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30
這是平行線的性質教學重難點,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理解平行線的性質與平行線的判定是相反的問題;掌握平行線的性質;應用平行線的性質進行推理和計算;
2.能力培養點:通過畫平行線、度量角,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即畫圖測量的能力);通過平行線性質定理的推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體驗點:通過學習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的區別與聯系,培養學生事物是普遍聯系又是相互區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平行線的性質公理及平行線性質定理的推理;
2.平行線性質與判定的區別及推理過程.
教學方法
啟發式引導發現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鉛筆、直尺、三角板;
教師準備三角板、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平行線的判定,回憶所學內容,看下面的問題.
點評:復習上節定理,為性質定理的引出做好鋪墊.
1.如圖5—3—1,
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2課時)
(1)因為 ∠1=∠2(已知),
所以 ab( ).
(2)因為 ∠4=∠2(已知),
所以 ab( ).
(3)因為 ∠2+∠3=180°(已知)
所以 ab( ).
2.如圖5—3—2,一條公路兩次拐彎后,和原來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
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2課時)
師:第2題是一個實際問題,要求出∠C的度數,就需要我們研究與判定相反的問題.也就是說,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內錯角相等、或者同旁內角互補,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反過來,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么關系呢?
點評:通過實際問題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師:利用坐標紙上的直線或者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兩條平行線ab,然后,畫一條直線c與這兩條平行線相交,標出這些角.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圖.(如圖5—3—3.)
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2課時)
師:度量這些角,把結果填入下表:
角
∠1
∠2
∠3
∠4
度數
角
∠5
∠6
∠7
∠8
度數
師:各對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度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寫出你的猜想.
生: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__________,內錯角_________,同旁內角_________.
師:再任意畫一條直線d,同樣度量并計算各個角的度數,你的猜想還成立嗎?
生:成立.
點評: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實際操作,進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得到結論,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有條件的學校,安排《幾何畫板》完成度量角度,效果更好.
師: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這兩條直線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們把平行線的這個性質作為公理.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師:你能說說為什么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嗎?
學生討論.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時并板書.
點評:學生自主推理,更有成就感.
生:如圖5—3—4,
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2課時)
因為 ab(已知),
所以 ∠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為 ∠1=∠3(對頂角相等),
所以 ∠2=∠3(等量代換).
師:由此我們又得到了平行線有怎樣的性質呢?
生: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推導同旁內角是互補的,并歸納總結出平行線的第三個性質.
教師請一名同學到黑板前演示.
因為 ab(已知),
所以 ∠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為 ∠1+∠4=180°(鄰補角定義),
所以 ∠2+∠4=180°(等量代換).
即: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師:我們知道了平行線的性質,在今后我們經常要用它們去解決、論述一些問題.兩條直線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它們的符號語言分別是:
因為 ab(已知),
所以 ∠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為 ab(已知),
所以 ∠2=∠3(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因為 ab(已知),
所以 ∠2+∠4=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三、平行線判定與性質的區別與聯系.
投影:將三條判定與三條性質全部打出.
師:它們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請同學們討論.
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從因果關系和所起作用上分析.
生: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看:
1.從因果關系上看:
性質:因為兩條直線平行,所以……
判定:因為內錯角相等,所以……
性質與判定的因果關系是相反的.
2.從所起作用上看:
性質:根據兩條直線平行,去證角的相等或互補.
判定:根據兩角相等或互補,去證兩條直線平行.
聯系:它們的條件和結論是互逆的,性質與判定要證明的問題是不同的.
四、例題與練習.
練習:如圖5—3—5,直線ab,∠1=54°,那么∠2、∠3、∠4各是多少度?
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2課時)
例 圖5—3—6是一塊梯形鐵片的殘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
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2課時)
解:因為 梯形上、下兩底互相平行,所以∠A與∠D互補,∠B與∠C互補.
于是∠D=180°-∠A=180°-100∠=80°,
∠C=180°-∠B=180°-115°=65°.
點評:熟悉幾何計算題的推理格式,是初學者易忽視的地方,教師應刻意強調.
師:請同學們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做成一張5×5格子的方格紙.觀察做出的方格紙的一部分,線段B1C1、B2C2…B5C5都與兩條平行橫線A1B5和A2C5垂直嗎?它們的長度相等嗎?
