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5
這是實際問題與方程板書,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七課實際問題與方程(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的情景,使學生掌握根據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會把小括號內的式子看作一個整體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學生通過學習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來理解兩積之差、兩商之和、兩商之差的數量關系,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類比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在利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列出含有小括號的方程并解答。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
學具準備:答題紙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師: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天氣慢慢變涼,而且比較干燥,同學可以多吃些水果緩解干燥,你喜歡吃什么水果呢?(引入準備題)
生自由發言(三人左右)
師結合東營氣候的實際情況作出評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1、師:我們看看媽媽買了些什么水果?仔細觀察,你能得到那些信息?
(出示 P77例3 圖片)
2、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
(生:蘋果每千克多少錢?)
師:你能根據其中的條件找出數量間相等的關系嗎?組內互相議一議,派代表發言。
3、生獨立列方程,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并求解。(一生上臺演板)
師:請你把思考方法給大家講講,其他同學可以互相補充、糾正。
方法一:
方法二: 還可以這樣列方程:
師:請同學認真觀察這個方程怎么解?小組內先討論,再派代表發言。
師:把(2.8+X)看作一個整體,兩邊同時除以2,先求出2.8+X是多少,再算X等于多少。
4、 同學把這個方程解完,學生演板后,教師組織講評。
5、同桌互相說一說第二種等量關系和解這個方程的方法。
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6、練習:解方程
(二)教學例4
1.引入例題。出示例4的條件:
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2.4倍。
教師:現在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出例題。
2.比較例題與求地球表面積的復習題,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回答:數量關系相同,條件與問題交換了位置。
請學生說出數量關系,教師板書:
陸地面積+海洋面積=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
陸地面積×2.4
3.討論:有兩個未知數,怎么辦?
①怎樣設未知數?
②怎樣列方程?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酌情參與討論。
4.交流各種解法。
引導學生從便于思考、便于解方程兩方面進行比較。
5.重點討論下列解法。
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設海洋面積為x可以嗎?哪個更方便?)
那么海洋面積為2.4x億平方千米。(這是用了哪個條件?)
x+2.4x=5.1 (這是用了哪個條件?)
(1+2.4)x=5.1 (這是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讓學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問:另一個未知數怎樣求?根據是什么?
5.1-1.5=3.6(利用和的關系)
2.4x=1.5×2.4=3.6(利用倍數關系)
6.引導學生進行檢驗。
提問:除了代入方程檢驗之外,還可以怎樣驗算?
驗算陸地面積與海洋面積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1.5+3.6=5.1
驗算海洋面積與陸地面積的倍數關系是否等于2.4:
3.6÷1.5=2.4
(三)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例5
三、鞏固應用
1.你會解下列方程嗎?
5+ 1.5×5 = 17.5
(-3 ) ÷2 = 8.5
2.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237千米的兩個車站相向開出,經過3小時輛車相遇。一輛汽車每小時行38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 你能根據給出的方程編應用題嗎?
(26+) ×3=150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教學內容 :
教材P79例5及練習十七第5、11、13題。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事例,學生自主嘗試列方程解決稍復雜的相遇問題結
過程與方法:
根據相遇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積極情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正確尋找數量間的等量關系式。
教學難點:
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等量關系。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知識遷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一輛小汽車每小時行80千米,4小時能行多少千米?
2.一輛小汽車4小時行320千米,每小時能行多少千米?
3.一輛小汽車每小時行80千米,行320千米要多少小
時?分別讓學生列式并寫出三個關系式:路程=速度×時間;
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
【設計意圖 利用學生們所熟悉行程問題引出舊知,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而且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
(二) 模擬情景,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79頁例5。
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題中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騎車速度是每分鐘250m,小云的騎車速度是每分鐘200m。問題:兩人何時相遇?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讀題,初步理解題意 】
2.你知道“相向而行”“何時”“相遇” 的含義嗎 ?
學生回答“相向而行”就是面對面走來;“何時”就是什么時候;“相遇”就是碰到。
【設計意圖:通過對關鍵詞語的理解進一步理解題意 】
3.活動: 學生用手勢模擬兩人騎車的情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手勢比劃加深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感受到所謂“相遇”就是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這樣一個過程,在學生腦袋里建立一個清晰的相遇問題的模型。】
4.畫線段圖,教師講解線段圖:
先用一條線段表示全程,小林與小云分別從相對的方向出發,經過一段時間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問:從線段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交流,匯報:小林騎的路程+小云騎的路程=總路程。
【設計意圖:畫線段圖能讓學生深入理解題題意,并找出相應的等量關系 】
5.質疑:現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騎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引導學生匯報:都不能求出,因為他們行駛的時間不知道。
再思考:他們兩個行駛的時間一樣嗎?為什么?
學生交流后會發現:他們是同時出發,所以相遇時行駛的時間應該也是一樣的,可以把他們行駛的時間都設為x 。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設哪一個量為x】
6.讓學生根據分析,嘗試列方程解答問題。
小組交流,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見板書設計):引導小結:在相遇問題中有哪些等量關系?
