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8
這是平均分教學評課優缺點,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第3冊第42-43頁 認識平均分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分物體的過程中體會平均分的特點,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會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將一些物體分成若干份,為認識除法積累經驗。
2.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過程,在活動中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大膽探索,敢于質疑,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以及與同學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度,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學會每幾個分一份的平均分方法。
課前準備:圓片、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分一分
課件出示6個桃,引出問題:把6個桃分成兩堆,可以怎樣分?
先各自用圓片分一分,再和同學交流。
預設三種分法:
(1)一堆1個,一堆5個。
(2)一堆2個,一堆4個。
(3)兩堆都是3個。
【在交流時既要讓學生展示分的過程和結果,又要指導學生用比較規范的語言來表達,如:把6個桃分成2堆,一堆1個,另一堆5個;把6個桃分成2堆,每堆都是3個。】
2.比一比
比較思考:這三種分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通過對不同方法的比較,是學生認識到把6個桃分成兩堆,每堆的個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突出“每堆同樣多”的分法。】
3.揭示課題
我們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認識平均分”。
追問:這3種分法中,哪種分法是平均分?為什么?
4.想一想
出示問題:還可以怎樣把6個桃平均分?
【通過操作和交流,使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每份分得同樣多。】
5.練一練
出示想想做做1:下面哪種分法平均分?
學生看圖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二、經歷過程,深入感知平均分特征
1.出示例2
有8個桃,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2.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小朋友2個,就是要把8個桃每幾個一份地分?
3、動手分一分
【要先指導學生根據“每個小朋友分2個”——把2個圈一圈,分給了1個小朋友。再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和交流,認識到每分給1個小朋友2個桃,桃的總數就少了2個,像這樣分4次,正好把8個桃分完,所以可以分給4個小朋友。】
4、各自完成“試一試”
學生邊操作邊完成填空
︱︱︱︱︱︱︱︱︱︱︱︱ 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 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 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 每( )根一份,可以分成(? )
三、借助練習,內化理解平均分的內涵
1.完成想想做做2
先讓學生數出第(1)題中一共有多少塊餅干,想想左邊圈出兩塊表示什么意思?再知道學生按要求繼續在圖中圈下去,并完成填空。
交流時要引導學生用三句話把分的過程說完整。
第(2)、(3)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3
出示問題后,放手讓學生各自看圖,讀懂題意,再各自想辦法思考完成。交流時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四、回顧總結,自我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你認為自己哪些表現比較好?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過程,進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義,掌握按指定的份數平均分物體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 課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種分法。
今天徐老師帶了一些漂亮圖片,想發給這4個小朋友,怎樣分最公平呢?
教師分圖片后問:你們每人拿到了幾張圖片?每人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平均分”的另一種分法。(板書課題)
剛剛老師是怎樣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嗎?多請幾人說。
二、 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數進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請大家幫個忙!(課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樣想的?(交流)
用8個圓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平均分的!(板書: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個。)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演示。教師指導語言完整表達。
總結:他們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結果呢?(都是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個。)
三、 試一試
1、出示課件第一題,這題的要求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說一說。
動手分一分吧,說說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臺演示。(多請幾人說)
2、出示第二題,這次要求是什么?你會分嗎?
動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說一說分的結果,再填空!
一生上臺演示。
3、出示第三題,題目要求又變了,你會分嗎?獨立完成。校對。
4、想想,還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根呢?動手分一分,學生活動。
匯報。
原來同樣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每份的根數也就隨著變化了。
四、 鞏固練習:
1、出示第一題:題目要求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分呢?我們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課件演示。你能照樣子分一分,并填空嗎?
獨立完成,校對。
看看猴王是怎樣分的呢?看課件。
出示第二題,猴媽媽摘了很多白菜,也想請小朋友們幫忙分一分呢!你能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過程并填空嗎?
獨立完成,(拿小朋友的書)校對。
2、出示第二題。我們來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組有6個胡蘿卜,請三人扮演小兔,小組長把6根胡蘿卜平均分給三只小兔。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你能完成填空嗎?校對!
3、小松鼠們在做什么呢?(課件)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完成,校對!你是怎樣分的?(課件)
五、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方法呢?你還知道了什么?我們平時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
六、 開放、游戲
1、(課件出示第4題)
你能想出幾種分法呢?動手分一分吧!并把你們的研究成果,記錄在練習紙上。
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分的。教師巡視。校對。
2、小游戲
想不想玩個小游戲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識哦!
介紹游戲規則。同桌開始比賽!