生:可以發現,線段B1C1、B2C2…B5C5同時垂直于兩條平行的直線A1B5和A2C5,并且它們的長度相等.像這樣,同時垂直于兩條平行線,并且夾在兩條平行線間的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條平行線的距離.
師:如圖5—3—7,如果ABCD,在CD上任取一點E,向AB作垂線段EF,這時,EF是否也垂直于直線CD呢?我們這樣做出的垂線段,EF的長度d是平行線AB、CD的距離嗎?
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2課時)
生:是.
五、課堂小結.
師:平行線的性質有哪些?如何用幾何語言描述?
六、課外作業.
p25—27 習題5,3.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數學目標
1.知識儲備:使學生對命題、真命題、假命題等概念有所理解;
2.能力培養點:使學生理解幾何命題的組成,能夠區分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兩部分,并能夠將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情感體驗點:會判斷一些命題的真假.
教學重點難點
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
教學方法
啟發式.
教學過程
一、分析語句,引入命題.
師:前面,我們學過一些對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斷的語句,例如:
(1)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2)等式兩邊加同一個數,結果仍是等式;
(3)對頂角相等.
像這樣判斷一件事情的語句,叫做命題.
師:請同學們隨意說一句完整的話,每個小組可以派一名學生說.
生:
(1)我是中國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飯了嗎?
(4)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5)畫一個40°的角;
(6)平角與周角一定不相等.
師:找出哪些是判斷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生:(1)(2)(4)(6).
師:給出命題的概念,并板書.
點評:從生活中學習數學,親切自然,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必然高.
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題.
師:分析(3)(5)為什么不是命題.
師:分析以上命題中,每句話都判斷什么事情?
(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糊不清.在數學課中,只研究數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學命題的例子,每組再選一個同學說.)
生:(1)對頂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條射線把一個角分成兩個相等的角,這條射線一定是這個角的平分線;
(4)如果a>0,b>0,那么a+b>0;
(5)當a>0時,|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銳角;
(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有意說出以下兩個例子,并問這是不是命題.)
(7)a>0,b>0,a+b=0;
(8)2與3的和是4.
點評:有些學生可能給予否定,這時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回憶命題的定義,加以肯定,先不要給出假命題的概念,而是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學生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師:接下來,我們共同分析命題的構成,改寫命題的形式.
例: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分析此命題的構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條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條件下所得的結論.
許多命題都由題設和結論兩部分組成.題設是已知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命題通常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這時,“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題設,“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結論.例如,上面的命題“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是題設,“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是結論.
師:討論下列問題:
(1)“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結果仍是等式”是命題嗎?它的題設和結論分別是什么?
(2)命題“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是正確的嗎?命題“如果兩個角互補,那么它們是鄰補角.”呢?再舉出一些命題的例子,討論一下它們是否正確.
學生討論并回答.
師:請同學們將下列命題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生:
1.對頂角相等.
如果兩個角是對頂角,那么它們相等.
2.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如果兩條直線平行,那么內錯角相等.
3.等角的補角相等.
如果兩個角是等角,那么它們的補角相等.
(注意不僅僅限于兩個角,如果多個角相等,它們的補角也相等.)
以上三個命題的改寫由學生進行,對2要改為“如果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那么內錯角相等.”
師:題設的條件要全面、準確.如果條件不止一個時,要一一列出.
如:兩條直線相交,有一個角是直角,則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可改寫為:
如果兩條直線相交,而且有一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點評: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不妨也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命題”改寫,以方便學生理解.
二、分析命題,理解真、假命題.
師:請同學們分析兩個命題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1)若a>0,b>0,則a+b>0;
(2)若a>0,b>0,則a+b<0.
生:相同之處:都是命題,都是對a>0,b>0時,a+b的和的正負做出判斷,都有題設和結論.
不同之處:(1)中的結論是正確的,(2)中的結論是錯誤的.
師:同學們發現了命題的兩種情況.結論是正確的或結論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就有了對命題的一種分類:真命題和假命題.
師:如果題設成立,那么結論一定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真命題.
生:如果題設成立,結論不成立,這樣的命題都是錯誤的命題,叫做假命題.
師:請你們分析,區分真、假命題要注意什么?
