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6
這是四則運算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復習用四舍五入法進行湊整。
2.復習大數(shù)的讀寫。
3.培養(yǎng)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應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師:你去過黃山嗎?見過哪些景色?請游覽過黃山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
生:回答。(參照書P4。)
師:今天我們在游覽黃山的景點時解決一些數(shù)學問題。
二、中心階段
1.數(shù)的'組成、讀和寫。
師:你還能想到什么?人嗎。本國的游客和外國的來賓。如果要計算一年有多少人參觀,這個數(shù)目一定很大。,我們學過大數(shù)的認識和湊整,請誰來做小老師說一說。
生:我們學過數(shù)位順序表,由個級、萬級和億級。個級有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計數(shù)單位分別是個、十、百、千。
師:10個千是( )。100個千是( )。10個( )是一億。
一個九位數(shù),它的最高位是( )位。 35個百是( )。
師:讀數(shù)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寫數(shù)呢?
生:先分級,從高位起,一級一級地讀 數(shù)中間的0或連續(xù)幾個0只讀一個0 ,數(shù)末尾的0不讀。
2.讀出下面的數(shù),再用線連一連。
30000052 三千萬五千二百
350002000 三千萬零五百零二
30500200 三十五億零二十萬
30052000 三千萬零五百二十
30005200 三千萬零五十二
30000520 三千零五萬二千
30000502 三億五千萬二千
3500200000 三千零五十萬零二百
校對。
3.湊整。
師:我們學過哪些湊整的方法?
生: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進一法。
師:它們各有什么不同?舉一個生活中的運用。
師:出示兩組題把下列各數(shù)四舍五入到萬位。
45678 3454321 76328067 1032009
師:這組題完成后,就游完了猴子觀海這一景點。(媒體演示)
把下列各數(shù)四舍五入到億位。
630008214 7860700431 629980679821 30927816782
師:用四舍五入法湊整要注意什么?用
生:回答。練習。交流。
師:我們到黃山的著名景點迎客松去游一游。
三、提高
1.2 9183萬 2 9182萬
可以填幾?
2.用3個5,4個0組成七位數(shù),
一個0也不讀的數(shù)( )。
只讀一個0的數(shù)( )。
讀出兩個0的數(shù)( )。
3.拓展:把下面各數(shù)按要求填在相應的位置上。
702709 6000006 200408 10005900 3001030 99008800 40302010 850010309
一個0也不讀的數(shù)是:
只讀一個0的數(shù)是:
只讀兩個0的數(shù)是:
讀3個0的數(shù)是:
最高位是十萬位的數(shù)有:
與1億最接近的數(shù)是:
位數(shù)最多的數(shù)是:
整體感知
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的四則運算意義和法則分散在一至六年級,本課是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通過整理和復習,進一步認請四則運算意義和法則的本質,在復習中把知識條理化,在整理中形成比較完整知識結構。
由于本課涉及的意義和法則的內容均是舊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力戒重復舊知,而把重點應放在知識整理,運用歸類,比較等方法,達到最佳效果,難點是對四則運算法則本質特點的高度概括。
針對本課意義、法則、文字,表述內容較多,整理和復習時要多學一些典型實例,通過具體實例來整理復習意義和法則,既能減輕不必要的思維難度,又能使學生在具體生動的環(huán)境中探索知識的奧秘。
另外,整理復習課不同于其它新授課的課堂結構,往往是復習和整理渾然一體,在復習的同時整理,在整理中加深和提高。
教學內容:教材P90、91、92,練習二十16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歸納整理四則運算的意義。
2。歸納整理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計算法則的異同點,進一步總結計算時應遵循的一般規(guī)律。
3。總結四則運算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4。總結驗算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yǎng)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能力,比較異同能力,形成知識結構能力。
2。運用法則熟練、靈活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和速度。
(三)德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認識事物本質。
教學重點:
整理四則運算的意義,整理四則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對四則計算算理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
小黑板、幻燈片。
教學步驟
一、復習舊知識,歸納知識結構
1。四則運算的意義。
(1)舉例說明四則運算的意義
根據(jù)下面算式,說一說它們表示的四則運算意義:
[用具體實例說明四則意義,不僅避免死記硬背,而且還能喚起學生記憶,使知識掌握的更牢固]
(2)觀察表格。
請同學觀察課本90頁表格,看一看,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的哪則意義相同?哪則意義有擴展?學生回答。
(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的加法意義相同,減法意義相同,除法意義相同,只有乘法意義在小數(shù)和分數(shù)中有所擴展)
(3)你能用圖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則意義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表示為:
[通過看表格,指出知識的異同點,通過畫圖式,弄清知識間相互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對同一層面的相關知識,有了更深的縱向認識,弄清了橫向關系,形成了知識網絡。]
2。四則運算的法則。
(1)加法和減法的法則。
①出示三道題,請分析錯誤原因并改正。
學生回答,它們的錯誤分別是:數(shù)位沒有對齊,小數(shù)點沒有對齊,沒有通分。
②三條法則分別是怎樣要求的?(相同數(shù)位對齊,小數(shù)點對齊,分母相同時才能直接相加減)。
三條法則的要求反映了一條什么樣的共同的規(guī)律?能用一句話概括嗎?(相同單位上的數(shù)才能相加或相減。)
[學生進入高年級,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的辯證思維能力,不斷加以總結和概括,逐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
(2)乘法和除法的法則。
①出示兩道題:
對照上面兩題,口述整數(shù)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
再把上面兩道題改編成小數(shù)乘除法計算:1。422。3、4。1821。23讓學生在整數(shù)計算的結果上確定小數(shù)點的.位置。
②通過上面計算,你發(fā)現(xiàn)小數(shù)乘法和除法與整數(shù)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數(shù)乘法先按整數(shù)乘法法則計算,小數(shù)除法把除數(shù)轉化成整數(shù)后,也按整數(shù)除法法則計算。)
有什么不同,(小數(shù)乘、除法還要在計算結果上確定小數(shù)點的位置。)
說一說分數(shù)乘法和除法的法則。
分數(shù)乘法和除法比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似點是分數(shù)除法要轉化成分數(shù)乘法計算;不同點是分數(shù)除法轉化后乘以的是除法的倒數(shù)。)
3。口算
(1)計算后說一說各題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寫)
37。51。03 (積是三位小數(shù))
8。70。3 (商是整數(shù))
3。1315 (得數(shù)保留三位小數(shù))
(要除到小數(shù)點后第四位)
[本套教材十分重視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總結口算中容易出錯的情況,有利于提高口算正確率]