教學內容: 書P42~4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知道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
2.讓學生學習平均分的第一種常見情況: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
3.使學生學習在分一分的過程中,知道動手操作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會操作、會表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分一分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教學準備:課件,12根小棒,6個圓片,小磁鐵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實際操作,感知、學習平均分。
1.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字,“分”(板書)學生讀“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分東西的情況,比如:“分圓片,分座位等等”。我們數學課上也有 “分”字,里面藏著數學秘密呢,想知道嗎?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2.教學例1
熊大知道要研究“分”,也來到我們的課堂,看它帶來了什么?(展示課件)
把這6個桃分成2堆,你想怎樣分?
請小朋友們用圓片代替桃,一邊分一邊說。
把你的分法說給同桌聽聽,比比誰的分法多。(教師巡視)
誰愿意上黑板展示一下?(邊說邊分)
⑴ ○ ○○○○○
⑵ ○○○○ ○○
⑶ ○○○ ○○○
這三種分法中,你們為什么都喜歡這種?
揭題: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把它叫作“平均分”。板書課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追問。
3.每份同樣多,還可以怎樣把6個桃平均分?可以分一分,說一說,師在黑板上分。
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不論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4.想想做做1
下面哪種分法是平均分?
草莓圖:是平均分,因為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3個。
為什么蘿卜圖不是平均分?怎樣做,它就是平均分了?
二、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學習例2。
熊大:有8個桃,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讀題,你讀懂了嗎?每只小猴分2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引發思考:這題可以怎么做呢?
小朋友們到書上的圖中分一分,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匯報,一生上黑板操作,邊說邊圈。一生上臺演示。
小結:8個桃,每2個作為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4份,就是分給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學“試一試”
12根小棒,每( )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學生分,匯報。
比較上面幾種分法,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小結體會:都是12根小棒,幾個幾個地分,每份分的數越少,分得的份數越多;每份分的數越多,分得的份數就越少。
3.回顧反思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誰來說說什么叫平均分?
回顧這節課我們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
三、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談話:小朋友么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下面我們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好嗎?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課件展示)
生獨立完成,匯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動手操作,可以在圖中圈一圈,也可以用小棒分一分。(課件展示)匯報
3. 誰能在我們教室里找到“平均分”的事例,講給同學們聽。(機動)
四、全課小結,拓展平均分。
今天這節課大家學得開心嗎?你們學會了什么本領?什么是平均分呢?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平均分的事例,只要你們用心觀察,就會發現的。請小朋友們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找找生活中關于“平均分”的事例,講給爸爸媽媽和好朋友聽,好嗎?
板書設計: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樣多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0~31頁的例題、“試一試”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物體的活動,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將一些物體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以及與同學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媽媽要把6個桃分給2只小猴,你猜猴媽媽會怎樣分?學生可能會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個,另一只小猴分5個;
(2) 一只小猴分2個,另一只小猴分4個;
(3) 每只小猴分3個。
2.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 這幾種分法你認為哪種最公平?為什么?
3. 小結: 每只小猴都分3個,也可以說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書: 同樣多、平均分)
[說明: 通過富有情趣的素材,讓學生在猜測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義。]
二、 說一說,下面哪幅圖表示平均分
1. 出示兩幅圖: 第一幅圖9顆草莓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3顆;第二幅圖10顆草莓放在2個盤子里,一盤放6顆,另一盤放4顆。
2. 提問: 第一幅圖為什么表示平均分?這是把幾顆草莓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顆?
3. 第二幅圖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樣改變可以使它變成平均分?
[說明: 為學生創設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辨析中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義。]
三、 動手操作,豐富對“平均分”的認識
1. 課件出示小兔搬蘿卜的畫面。
小兔提出問題: 我可以把8個蘿卜平均分幾次搬呢?
(1) 說一說:“平均分幾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3) 匯報: 你們小組是怎樣分的?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個,搬4次。
② 每次1個,搬8次。
③ 每次4個,搬2次。
(4)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整理并板書:
①○○○○○○○○
②○○○○○○○○
③○○○○○○○○
師: 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么多不同的搬法。請大家說一說,第一種方法是把8個蘿卜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第二種、第三種方法呢?
[說明: 通過動手操作與匯報,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體會到盡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四、 鞏固練習,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學生分小組操作后,組織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學生分小組操作后,要求說說這幾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啟發:像剛才這樣,還可以每幾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幾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樣多,再說一說,把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
(1) 出示10個蘋果圖(每組1張),要求:把10個蘋果,每()個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個青椒圖(每組1張),要求: 15個青椒,每()個一份,分成了()份。
3. 歸納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知道些什么?學會了什么?對自己今天的表現滿意嗎?
[說明: 通過不同形式的基本題與提高題的練習,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