這里結(jié)束)
第一個2生指,還可以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jié)束
小結(jié):不管我們從哪里開始,都是沿著地圖走了一周
2,找找生活中物體面的周長(互相說說,注意語言要規(guī)范)
如:課桌面,一周的長度就是桌面的周長,腰圍,頭圍.
3,找一找:
面的周長比桌面周長長
面的周長比桌面周長短
小結(jié):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面都有周長,而且還有長有短.
4.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周長.
三,量算結(jié)合,理解周長:
1,下面的圖形有沒有周長 如果有請指出來,
為什么第四個圖形沒有周長
2,有沒有辦法,知道他們周長嗎
⑴小組內(nèi)先商量辦法,再用工具試試.
⑵合作時要明確分工,互相配合.
3,交流
⑴長方形{a.4條邊量后,相加 b.只量長寬再分別2 追問:長方形有4條邊,為什么只量2條邊,利用長方形特點就可以更方便地求出周長了}
⑵圓:{a.用毛線,圈圈,量一量毛線的長度 b.對折,圍半圈2把曲線圓形利用毛線來圍,再拉直了量,化直為曲,很方便}
{a.量個邊長度相加 b.轉(zhuǎn)化成正方形 1條邊乘以4求出}
小結(jié):剛剛同學們發(fā)揮聰明財智用繩,量一量,加一加或轉(zhuǎn)化再量,算.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求出了它們的周長.
四,練習
一個人想圍甲走一圈,另一個想圍乙走一圈,誰走的路長,想想回答,為什么
五,你今天學了什么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1.能自己整理這一階段(三個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
2.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解決與周長相關(guān)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鞏固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較熟練地進行計算,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促進學生在數(shù)學情感和態(tài)度方面的健康發(fā)展,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5.在活動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段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教師組織學生回憶這三個單元的所學內(nèi)容,包括對知識的整理、復習和運用。我的設(shè)計思想,首先是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本段的大概內(nèi)容,并且要舉出自己身邊的相應的數(shù)學問題,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以致用意識的養(yǎng)成,即“小小設(shè)計家”;其次,在班內(nèi)作集體討論與交流,給學生以自我展示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將課堂變成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和分享新問題、新發(fā)現(xiàn)、新體驗的課堂,把枯燥無味的練習課變成富有競爭氣氛的數(shù)學活動,即“小小記者會”;最后,再回歸到“我的成長足跡”上,引導學生作學習小總結(jié),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掌握的方法、經(jīng)驗的積累等,即引導學生對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這樣,90%的課堂就交給了學生自己操作。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學校是一所鎮(zhèn)中心小學,有15個教學班700多名學生,在各級領(lǐng)導的關(guān)懷和京博集團的支持下,在師資建設(shè)、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京博希望小學雖然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小學,但卻有著優(yōu)秀的教學設(shè)施:整齊的教學樓、優(yōu)雅的教學環(huán)境;配備有微機室、音樂室、舞蹈室、大實驗室、圖書室、儀器室、體育器材室、音樂器材室等專門教室;30多位教師人手一臺微機;各教室網(wǎng)絡(luò)在進一步建設(shè)當中。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鄰鎮(zhèn)的村莊(一小部分來自鎮(zhèn)直單位),除了周三和周六,他們都像一個個身著藍白相間校服的小天使,熱情大方,裝扮得非常美。特別是三年級的這一批幸運兒,他們與課改一起悄悄長大,喜歡把自己帶入到數(shù)學問題之中,自己去探索、去操作、去討論、去解決,可謂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縣教研室的領(lǐng)導來我校聽課,給他們的評價是:他們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jīng)具有六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已經(jīng)可以在腦子中一連串地想出六步過程的數(shù)學問題結(jié)果。
〖教學設(shè)計〗
(一) 觀察圖畫,引出課題
師:(出示圖1)
同學們,看到這個畫面,你們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小朋友放學回家了。
生2:我想到了狗熊掰棒子。
生3:不是,狗熊什么也沒留下,而這是老師提醒我們該總結(jié)這么長時間學到了什么了!
小記者:請問李紅嬌同學,你能向大家說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我想我們走過之后都會留下一串腳印,那么我們每天都在學習,腦子里也會留下一串“腳印”,況且我們又要學習“整理與復習”了,這是老師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老師與學生一塊為李紅嬌的回答喝彩鼓掌)
師:你們真是老師肚子里的小蛔蟲,老師的心思一下子就被你們猜透了。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塊來把這一段時間學習的東西做一下整理與復習。(板書)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jié)合實例認識周長,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感受、體驗、探索圖形的周長,感知周長的概念,發(fā)展空間觀念。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讓學生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chǔ)上展開的。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知周長的含義與探究周長的測量與計算方法,為后面學習計算幾何圖形的周長打下基礎(chǔ),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字面上來看,周長的概念似乎不難理解,但在學習面積之后,學生對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總是容易發(fā)生混淆。究其原因,還是對周長概念認識的不到位。周長的概念中有三個關(guān)鍵詞:封閉圖形、一周、長度。教學時我們通常將封閉圖形及一周的理解作為周長概念的重點,很容易把“長度”這個關(guān)鍵詞忽略掉。周長的本質(zhì)就是“長度”,因此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周長與長度的聯(lián)系,逐步引領(lǐng)學生建構(gòu)周長的概念。另外,初步感知周長概念時,要注意從一般性的角度引入,從任意圖形入手,避免學生產(chǎn)生只有長方形、正方形等規(guī)則圖形才有周長的思維定勢,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長的概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充分觀察,體驗感知周長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周長的概念,學會探索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長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學生獨立描出樹葉的一周。
②匯報交流。
教師:誰愿意來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jié)束?