生:(1)真命題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個例外.如命題“a≥0,b>0,則ab>0”,顯然,當a=0時,ab>0不成立,所以該題是假命題.
(2)假命題中“結論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證結論總是正確的”如“|a|=a”,顯然,當a<0時,命題不正確,所以也是假命題.
(3)注意命題與假命題的區別.如:“延長直線AB”,這本身不是命題,當然也不是假命題.
(4)命題是一個判斷,判斷的結果就有對錯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命題,強調真命題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題.
點評:對于“命題是一個判斷,判斷的結果有對錯之分”,學生不易很深刻地理解,可以給出類似“x>4”這樣的句式,讓學生思考它是否是個“命題”并判斷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例:判斷以下命題的真假.
(1)若ab>0,則a>0,b>0;
(2)兩條直線相交,只有一個交點;
(3)如果n是整數,那么2n是偶數;
(4)如果兩個角不是對頂角,那么它們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生:(1)(4)都是假命題,(2)(3)(5)都是真命題.
師:介紹一個不辨真偽的命題:
“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們可以舉出很多數字,說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而且至今沒有人舉出一個反例,但也沒有一個人能證明它對一切大于4的偶數都正確.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已證明了“每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與兩個質數之積的和”,即已經證明了“1+2”,離“1+1”只差“一步之遙”.所以這個命題的真假還不能做最終的判定.
師:怎樣辨別一個命題的真假?
(1)實際生活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2)數學中判定一個命題是真命題,要經過證明;
(3)要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即可.
點評:增加了“歌德巴赫猜想”的介紹,根據學生的情況,可決定是否講出,旨在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總結.
師生共同回憶本節的學習內容.
1.什么叫命題?真命題?假命題?
2.命題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3.怎樣將命題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會判斷真假命題.
教師提示應注意的問題:
1.命題與真、假命題的關系;
2.抓住命題的兩部分構成,判斷一些語句是否為命題;
3.命題中的題設條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寫“如果”時應寫全面;
4.判斷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而判斷真命題時,數學問題要經過證明.
評析:
教案用兩課時安排平行線性質與命題概念的講授是合理的,如何理解“平行線的性質”,它們與“判定”有什么區別;如何理解命題以及它的條件與結論,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教案為突破難點,在兩節課中,均采取了習題引入、師生互動、嘗試得解、共同質疑等設計方案,使學習過程變得自然、親切、流暢.但要注意命題教學不可一蹴而就,要根據量力性原則,循序漸進.
1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發現、猜想、交流、歸納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經歷探索平行線的性質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掌握平行線的特征。
3.培養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良好品質,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
2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的學習中已經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探索出本節的知識內容。但學生的推理過程仍不夠嚴密,因此要進一步規范
3重點難點
平行線的性質探索。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平行線的性質1
1. 讓學生回顧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2. 設問:根據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關系可以判定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那么,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 提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線的性質
活動2【講授】平行線的性質1
1.(學生自主)如圖,直線a∥b,直線c分別與a,b相交,
(1)請你用量角器測出∠1= ∠2=
(2)比較∠1與∠2的大小:
(3)根據你的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歸納:平行線的性質1: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思考:如果a與b不平行,那么∠1還等于∠2嗎?
2.(學生合作)如圖,如果 a∥b,你能得出∠2=∠3嗎?
(1)小組討論。
(2)學生展示。
(3)根據你的探討,你有什么想法?
歸納:平行線的性質2: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
3.(學生合作)如圖,如果a∥b,那么你能得出∠2+∠3=180°?
(1)小組討論。
(2)學生展示。
(3)根據你們的探討,你有什么想法?
歸納:平行線的性質3: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活動3【練習】平行線的性質1
例:(學生合作)如圖,AB∥CD,AC∥BD,請你證明:∠1=∠2
(1) 小組討論。
(2) 各個小組發言。
(3) 教師示范。
證明:∵AB∥CD (已知)
∴∠2=∠3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AC∥BD (已知)
∴∠1=∠3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 ∠1=∠2 (等量代換)
二. 信息反饋。(學生自主)
如圖,直線AB∥CD,∠1=35°,那么∠2,∠3分別是多少度?