(2)完成課本92頁的口算,教師用秒表計時。
4。法則中的特殊情況。
(1)先把結果填在課本92頁上。
(2)請同學們根據(jù)a與0的運算,a與1的運算和a與a的運算分類。學生分類后如下:
第一組:a+0=a a—0=a a0=0 0a=0
第三組:a—a=0 aa=1
5。驗算。
(1)根據(jù)四則運算的關系,完成課本92頁的等式。
(2)根據(jù)這些關系,說一說對加、減法或乘、除法的計算進行驗算的一般方法。(加法可用減法驗算;減法可以用加法或減法驗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驗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驗算。)
(3)完成課本92頁的做一做第2題。
二、綜合練習
1。練習二十第一題。讓學生說出計算根據(jù),復習積的變化規(guī)律和商不變的性質。
2。課本95頁第二題。讓學生總結一個非零的數(shù)乘以比1小的數(shù)或比1大的數(shù)后積的變化規(guī)律。
3。課本95頁第三題。讓學生口述出一個數(shù)除以小數(shù)轉化成除以一個分數(shù),再轉化成乘以一個整數(shù)的口算過程。
4。課本95頁第五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對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進行了整理和復習,總結了在四則運算中的一些特殊情況及注意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在計算時一定要細心、認真,養(yǎng)成自覺驗算的好習慣。
四、課堂作業(yè)課本95頁第四、六兩題。
○教學目標
①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 分析故事情節(jié)。
③ 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④ 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① 分析故事情節(jié)。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試著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①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后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shù)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④ 復述課文大意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jié),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guī)讉€學生復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討論
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概括這兩則寓言大意。
這是本節(jié)課中激活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盡可能每個人都說,然后再轉入全班性的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果可能單一,可能深度不夠,或者概括的語言表述不準確,教師可以靈活指導,提問,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這樣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zhèn)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可以討論出結果。教師告訴學生,在以后學習中見到成語,可以從寓言故事的角度幫助理解意義。(當然,并非所有的成語都是從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
小結
①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要讀懂寓言,則需要我們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體驗,聯(lián)系自己的思想實際。
②布置作業(yè) 。
結合今天的生活寫出你對寓言故事《黔驢技窮》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教學設計
導入
①《智子疑鄰》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這寓意的?
(由學生回答《智子疑鄰》寓意的理解,過渡到寓意是通過分析寓言情節(jié)得出的。)情節(jié)的設置、想像是寓言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今天,我們再學習兩則古希臘寓言,通過對這兩則寓言的分析,發(fā)揮想像,學習創(chuàng)作簡單的寓言故事。
討論,分析寓言情節(jié),認識寓言情節(jié)的.作用
①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并說說你是根據(jù)哪些具體情節(jié)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脫離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一定要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jié)來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寫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后來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卻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這些情節(jié)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獅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動寓言情節(jié)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出示投影(改動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jié)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
學情分析: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從實例中歸納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互逆關系。
2、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
教學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1、理解加法的意義。
出示例1(1)一列火車從西寧經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 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 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問:根據(jù)這道題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讓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2)請學生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師: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結: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義)
(4)說明加法各部分名稱。
2、理解減法的意義
能不能試著把這道加法應用題改編成減法應用題呢?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師: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兩道減法算式,并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問:怎樣的運算是減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
(3)小結:已知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出示)說明減法各部分名稱。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