教師:看來,不管從哪里開始,大家都是從一點出發(fā),沿樹葉的邊線繞一圈,最后又回到這一點,這就是樹葉的一周。(板書: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表面也像樹葉一樣有一周。
①請同學們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鐘面的一周,再請同學們摸一摸課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邊物體表面的一周。
【設(shè)計意圖】親身體驗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到生活實際中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一周”的理解。
2.感知周長的概念。
(1)感知樹葉的周長.
教師:像這樣從一點開始沿著邊繞一圈再回到這兒,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板書:長度、周長)
教師:如果從這個點開始(另選一個點),你還能指指嗎?
(2)感知圖形的周長。
①出示:
它們的周長應該是從哪兒到哪兒的長度?引導學生邊指邊說出月牙一周的長度是月牙的周長,三角形一周的長度是三角形的周長。
②學生找一找、說一說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教師巡視時要注意尋找不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學生,匯報時要求學生邊指邊說。
③即時練習(教材第83頁例3)。
描一描,獨立在書中描出它們的周長。
教師:像這樣,首尾相連的圖形叫做“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3)完善周長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師:這個圖形有周長嗎?為什么?
預設(shè):從一點開始,沿著邊不能回到開始的這一點。
教師:看來,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周長的概念?
預設(shè):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圖形能找出它們的周長,哪些不能?
【設(shè)計意圖】結(jié)合實例,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找一找、說一說、描一描等一系列體驗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豐富的感知過程,獲得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
3.進一步體會周長與長度的關(guān)系。
拿出課前準備的50厘米長的繩子快速圍成一個封閉圖形,并指一指你所圍成的封閉圖形的周長是從哪兒到哪兒的長度?再想一想它的周長是多少?
交流后小結(jié):我們用的是同樣長的繩子,不管圍成什么形狀,這一周的長度都是50厘米,它的周長就是這根繩子的長度。
【設(shè)計意圖】通過圍一圍、指一指、想一想等體驗活動,使學生深刻意識到圖形的周長就是繩子的總長度,周長的本質(zhì)就是“長度”已經(jīng)深深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之中。
(二)探究求周長的策略
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周長,要想知道下面圖形的周長是多長,怎么辦?(測量)
1.小組合作要求。
(1)老師為大家準備了直尺、軟尺、繩子,請大家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出它們的周長。
(2)小組4人每人選擇1個圖形進行測量。請先獨立思考選擇什么測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難的都在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然后再動手。
2.動手測量。
3.展示方法。
誰來說一說你們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jié)果?
(1)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直邊的測量方法。
預設(shè):
學生1:我用直尺先量了一下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再把三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知道了它的周長。
學生2:我用直尺測量了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然后再把四條邊的長度加在了一起,周長是……
學生3:我測量的是長方形,因為長方形對邊相等,我只要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就行了,周長也是……
學生4:我用直尺測量了正方形四條邊的長度,然后再把四條邊的長度加在了一起,周長是……
學生5:我用直尺只測量了正方形一條邊的長度,因為它的四條邊相等,所以周長是……
如果出現(xiàn)了學生3和學生5的測量方法,老師要及時肯定并給予鼓勵。
思考:如果老師給你的是五邊形,它的周長是幾條邊的總長度?六邊形呢?八邊形呢?
小結(jié):先測量圖形的各邊有多長,再把幾條邊的長度加在一起,就是圖形的周長。
(2)心形等曲邊的測量方法。
預設(shè):
學生:我們是用繩子直接沿著它的邊繞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繩子的長度,繩子的長度就是心形的周長。
小結(jié):生活中我們會經(jīng)常碰到無法直接用直尺測量的情況,就可以向同學們這樣先用繩子圍一圍,再將繩子拉直,測量繩子的長度,這也就是“化曲為直”的方法。
【設(shè)計意圖】在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之后,引導學生探究不同圖形的周長,鼓勵學生利用現(xiàn)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測量周長的不同方法。形式多樣的測量方法,豐富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測量、計算中進一步體會周長的含義,同時感受到“化曲為直”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兩只小螞蟻圍著各自的圖形爬了一圈,都說自己爬的長度最長,為此吵得不可開交,可是誰也不能說服誰,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幫它們嗎?
【設(shè)計意圖】通過對比、辨析加深學生對周長含義的理解,體會圖形的轉(zhuǎn)化思想。以兩只小螞蟻爭吵的方式呈現(xiàn),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思考數(shù)學問題,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趣味性。
(四)歸納總結(jié),內(nèi)化新知
今天,我們認識了周長,并且用周長的知識解決了一些問題,你能談?wù)勀愣紝W到了什么?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獲,是對本課知識的梳理和加深,從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