5.3 平行線的性質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5.3 平行線的性質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平行線的性質1
1. 讓學生回顧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2. 設問:根據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關系可以判定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那么,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 提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線的性質
活動2【講授】平行線的性質1
1.(學生自主)如圖,直線a∥b,直線c分別與a,b相交,
(1)請你用量角器測出∠1= ∠2=
(2)比較∠1與∠2的大小:
(3)根據你的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歸納:平行線的性質1: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思考:如果a與b不平行,那么∠1還等于∠2嗎?
2.(學生合作)如圖,如果 a∥b,你能得出∠2=∠3嗎?
(1)小組討論。
(2)學生展示。
(3)根據你的探討,你有什么想法?
歸納:平行線的性質2: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
3.(學生合作)如圖,如果a∥b,那么你能得出∠2+∠3=180°?
(1)小組討論。
(2)學生展示。
(3)根據你們的探討,你有什么想法?
歸納:平行線的性質3: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活動3【練習】平行線的性質1
例:(學生合作)如圖,AB∥CD,AC∥BD,請你證明:∠1=∠2
(1) 小組討論。
(2) 各個小組發言。
(3) 教師示范。
證明:∵AB∥CD (已知)
∴∠2=∠3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AC∥BD (已知)
∴∠1=∠3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 ∠1=∠2 (等量代換)
二. 信息反饋。(學生自主)
如圖,直線AB∥CD,∠1=35°,那么∠2,∠3分別是多少度?
平行線性質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平行線的三個性質并掌握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
2、會用平行線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推理和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觀察,培養他們主動探索與合作能力,使學生領悟類比和轉化的數學思想,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索、交流、成功與提升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大膽猜想、推理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探索平行線的性質,能用平行線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推理和計算
教學難點
能區分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利用平行線的性質解決問題
教
學
過
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由平行線的性質——人類大歷史短片引入課題
視頻
回顧平行線的判定,由角的數量關系得到線的位置關系
反過來,如果兩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么數量關系呢?
二、合作探究,歸納性質
猜想: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 相等 .
探究活動,驗證猜想:
請小組同學利用手中的條格紙,任意選取其中的兩條線作直線a、直線b(a∥b),再畫一條截線c,使之與直線a,b相交,形成“三線八角”,并利用手中的工具,驗證猜想
用幾何畫板演示:
兩直線平行時,同位角的數量關系
兩直線不平行時,同位角的數量關系
歸納
平行線的性質1: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號語言:∵a∥b ∴∠1=∠2
類比平行線的判定,運用性質1,推理得出性質2、性質3
平行線的性質2: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符號語言:∵a∥b ∴∠2=∠3
平行線的性質3:
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符號語言:∵a∥b ∴∠2+∠4=180°
三、鞏固新知,深化理解
例:如圖,是一塊梯形鐵片
的殘余部分,量得∠A=100°,
∠B=115 °,梯形另外
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
練習:
1、判斷題:
(1)兩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2)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相等
(3)“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是平行線的 性質
(4)“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是平行線的性質
2、如圖,直線 a∥b ,
∠1=54°,那么∠ 2、
∠ 3、 ∠ 4各是多少度?
3.如圖,三角形ABC中,
D是AB上一點,E是AC
上一點,∠ADE=60 ° ,
∠B=60 °,∠AED=40°
DE和BC平行嗎?為什么?
(2)∠C是多少度?為什么?
由3題引出平行線判定及性質的區別
四、歸納總結,反思提升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個性質: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二個思想:類比,轉化
一個注意:平行線判定由“角”定“線”
平行線性質由“線”定“角”
學生觀看視頻.
思考并回答平行線的判定?