板書: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總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時間=總路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事物發展的規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 】
5.對比兩種不同的解法,評價學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互相合作與交流,并獲得成功的樂趣,理解課堂質疑的必要性,并培養了學生質疑的能力。】
(三) 鞏固新知,課外延伸。
1.兩列火車從相距57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11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80千米。經過幾小時兩車相遇?【讓學生鞏固新知,從而達到課外延伸的目的。】
2.兩列火車從相距57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開出。經過 3小時兩車相遇 。甲車每小時行11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不僅體現在求相遇時間問題上,還可以求速度 】
(四) 反思學法,總結升華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自己的收獲和感受。這既是對本節課的總結,又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從知識的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板書設計】:
實際問題與方程
小林騎的路程+小云騎的路程=總路程
解:設兩人x 分鐘后相遇。
方法一:0.25x +0.2x =4.5
0.45x =4.5
0.45x ÷0.45=4.5÷0.45
x =1O
方法二: (0.25+0.2)x =4.5
0.45x =4.5
0.45x ÷0.45=4.5÷0.45
x =10
答:兩人10分鐘后相遇。
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七課實際問題與方程(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的情景,使學生掌握根據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會把小括號內的式子看作一個整體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學生通過學習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來理解兩積之差、兩商之和、兩商之差的數量關系,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類比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在利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列出含有小括號的方程并解答。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
學具準備:答題紙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師: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天氣慢慢變涼,而且比較干燥,同學可以多吃些水果緩解干燥,你喜歡吃什么水果呢?(引入準備題)
生自由發言(三人左右)
師結合東營氣候的實際情況作出評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1、師:我們看看媽媽買了些什么水果?仔細觀察,你能得到那些信息?
(出示p77例3圖片)
2、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
(生:蘋果每千克多少錢?)
師:你能根據其中的條件找出數量間相等的關系嗎?組內互相議一議,派代表發言。
3、生*列方程,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并求解。(一生上臺演板)
師:請你把思考方法給大家講講,其他同學可以互相補充、糾正。
方法一:
方法二:還可以這樣列方程:
師:請同學認真觀察這個方程怎么解?小組內先討論,再派代表發言。
師:把(2.8+x)看作一個整體,兩邊同時除以2,先求出2.8+x是多少,再算x等于多少。
4、同學把這個方程解完,學生演板后,教師組織講評。
5、同桌互相說一說第二種等量關系和解這個方程的方法。
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6、練習:解方程
(二)教學例4
1.引入例題。出示例4的條件:
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2.4倍。
教師:現在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出例題。
2.比較例題與求地球表面積的復習題,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回答:數量關系相同,條件與問題交換了位置。
請學生說出數量關系,教師板書:
陸地面積+海洋面積=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
陸地面積×2.4
3.討論:有兩個未知數,怎么辦?
①怎樣設未知數?
②怎樣列方程?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酌情參與討論。
4.交流各種解法。
引導學生從便于思考、便于解方程兩方面進行比較。
5.重點討論下列解法。
解:設陸地面積為x億平方千米。(設海洋面積為x可以嗎?哪個更方便?)
那么海洋面積為2.4x億平方千米。(這是用了哪個條件?)
x+2.4x=5.1(這是用了哪個條件?)
(1+2.4)x=5.1(這是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讓學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問:另一個未知數怎樣求?根據是什么?
5.1-1.5=3.6(利用和的關系)
2.4x=1.5×2.4=3.6(利用倍數關系)
6.引導學生進行檢驗。
提問:除了代入方程檢驗之外,還可以怎樣驗算?
驗算陸地面積與海洋面積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1.5+3.6=5.1
驗算海洋面積與陸地面積的倍數關系是否等于2.4:
3.6÷1.5=2.4
(三)用同樣的方法教學例5
三、鞏固應用
1.你會解下列方程嗎?
5+1.5×5=17.5
(-3)÷2=8.5
2.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237千米的兩個車站相向開出,經過3小時輛車相遇。一輛汽車每小時行38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你能根據給出的方程編應用題嗎?
(26+)×3=150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77頁例3的內容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形如ax+ab=c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算法多樣化的過程,學會利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找等量關系式。
教學難點:列方程和解方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實物投影。
教學設計:
一、知識鋪墊
王老師買了2㎏蘋果和3㎏梨,已知蘋果每千克2.4元,梨每千克2.8元,請你幫王老師算一算我一共要付多少錢?只列算式不計算,假如我蘋果和梨都買4千克呢?這兩道題有什么異同?
二、適級而上
1.獲取信息,提出問題
出示PPT,
師:從這幅圖中你得到了哪些重要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嘗試自主解決問題
3暴露思維 組織研討
4、溝通聯系,提升認識
三、乘勝追擊
1.
生自己解決,再訂正。
四、總結質疑,反思評價
1.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 還有什么疑問嗎?
五、布置作業
作業:第80頁練習十七,第2題、第3題。
第81頁練習十七,第9題。
六、板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