學生提出猜想后,進行小組探究,最后每一個小組找一個代表進行班級交流
歸納得出結論,完成性質1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的表述
學生運用性質1推理得出性質2(學生口述過程),性質3(學生板演過程)
學生先思考,師生共同完成規范過程的書寫
學生口答,若錯誤,需說明如何改正
學生板演2、3題,并說明每步的依據
學生暢所欲言,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
視頻引入課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舊引新,通過復習已學知識,一方面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好基礎,另一方面為“類比學習,加深理解”環節作好鋪墊。
讓學生經歷猜想、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驗證猜想的探索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發散學生思維。
讓學生盡可能的來說明自己猜測的正確性,鍛煉學生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相互轉化的能力,為下一步推理性質2、性質3打下基礎。
在教師引導下構建研究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向簡單推理過渡,逐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使學生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
利用例題鞏固平行線性質,規范書寫,明確推理或計算的依據
練習1 辨析性質
練習2符號語言與圖形語言之間的互相轉化,為后續推理證明打下基礎
練習3引出平行線判定與性質的區別
用較簡潔的語句進行小結,梳理本節課所學內容,并融入在探究及應用過程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整體有所提升
板
書
12.3.1平行線的性質
性質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號語言:∵a∥b ∴∠1=∠2
性質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例:
符號語言:∵a∥b ∴∠2=∠3
性質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符號語言:∵a∥b ∴∠2+∠4=180°
反
思
由視頻引入,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及證明明確平行線的性質,并能用文字語言與幾何語言完成相關練習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平行線的性質: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重點是平行線的性質.教材上明確給出了“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的證明過程.而且直接運用了“∵”、“∴”的推理形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學習推理的環境,對邏輯推理能力是一個滲透.因此,這一節課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比較重要.學生對推理證明的過程,開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漸地接觸過程中,能最終理解證明的步驟和方法,并能完成有兩步推理證明的填空.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理解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的區別,并能在推理中正確地應用它們.由于學生還沒學習過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質的本質區別和聯系是什么,用的時候容易出錯.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應用和討論體會到,如果已知角的關系,推出兩直線平行,就是平行線的判定;反之,如果由兩直線平行,得出角的關系,就是平行線的性質.
2、教法建議
由上面的重點、難點分析可知,這節課也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復習和應用.要有一定的綜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較大的提高.知識多,也有了一些難度.但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幾何,進度不可過快,盡量多創造一些學習、應用定理、公理的機會,幫助學生理解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
(1)講授新課
首先,提出本節課的研究問題:如果兩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有什么關系嗎?探究實驗活動還是從畫平行線開始,得出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導證明出其它的兩個性質.教師可以用“∵”、“∴”的推理證明形式板書證明過程,學生在理解推理證明的過程中,欣賞到數學的嚴謹的美.
(2)綜合應用
理解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區別,并能在推理過程中正確地應用它們成為了教學難點.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有兩步推理的證明題,讓學生填充理由.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結合題目的已知和結論,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判定和性質的區別,只有自己構造起的知識,才能真正地被靈活應用.
(3)適當總結
幾何的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好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總結如何學好幾何.注意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間的相互轉化.對簡單的題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寫得清楚,書寫逐漸規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行線的性質,能初步運用平行線的性質進行有關計算.
2.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觀察-猜想-證明”的科學探索方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向學生滲透討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
教學重點:平行線性質的研究和發現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開放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請同學們先復習一下前面所學過的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并說出它們的已知和結論分別是什么?
2、把這三句話已知和結論顛倒一下,可得到怎樣的語句?它們正確嗎?
3、是不是原本正確的話,顛倒一下前后順序,得到新的一句話,是否一定正確?試舉例說明。
如、“若a=b,則a2=b2”是正確的,但“若a2=b2,則a=b”是錯誤的。又如“對頂角相等”是正確的。但“相等的角是對頂角”則是錯誤的。因此,原本正確的話將它倒過來說后,它不一定正確,此時它的正確與否要通過證明。
二、新課
1、我們先看剛才得到的第一句話“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請同學們畫兩條平行線,然后畫幾條直線和平行線相交,用量角器測量一下,它們產生的幾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此時,兩直線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們通過同位角是否相等來判定,即是用來判定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的,故我們稱之為“兩直線平行的判定公理”。而這句話,是“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從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為平行是作為已知條件,因此,我們把這句話稱為“平行線的性質公理”,即: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線所截,同位角相等。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2、現在我們來用這個性質公理,來證明另兩句話的正確性。
想想看,“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這句話有哪些已知條件,由哪些圖形組成?
已知:如圖,直線a∥b
求證:(1)∠1=∠4;(2)∠1+∠2=180°
證明:∵a∥b(已知)
∴∠1=∠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對頂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鄰補角的定義)
∴∠1+∠2=180°
思考:如何用(1)來證明(2)?
例1、如圖,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經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兩個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與∠B互補,∠D與∠C互補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兩個角分別是65,80°
練習:P791、2、3
小結:平行性質與判定的區別
作業:P879、10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